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20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七侠五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根据《三侠五义》修订而成。《三侠五义》是清人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改编而成的侠义公案小说(也有说法认为《三侠五义》就是石玉昆自己编著的)。俞樾居住在苏州时,好友潘祖荫向他推荐《三侠五义》,俞樾读后认为其中第一回“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殊涉不经”,于是“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写了第一回。又以三侠即南侠御猫展昭、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合为一侠,实为四侠,增以小侠艾虎(另一说为陕西侠白面判官柳青)、东方侠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原五鼠即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仍为五义士,改书名为《七侠五义》。小说前一部分叙述包拯的成长经历和断案故事;后一部分主要写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的“猫鼠”之争,以及清官率领众英雄打击襄阳王党羽的故事。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始终,但全书仍然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塑造了许多侠客的形象,如展昭的英武、欧阳春的老练,尤其是白玉堂的任侠仗义、骄傲自负而又意气用事,都不是概念化的英雄形象,显得生动而有光彩。对俞樾的修订工作,颇有争议,一是认为俞樾的修订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是认为俞樾的改本不如原本。1923年鲁迅致胡适的信中说:“我以为可重印者尚有数书。一是《三侠五义》,须用原本,而以俞曲园所改首回作附。”1925年,亚东图书馆重印《三侠五义》时即选用原本,胡适在序中指出:“《三侠五义》原本确有胜过曲园先生改本之处。就是曲园先生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近年上海戏园里编的《狸猫换太子》新戏,第一本用《三侠五义》第一回作成底本,这可见京班的戏子还忘不了《三侠五义》的影响,又可见改本的第一回删去了那有声有色的描写部份便没有文学的趣味,便不合戏剧的演做了。这回亚东图书馆请俞平伯先生标点此书,全用《三侠五义》作底本,将来定可以使这个本子重新行于国中,使许多读者知道这部小说的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现代学者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等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受咸丰帝赏识,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而罢官。后移居苏州,潜心学术40余年。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以及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平生著述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清史稿》为其立传。俞樾还工于书法,以篆、隶法作真书,善以隶笔作楷书,别具一格。
俞樾的主要贡献一是经学研究,“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宗旨所在。他所谓“致用”,主要是就传统道德的教化而言。他尊尚孟子的“返本”说,要求以传统道德为本,又提倡荀子的“教化成性”说,强调道德教化,所以他以孔、孟、荀为“一圣二贤”。对于中国古代的各种人性论思想,他完全用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加以对待。只要不与道德教化相冲突,他都吸收利用。俞樾的群经、诸子研究,以实事求是精神为依归,要求“原本经典”“即训诂名物以求义理”,反对空谈义理和迂曲之言,特别重视“因声求义”和“以意逆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其治经治学又形成了自己“以疑存疑”、大胆置疑的学术个性和风格。在他看来,不管某种观点成立的理由多么不充分,只要能获得至少一条材料的支持,就应该两存其说。对俞樾这一学术风格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章太炎、黄侃等抱有微词,梁启超、刘师培、宋恕等似乎倾向于赞同的态度,钱玄同则大力提倡。
俞樾的贡献之二就是在通俗小说方面,修订了《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1879),1889年俞樾初见此书,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便参考《宋史》等加以删改,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侠义公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