[磁湖夜话] 黄建文的随笔《找回迷失的端午节》

找回迷失的端午节  

初夏的江南,莺飞草长,子规声啼…
小时候在农村,每到初夏时节,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啼叫声,声声叫呼,不绝于耳,听起来好似"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那时候我总把它叫做布谷鸟。
长大后离开农村,就极少听到这种鸟的叫唤声了,真是非常想念。
其实布谷鸟又叫做子规鸟,或姊归鸟,学名四声杜鹃,其叫声也极像"我哥回呦,我哥回呦”,相传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灵所化。
传说秭归县的苍山翠林中,西陵峡的云崖雾岭间,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每到5月端午节的时候,就跳上枝头,从黎明到黄昏不停的叫唤:“我哥回呦,我哥回呦……”
屈原冤沉汩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呦!我哥回呦”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呦——”,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后来“子规”渐渐演变成“秭归”。
每年农历五月,子规的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声声凄厉,昼夜不止。又似在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一个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如今不只在中国才有,它的影响已扩大到全世界。亚洲不少国家也过端午节,龙舟赛更是风糜全球,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节日,一种影响到全世界的文化。
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屈原,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上面写着:高洁、正直、爱憎分明、真理至上、宁折不弯。
他的忧患意识、求索精神,他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和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批判精神,影响了后面历世的文人士子。
屈原,一座令人仰止的文化丰碑。上面写着: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镌刻着《离骚》《天问》《九歌》《招魂》《远游》《九章》等不朽楚辞名篇。
《离骚》之后再无《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人都聚集在他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永远飘忽在中国文学的崇山峻岭之间。
2400多年前,楚地就有这样的俊杰和英才,作为一名湖北人,我真的感到骄傲。自古"惟楚有才”,名不虚传。
当屈原降生到这个世界,闪电便赐与他最刚正的品格,雷鸣则赐予他最摄人的心魄。他的父亲看到了他纯净的目光,也该猜到了这孩子一生的命运。
他是日与月的使者,是银河被流放的星星,他来到楚怀王的宫殿,想要照亮这个世界。然而楚王和官吏们,都在狂饮欲望与权利、贪婪与嫉妒。他,却是滴"酒”不沾、"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终于,大家都喝醉了,屈原想唤醒他们,他们却说,再来一杯。屈原累了,绝望了,他有水一般纯净的目光,他要去水一般纯净的世界。
"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投江自尽了。
毋庸违言,屈原由于生活的年代,其思想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种局限归结到根本的一点,便是那种深植骨髓,无法根除的对明君的幻想和对帝王的奴性。"楚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楚王如初恋”的忠君思想,是屈原人生悲剧和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穿越千年时光的千古绝唱。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和浮游于尘埃之外的理想人格,是值得永远歌颂和纪念的。
端午节,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遗产。
但现在中国人过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喝玩乐了。端午节变成了"送礼节"、"吃喝节”、"消费节”,成了商家赚钱的由头,成了人们吃喝玩乐的借口。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各路商家已使出浑身解数,打出各种招徕顾客的由头。相较于“端午”营销的热火朝天,“端午”内在的文化标示变得异常模糊。
粽子的品种被开发得越来越多,粽子的礼品盒也做得越来越有创意,可是人们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似乎只关注了端午节表面存在的意义,其内在的价值变得越来越模糊。
有个段子,老师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个诗人?学生说:“我最喜欢屈原,别的诗人死后,留下超级多的诗句给我们背诵,只有屈原,给了我们三天假期,还有好吃的粽子。”
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的言论,虽然说辞不尽相同,但意思大致就是:感谢伟大的诗人屈原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三天假期。不妨略举两例:
"牛顿走了,留下一大堆公式要算;马克思走了,留下一大堆死记硬背;只有屈原,留下了三天假期,看来还是中国人对中国人好,没毛病。”
"……楚国国王不听话,你就不要睬他呗,你何不做个隐士,带上老婆孩子小三二奶佣人管家还有钱,找个山清水秀的桃花源过过日子。”
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时下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民族信仰和精神的退化,已至如此!
真的,我仿佛感到中国人没有脊梁了,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了。
难道"吃”和"玩”,就是我们的端午文化么?怪不得韩国人说端午节是他们的。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他那伟岸的独行身影,时刻昭示人们要忧国忧民,追求真理,敢于和黑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
找回迷失的端午,就是找回迷失的中华民族之魂。
端午节,不止有粽子和假日,还有文化和情怀。

黄建文,又名黄焱武。湖北大冶市人,生于1965,中学数学教师。喜欢音乐、文学,是学校合唱团男领唱。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别闹了!他们居然说屈原投江竟然是因为...

    (先吐槽一下,这投江的姿势也没谁了) 6月6日晚上,和同事聊<鑫瑞人生>'金帐户'抢购的事,不知道怎么就聊到粽子.再过两天不就是端午节了嘛,顺着这个话题就聊到屈原投江的事情上来了. 朋友神 ...

  • 【黄河诗会】端午节专辑

    端午节 闹龙舟 怀念屈原 文/张孝华 欲寻诗句却无言,忆起英魂水底眠. 愿做鱼群陪左右,伤心不再泪千年. 端  午 文/吴树成 欲书端午意难雄,悼客千秋韵不穷. 遥寄愁怀向湘水,浊清可与大河同? 端午 ...

  • 屈子归来

    作者 :荣昌赵良 湖北省西部有座古老的县城名叫秭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出生在这里. 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写道:蜀主刘备为报吴主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起兵七十五万伐 ...

  • 印海拾珍丨苏宣刻“痛饮读离骚”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3 期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是再正常不过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过去祖先是这么吃的,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在这些节日中,唯独端 ...

  • 【作家专栏】甘茂华|​​​颂橘坡笔记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颂橘坡笔记 --屈原.屈姑和脐橙饼的故事 一 屈姑是谁?与原屈有何关系?众说纷纭,并无定论.而我,倾向于屈姑即屈原姐姐.诚如晋人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所 ...

  • 闻一多国学诗词第九十七期《词牌,现代诗篇》风釆专辑

                         浣溪沙    端午                           包东成     竹叶缠粽满屋香,家家艾虎挂门窗.儿童挽袖斗鸡忙.   锣鼓喧天河畔吼, ...

  • [磁湖夜话] 黄建文的随笔《关于磁湖景点命名的美学思考》

    关于磁湖景点命名的美学思考 美国作家梭罗曾在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中深情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如果这样的"眼睛&q ...

  • [磁湖夜话] 佟炳文的随笔《忏悔碑疑虑》

    忏悔碑疑虑 湖北省黄石市新下陆东方山下栗山寺旁,一座坐北朝南美丽小山庄.山庄对面,田埂之上,小溪之旁,一条小路疑似古道由东向西蜿蜒流长.古道之上,一方红砖黑瓦四四方方四面通透无墙小凉亭横道跨立,类似于 ...

  • [磁湖夜话] 佟炳文的随笔《黄石印记31-50》

    黄石印记 31  -- 32  命  案 在运输公司任副总亦分管公安保卫,曾遭遇两起命案.一位老工人溺水自杀,为农村的儿子好顶职上班.这起命案公安处理比较简单,不简单的是某报记者采访后欲报道,那会带来 ...

  • [磁湖夜话]黄开才的随笔《双升者,双升也》

    双升者,双升也 我们黄石市的老年体协,在全省可是有一定地位的.活动多,凝聚力强,影响力大,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在老年体协的下面,有一个"双升委员会",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爱好" ...

  • [磁湖夜话] 佟炳文的随笔《黄石印记21-30》

    黄石印记 21-- 22 认识刘法绥老师是在电大快毕业的1985年,学校指定他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坐7路车转道矿务局电大附近,找到刘老师家中,刘老师亲切让座亲自倒茶,顿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老师肯定了 ...

  • [磁湖夜话] 佟炳文的随笔《黄石印记13-20》

    黄石印记 13 湿地公园西起下陆自来水加压站,东至西塞山区胡家湾,公交车行驶约14个站点.公园狭长,不过是两条狭长的绿道,裹挟伴随着一条狭长的小河,流向市区或流向长江.七十年代末,公园西头遍布鱼池,许 ...

  • [磁湖夜话] 佟炳文的随笔《黄石印记1-12》

    黄石印记 1 第一次到黄石是初中一年级,上了两个月课就去北京串联,看到了毛主席.回来邀约魏益民到黄石开介绍信,我们要长征步行去韶山.从赤马山铜矿我们家出发,走到大冶已经天黑,就到益民学校大冶一中教室里 ...

  • [磁湖夜话]熊海玮的随笔《女人与穿衣》

    女人与穿衣 自古至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就是生活之基本.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得四种需要."而如今,衣之于女人已不再 ...

  • [磁湖夜话]查生科的随笔《徐娘的"偷"道​》

    徐娘的"偷"道 徐娘虽半老,风韵仍犹存! 在为小家忙碌了大半生,终于能歇歇的时候,面对丈夫的平平淡淡,日子虽然轻松了,身心却显得有些空虚,时机一到,就容易把家花变成野花,伺机去&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