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文史乱弹之大唐风花雪月故事之始乱终弃

文史乱弹之大唐风花雪月故事之始乱终弃

大唐,是祖国诗歌文化史上至今无法逾越的绝对的牛逼轰轰的高峰。

在大多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错别字连篇,提笔忘字的当代,大唐更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文化殿堂。没办法,古文字都读不完啊,两眼一抹黑,何况写?

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文人。

大凡文人,均风流。不风流的文人,算不得真正的文人。而只是风流,却无文化者,则只能算痞子。

说起大唐的风流,不得不说到一个百年不遇的才子——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河南洛阳人。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居然是皇族。他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会不会间隔得确实有点那啥太远了)。

大唐贞元十九年(803年),24岁的元稹与32岁的白居易一起通过了国家部委的公务员遴选,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总校对)。两人成了一对确确实实的好基友。

两个人关系好到啥程度呢?直白点说,如果他们之间有一个是女的,那就没有后面他们那啥女朋友、妻子什么故事了。

既然元稹和白居易都是纯爷们,那他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还是有的——这里,单说元稹。

那一年,年方20岁的元稹到蒲州出差,那时候旅馆酒店等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一般外出,都是找人家借宿。元稹运气不错,他借住在了远房姨妈家。

感觉重复了部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他这个远房姨妈家,恰好有一个远房小表妹,名叫双文,年方十七,“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作为单身狗的元稹看了,心里荡漾不能自己。居然忘记了老师经常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谆谆告诫,决定吃他一场窝边草。

文人撩妹子,不会太直接。必须要采取点文艺的手法,不能让人家以为自己是一介莽夫,否则就没有后文了。

元稹略一思考,借口有了:不如和小表妹聊聊戏剧文化,比如电影剧本啥的。

信息易发出,不想小表妹根本不上当,果断拒绝了:“和你聊剧本,绝对有问题,我不得来。”元稹贼心不死:正面无法直接攻破,就曲线救国吧。

小表妹有个丫鬟,叫红娘。这个丫鬟是个假丫鬟,居然被元稹随便拿出一套番外进口的化妆品给收买了,她主动给元稹出馊主意:“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意思是:“哥,你可以试一下写情诗撩她呀,不这样做,就没招了。”

卧槽!尼玛这也行?写诗,这正好是我的强项。刷刷刷,一首情诗写好。让红娘送过去,木有动静。呼唤神龙,再写一首,又叫红娘送过去。

果然是厚脸皮加才华,所向无敌,这下动静有了。双文小表妹写个小纸条出来:“哥,你说写电影剧本,我有点感兴趣了。”

单身狗如期赴约。西厢房内,烛光摇曳:“哥,你要写什么剧本啊?”

元稹一时间得意忘形:“《撩妹日记》……Oh!NO,我说错了,是《大唐爱情故事》。”

“哥,具体故事情节是啥呢?”

“情节来源于生活啊,我们一起努力,这个过程就是情节……”

“哎呀,哥,你坏坏……”

很快,元稹的《大唐爱情故事》(丫的最终还是写成了《撩妹日记》)正式发表,官方名为《莺莺传》。这个剧本里面的女主莺莺就是双文,男主张生就是元稹。当然,红娘还是那个红娘。

剧本发行,免不了要造势。为了让这个剧本尽快融入市场,元稹特意写了个未删减版本《会真诗三十韵》,简直就是剧本中的彩蛋。

这首诗有点长,全文375字。仔细读来,简直香汗淋漓。这里选择其中一部分优美(香艳)之词,大家感受一下(未成年人自觉略过,可能会引起父母一顿暴打):

……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

哎呀心焦,此处根本木有办法翻译。相信不解释,也能看懂。

剧本不错,彩蛋也很吸引人。但只有这些还不得行啊,剧本的发行问题怎么办呢?

在大唐盛世,这种写男欢女爱的文学作品,虽然迎合了民间审美,但和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明显背离。出版社不给书号,文化部门还有可能将其列入涉黄非法出版物打击对象。如何应对?必须拔高立意。

那盛世大唐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啥呢?

经历了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大唐人有了一个坚信不疑的观点:女人是老虎,千万要躲开。

想到这点,元稹就给这个剧本写了一个政治正确的结尾: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这个就是影响深远的“红颜祸水论”。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是:太漂亮的女人,要么祸害自己,要么祸害别人。

所以,我伤害了她,还一笑而过——我果断抛弃了她。

然后又列举了两个美女误国的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思想立刻升华了,核心价值观被烘托得妥妥的。

剧本里的故事,就是现实里的事故。前面不是说了吗,元稹给小表妹说,“剧本的情节,我们一起写”,天真的小表妹信了他的邪。但是小表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位远道而来的远房表哥,几月风流后,说走就走了,消失得毫无音讯。据说是回首都长安发展了。

剧本发行后,流传了下来,多年后,崔莺莺居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角,宋、明、清都有人改编,尤其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最终走进了国家大剧院。

大唐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时代,那些牛逼轰轰的文人们,发明了许多牛逼轰轰的成语。

不必说李白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必说杜甫的“明眸皓齿、冰雪聪明”,不必说李商隐的“碧海青天”,更不必说杜牧的“豆蔻年华”。

唯独这个元稹有个性,和前面几个优美词语的风格迥异,是“始乱之,终弃之”,简称“始乱终弃”。

喵的,也算是卧了个大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