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诗刊】No.11803期H版||那年我高考 文/张伦(安徽)​

广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愿您能挚爱广州诗刊,我们将奋力拼搏,成就新时代作者的文学梦想!欢迎您的关注!欢迎您的阅读!
诗歌是我们日子的一部分。--广州诗刊主编高斌宇语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2021年邀请大家来评价我们作者的作品,您可以留言评论,或者投票,互动是最好的文学活动,欢迎您参与到这次有趣的文学活动中来!
那年我高考
文/张伦(安徽)
四十年前的1981年夏天,我在安徽省全椒县城参加高考。高考前的复习并没有统一的高考复习范围和资料,大家都只能胡揣乱猜,看见别人复习啥了,自己也赶紧找一份来复习。
那个时代考上大学真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大专、中专、技校不交学费,国家还给助学金,毕业包分配,所有毕业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国营单位上班,每个人都对着朝阳抬起自己一张朝气蓬勃青春的笑脸,那才是对考大学学子的肯定和尊重。
那时候大学、大专、中专毕业工资是有区别的,大学毕业工资66元。大专54元,中专45元。一去不复返了,怀念美好的时代,只要是考上了,农民学子毕业分配到城里工作,那个时代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领导重视,工人们尊重羡慕,他们洋溢在自己通过拼搏努力获得的大家尊重中,现在,一般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更是撞大运,几乎与考上大学没有什么大关系,有人的就花钱进国企和事业单位。
1981年夏天,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被关闭10余年的高考考场,那一年全国本科、大专总进招生27万人,录取率为4.8%,是中国高考历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一届。但那一年,也是无数的青年迸发热情与希望的一年。很多知识青年从田间地头,带着裤褪上的泥走进考场,从此改变了生活的轨迹,更多青年人进入大学深造,成为国家栋梁。如今,40年过去了,参加1977、1978、1979、1980、1981年高考的这一代人,多数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讲起这段故事,他们依然感慨万千。
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所有青春与美好,都将成为以后人生道路上的美好回忆。人生是篇华章,高考正是其中的标点符号。它可以是句号,总结过去;也可以是冒号,面对无尽可能的未来;在这过去与未来之间,它更应该是感叹号,惊叹于过去,展望着未来,又无比珍惜当下!
作者简介:张伦,60后,安徽滁州人,退役军人,大专文化,经济师,现任安徽省全椒县塑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滁州市作协会员,重庆《旅游作家》微刊特邀作家,《都市作家》专栏作家,《神州文艺》签约作家(诗人),北上广文学研究院研究员。时有文字发表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喜欢用真诚的文字填充人生的缝隙,让生活充盈。写诗,只是为了偶尔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作品散见《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社》《北上广文学社》《首都文学》《神州文艺》《都市作家》《南京日报》《湛江日报》《滁州日报》等网媒报刊1000余篇,偶有获奖。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有您感恩有您!感谢一路有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作者:编委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