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佬门不用速读看书?
现在到处都是教你,如何30分钟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讲透本书精华,类似的内容非常多。
当我研究过真正的大佬后发现,人家都没有人用什么速读,大部分人都不推荐读的太快,而是告诫我们要慢慢读,带着思考理解去读。
像得到的万维钢老师,自己都说阅读的速读很慢,甚至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但是他用精度的方式,榨干每一本读过的书,让这些书真正发挥作用。
其他喜欢的老师也是一样,像王烁、何帆、顾衡、刘擎等老师们、这些大佬用的方法,都是老老实实慢慢去读,都是用大量的时间,坚持积累出海量的阅读成绩。
这些聪明人不懂吗?有那么好用的方法不用,非要费时间花力气去慢慢读吗?
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么厉害的方法,厉害的人都不用,你想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我就不多说了,总是有人说我攻击速读,而我的观点仅仅是,不要妄图用某些方法,替代真正的学习而已。
同时也跟学习的目的有关系,要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区分使用学习方法。
第一,资讯类
听书,刷书,速读,各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都是属于资讯类,用来搜索信息,激发灵感用的。
这里要提醒自己,就是在获得信息,把这些信息当诱饵,引出脑海里的灵感。
这绝不能代替学习本身,只能作为资讯的补充。
第二,知识类
学习是需要沉浸其中,经历过思考的纠结,最终把思路理顺,理解书本的内核,这才是真学习。
上来就要抓重点,看到就要出干货,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
其实这些东西不值钱,真正值钱的作者,如何想出这些干货的思考过程。只要到了方法论层面,本身就已经限制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每个人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指望照抄一套步骤,就想解决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个太天真了。
我们能学到的,恰恰是速读过程忽悠的东西,就是生长出干货的思考过程,做用了一些案例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想?
透过这些案例,让我们明白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去感受知识的适应情境。
起码要告诉自己,这个方法也只是在,特定情境,特定条件,适用范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有效。
现在人过于执着干货,殊不知,脱去的恰恰是最有可能帮助学习者内化和应用的东西,留下的是最不值钱的核心知识。
之前我写过一个观点,过于追求干货方法,本质是对确定性的一种追求,想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论,就能达成某个想要的结果。
最近我们在读概率学,就是希望让大家彻底放弃这个念头,这个世界就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而大部分都是不可控的,只要深刻的了解概率,才能坦然面对问题。
对成长有压力,对学习有焦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只好用干货和鸡汤以及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来自我抚慰。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大家带来一点警惕,不反对你学各种方法,但要明白每个方法的适用范围,不能混淆了方法的用处。
读书就是跟作者产生思维上的链接,这个过程只能沉浸书本中,通过哪些汤汤水水的讲述才能理解。
上去就夹起一块大骨头,却不知道真正值钱的是那盆大骨熬出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