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 2024-05-11 05:48:52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三十二) 在焚书事件发生一年后,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相比于焚书事件,史书记载里的坑儒事件要八卦许多,也要故事化许多。史记里其实没有定性为坑儒,只说坑杀的是术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但是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和稍晚点的刘向的说法就不一样了: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可以看到,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汉帝国,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愤怒指控,大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司马迁是以史官世家的身份编撰史记的,创作史记是以正史自居的。所以史记的记载显得比较慎重,大约没找到足够证据,没有明确写坑儒。司马迁能不能看到秦帝国和坑儒相关的原始官方资料,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们肯定史记里关于坑儒事件前因后果的记载,肯定来自于民间传说。司马迁关于坑儒一段的记载,其原型大约和刘向收集的《说苑》里的相关故事类似。《说苑》我们大体可以看成是历史短小说。这本书里面关于坑儒事件的记载更加的戏剧性十足。说有卢生和侯生两个儒生在一起讨论:当今圣上刻薄好杀,一点也不鸟生鱼汤。然后了,总结了皇帝的一堆缺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朝廷我们这样的高洁之士呆不下去啊。于是他俩就逃亡了。这事让秦始皇知道了。呃,不光是知道他俩逃亡了,还把他俩嚼耳朵的话也听到了。于是始皇帝认为这帮儒生天天诽谤他,非常生气。就一举坑杀了460多个儒生。更神奇的是,后来侯生还被秦始皇给抓住了。于是秦始皇就决定亲自监刑,要车裂掉侯生。结果侯生在法场上三寸不烂之舌这么一转,把秦始皇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居然又把他给放了。史记怎么也是正史,自然不敢原文照搬这种故事,他做了很多裁剪。后面那段法场故事就全部砍了,毕竟这也太假了点。前面那段,司马迁严谨了一下,把儒生改成了文学方术士。此外,卢生和侯生的对话内容,司马迁也做了很多的修改。关于这个故事,我们还是一贯以来的立场:连秦始皇的皇后,秦二世的年纪,秦王子婴的身份等基础史料都找不到,这段时期所有有鼻子有眼的故事,大约都没有什么可信度。不是说秦始皇就一定没有坑杀(或者处死)过数百位方士(也许包含部分儒生甚至是博士)。这件事也许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是所谓的坑儒事件的前因后果,尤其是所谓的卢生侯生诽谤一事,大约都是后世附会出来的。流传下来的两个方士关于始皇帝的评价,更多的是汉帝国时期人们对于始皇帝评价的一个汇总: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一大段评论都是对始皇帝个人的相对负面的评价。有趣的是,同时期的《淮南子》也记载了对秦始皇的评价: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好个“事愈烦而乱愈生”,你秦始皇越忙,管的越多,帝国的乱子就越大,这段评语颇有点辩证法的妙味在里面。是不是有点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同焚书一样,坑儒事件也有他特有的背景和实际含义。要理解坑儒事件,我们先要理解作为事件主体的方术士到底是怎么回事。而要理解方术士群体,我们就要回顾下前面十多节,理解下皇帝手里的帝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简而言之,始皇帝手里的秦帝国,更像是一个存在于文件和帐簿上的虚拟的帝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世皇帝要拥有帝国,通常主要靠的是对两样东西的拥有——武力与物资。说的更具体点,那就是首都附近的部队提供武力支持,首都附近的国库贮存全天下的物资。谁有兵有钱,谁就是帝国真正的主人。这主人也许是皇帝,也许是权臣,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几个人。而始皇帝手里的帝国却不太一样。我们回顾下《扶苏怎么得罪的秦始皇》和《扶苏为什么乖乖自杀》两节就知道,帝国缺少常备军。帝国首都的常备军也不过数千,单凭这点兵力真遇危急根本不足以形成军事压制与军事威慑。帝国的部队实际上是通过徭役的方式组织,以郡为单位在各地点对点调动的。也就是说,对于皇帝来说,部队的训练,组织和调动都是基于文书上的,并不在他眼皮子底下。回顾下《乱七八糟的郡县制》,我们会发现帝国的物资调度也是如此。只有首都附近的地区,其多余物资才会进入国库(也就是太仓)。关外的所有县,其物资实际上都放在当地仓库,所有的上交与分配,其实都是基于账面上的往来。帝国最关键的军队与物资,大部分都是靠文书和帐本管理,这就导致皇帝很容易被官员系统给彻底隔绝。举个例子,对比下同时在连载的唐帝国。皇帝如果对官员系统的效率和忠诚度不满,他可以组建新的军队,可以组建新的私人库房。他可以随时派自己亲信的人员,比如太监们监督、接管首都附近的权力,甚至另起炉灶。但是在秦帝国,皇帝显然没法这么轻松的玩,因为所有这些权力,都运行在文件与账本上。皇帝几乎没有办法去核实,也没有办法另起炉灶。而且对于皇帝来说,帝国的官员系统比后世帝国的官员系统也会更加的难以掌控。因为帝国垄断了爵位的授予与分配。帝国对爵位的考核又不得不做出妥协,给予高爵者家族很大的特权。帝国的中上层官僚往往都有着不低的爵位,很容易完全基于高爵者的立场去想问题。这就让皇帝被隔绝的更加彻底。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皇帝首先想到的是掺沙子。上节《焚书》中有过详细介绍,一统天下前掺沙子主要靠外国客卿,之后主要靠博士。而方术士就是作为博士的补充。博士大多身份地位较高,属于偏上流社会的候补官员,而方术士的来源就更偏基层。替皇帝求仙问道只是方术士的一个职能,不是全部。他们和博士类似,更多的作为皇帝的耳目与脑袋,去替皇帝了解和监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提出质询和措施。但是,无论是博士还是文学方术士,都是没有实际行政经验的人。指望他们去质询和监管有着丰富行政实操经验的官员们,并不是很现实。于是皇帝很快就找到了另一条更加有效的方式:监察系统。监察干部就是《乱七八糟郡县制》所介绍的“执法”。监察干部可以对郡县主管官员提出弹劾,甚至有权不汇报直接免职郡县的厅局级官员。但是监察官员毕竟只是监察官员,没法插手进在文书与账本上运转的行政事务。皇帝是怎么做的呢?县官上计执法,执法上计最皇帝所。看起来皇帝还是有办法的,你们官员们靠文书与账本把我隔绝了,那我就管你的考核。所有县官的考核,全部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你们就没法隔绝我了吧。遗憾的是,我们回顾下《两个秦帝国》一节,由于刑徒经济的主导地位,帝国的考核有着重大缺陷。帝国的考核都是经营性的,考核些牛羊下了多少个崽啊,地里长了几颗树啊,园子里烧了多少砖啊这些。考核行政系统,只有考核公共行政职能才能考核得有效率。比如增了多少人口,加了多少物资,有多少投诉,有多少满意度等等。现在的考核体系下,秦始皇不像是一个皇帝。秦始皇更像是一个总公司的董事长,由于信不过CEO,天天亲自审计近千个分公司的账本。这算帐也得算死我们的皇帝啊,何况还是用竹简做的账本。怪不得始皇帝每天要读上百斤的文书,夜以继日,累得半死。但不管怎么说,由于监察系统收走了考核大权,博士和方士们对于皇帝就有点可有可无了。而随即发生了《严打危机》,让方士们变得更加危险起来。帝国首都仅仅是严打二十天,后果是帝国如果不耍赖就当场破产了。当然,帝国肯定会耍赖的,所以帝国眼下没有破产。可是如果首都真的陷入了危机怎么办?敌人的铁血下,那时候可没赖可耍了。为了防止此类危机再次发生,帝国这几年可谓绞尽了脑汁。帝国为什么一度差点破产呢?无外乎市面上的粮食需求太大,粮食供应太少。所以现在要增加粮食供应,减少粮食需求。增加供应主要是减轻产量者的负担,允许他们自报土地数量降低实缴税收。减少需求,那就自然是减少要吃粮食的人了。农民和生产刑徒要吃粮食,但是更能生产粮食,自然减不得。皇宫里的男女工作人员,官员们和他们的工作人员,大型工程的从事者等等,这些人大多白吃粮食。但是他们的粮食皇帝减得吗?显然也是很难减的。那该减谁呢?于是就有了《赘婿》和《商人》两节。曾经的逃亡者,赘婿以及注册过身份的商人,这些贱人统统被打发去了岭南。是死是活不知道,反正这大几万人不用浪费首都附近的粮食了。不过粮食总是省的越多越好,没用的人就该省掉。方术士群体,也许还包含部分博士,大约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博士的薪水是一年600石,方术士们的收入比博士差点大约也差不太多。总是,都是高薪阶层,估计好多都有大把女人、佣人。别看才460个方术士,算起薪水来一年的粮食不下20万石,相当于一两万前面那些贱人呢。所以,皇帝越看这群废物越不顺眼。最终也不知道是什么由头,反正皇帝爆发了,坑了一大堆了事。轰动后世的坑儒(坑方士),如果真的发生过,初衷也许真的只是为了减少浪费粮食。浪费粮食可耻,皇帝很环保。 赞 (0) 相关推荐 “焚书坑儒”是假的!秦始皇这个黑锅背了几千年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说到秦始皇,虽然有统一六国,开创万世先河的伟业,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在位期间,苛政暴行诸多,"焚书坑儒"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焚书坑儒" ... 不止秦始皇汉武帝想成仙,夏朝也有一个||史记次元夏本纪011 在司马迁的<史记>次元里,对于神异事件的记录和解释一直都很谨慎.即使在上古的记录里,一直都没有记录太不靠谱的传说.尽管在其他的历史文本里,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被神化.这让人更愿意把<史记 ... 秦始皇明明是坑术士,为什么会演变成坑儒生呢? 公元前212年,就在焚书令颁发的第二年.秦始皇非常信任的方士,卢生和侯生聚在一起商议,两人都认为,已经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多年,如果还找不到仙药的话,秦始皇肯定要严厉的处罚他们.所以他们先是狠狠地吐槽了一 ...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焚书是意识形态建设,坑儒是惩罚诈骗犯 长城.直道.阿房宫.骊山陵,"基建狂魔"秦始皇搞的这些大工程,或许还褒贬不一,不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取之处.那耸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似乎就是直接拉出去枪毙五 ... 对秦始皇的千年误解:暴君,焚书,坑儒 秦始皇是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他是暴君还是仁君?"焚书坑儒"是功是过?围绕这两大争议,后人对他的解读,大多偏向于他是暴君,他搞的"焚书坑儒&quo ... 秦始皇“坑儒”,是孔子后代编出来的,人性难测啊 能作为品鉴官,参与饶胜文老师的新课<秦始皇评传>,我倍觉荣幸. 把课程都过了一遍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从秦始皇观照自己,你会对人性更通透. 我们都学过历史,教科书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个 ... 历史密码1:秦始皇“坑儒”之谜 秦始皇"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许多举措之后,秦始皇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众多儒 ... 《龙文鞭影》卷一 七虞 楚英信佛 秦政坑儒 <龙文鞭影>卷一 七虞 楚英信佛 秦政坑儒 楚英信佛 秦政坑儒 chǔ yīng xìn fó ,qín zhèng kēng rú [注释] (1)楚英:即刘英,东汉光武帝刘秀第六 ... 青青子衿卿:“焚书”与“坑儒”是极具重大影响的非凡举措,不容非议诋毁 "焚书"与"坑儒"是极具重大影响的非凡举措,不容非议诋毁 作者:青青子衿聊 秦始皇焚书.坑儒被历史严重误读,"暴秦"一说由此而来,自汉以来被 ... 【通鉴0173】坑儒:扶苏该做出何种选择? 通鉴原文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 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 ... 坑儒谷裏活埋的是否都是儒生?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張照片.由於我不會攝影,也沒有機會去現場,這張照片是在互聯網上找來的.在這裏先誠懇地請求照片拍攝者原諒,原諒我爲澄清歷史真相,爲了更生動地復原歷史的場景,不得已選用了這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