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忆游】沈裕慎 | 自然人文麦积山

总第140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祖国的四大石窟文化中,有两个双子星座般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这就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远居阳关附近的戈壁大漠之中,备受风沙侵蚀之苦,而麦积山石窟却有幸深藏在"秦地林泉之冠"的秦岭西段北麓,与秀山明水,森森林木为伴,距甘肃省东部的中国历史名城——"羲皇故里"天水,也不是太远。

到了天水,惊喜地发现这是个青山掩映的小城。我第一次知道天水这个地方,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时,因为喜欢姜维而记得的。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天水,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民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赢,封地为秦,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汉武帝时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35公里,我便看到了一座拔地而起的山,耸立于万山绿丛中。奇峰插空,栈道凌云,峭壁窟龛,巧夺天工。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周围绿树成荫,满目苍翠,环境清幽。景色因石窟而闻名,石窟因景色而秀丽。

麦积山高142米,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一座孤峰,形状奇特,犹如麦垛。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此峰之上,在我国的石窟寺建筑中是罕见的。五代诗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闲话》中说∶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固有此名。"周围绿树成荫,满目苍翠,环境清幽,景色因石窟而闻名,石窟因景色而秀丽。

在山脚下,我抬眼望,就可以看见赭红色削壁,满布了蜂窗般千百洞窟,大小不一,大多开凿于离地20米至80米崖面,洞外有曲折栈道,渐次升高,凌空穿云,罕为惊险。最引我注目的东崖三大摩崖佛像,静立东岸已有千多年,笑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麦积山的守护神。东崖三佛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我仰视的时候,震撼的不仅仅是佛的高大。

麦积山石窟文化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据《太平广记》一书作者推断,开窟造像时间,最初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时期,最繁荣期,应是北魏后期、西魏与北周的时代。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以想见,这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在绝壁上开凿石山,把一个几乎与地面垂直的石山凿成现在的模样,这个庞大的工程,显示了我们祖先超常的毅力和智慧。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持寺院,"曾聚集僧人三百"。现存最早题记,是北魏景明(公元502年)所刻,经历代开发,尤以隋唐两朝最为鼎盛。站在石窟前,微风荡漾,空气中飘来潮湿的泥土味道,扑面而来的更有历史的厚重气息。

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西魏立帝时,在此"再修崖阁,重兴寺宇"。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9.4米的隋代舍利塔。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延绵1600多年。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袭击,又历北魏太武灭法、周武灭佛等浩劫,至明清逐渐衰败,崇祯年间已"寥寥山僧,多食野菜资生""致法堂前,草深一丈",万幸目前尚存佛教窟龛218个,保存有从5至19世纪以来历代泥塑、石雕3938件、10 632身,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人们盛赞这麦积山石窟文化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雕塑陈列馆"。

上了凌空架设的狭长栈道,举目眺望,只见远处,重峦叠嶂,云蒸雾集,茂林似海,绿意盎然,好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那一排排洞窟中,各个朝代精美的雕塑及壁画,是一队队穿越历史烟云走来的艺术军团,阵容雄威,美奂绝伦,技艺高超,件件都是国宝。但因此地多雨潮湿,壁画大都脱落,泥塑却基本完好,有些看来还像是新的一样,泥质坚如烧陶,呈现出了古代制泥技巧之发展。我想,麦积山石窟文化竞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很少遭人为破坏,这应是有赖于"束之高阁"的缘故吧。

麦积山石窟中,第4窟的薄肉塑壁画飞天,与敦煌石窟内"秀骨清像"的飞天略显不同,脸部"丰圆润"。所谓薄肉塑,就是人物的面部、手脚等裸露肌肉,是用极细薄的泥浮塑而成,其他部分还是彩绘,这类壁画及塑像在敦煌不多,故麦积山泥塑,是列于全国之首的。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泥塑大致可以分为有高浮塑、圆塑、影塑和壁塑四大类,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更为可贵的是,虽历经风雨剥蚀,而完好无缺。这是神功吗? 不,皆因根植于伏羲时期的捏泥人制陶塑和秦汉兵马俑等雕塑之沃土,才能结出如此多彩的惊人之果。有人曾将麦积山壁画上与伎乐天一起出现的器乐作一统计,竟有排箫、竖笛、筝、笙、铣、鼓、云锣等数十种之多的民族器乐。佛教艺术本是外来之物,而麦积山早期塑像尚留有印度及多马土腊艺术的痕迹,但后来的主流仍回归民族艺术传统,我想,这就是麦积山石窟文化最为独特之处吧。

最令我惊奇的是,在麦积山西崖中部60多米高的第169窟和69窟之间的崖面上,塑有伏羲女蜗交尾的浮雕。这组人首龙身像,虽头部有些残损,但鳞身及交尾形象却保存完好,造型古朴,拙中见细,与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及石刻伏羲女娲交尾像,如出一辙。《春秋世谱》中说∶"华胥氏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鲁灵光殿赋》也道∶"伏羲鳞身,女蜗蛇躯。"我知道,民间也有伏羲女蜗乘葫芦避洪水繁衍后代的传说。

天水附近还有一条葫芦河,距今约78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就在葫芦河支流的清水河南岸。葫芦因其多子而象征子孙繁衍,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论证∶"伏羲女蜗果然就是葫芦",所以伏羲又被尊为原始生殖祖神。这组画像是极其珍贵的文化现象,留下了多少神秘的信息啊!

我很欣赏以释迦牟尼出生、学法成佛乃至涅槃的整个事迹,集于一碑的高达16米的雕刻,不仅形象生动,且给我以连续感,喜闻乐见,这是我国最早运用石刻创造的连环画。

麦积山的最出名的第44窟——号称是东方的蒙娜丽莎,那造像的微笑安详又神秘。据传,这是一位为国为民、识大体 、顾大局、有大义,集佛性之慈、人性之善、母性之美于一身的西魏文帝的原配皇后乙弗氏的塑像。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东西魏互相侵夺,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北魏、西魏争相交好柔然国,以抗对方。西魏文帝元宝拒与柔然和亲,在柔然公主和柔然大军的逼迫下,先废太子,再废皇后。乙弗皇后为弭战祸,一再退让,进而被贬麦积山,削发为尼,最终被逼而亡。她的两个儿子在麦积山为母凿龛塑像,终于使这尊体现了东方女性美的杰作,登上了石窟雕塑艺术的峰巅。《北史·乙弗氏传》记载,她死后,"凿麦积山为龛而葬",故麦积山东崖第二层中部第43窟是"魏后墓",墓旁尚有她儿子为母守灵的"王子洞"。乙弗氏是我国又一位为和亲息战而献身的悲剧人物,闪耀着不灭的神圣之光。

麦积山石窟中,早就听说了泥塑小沙弥的"东方微笑",这次有幸看到了实物。走进第133号窟,我在一个角落的9号龛内,找到了这尊闻名遐迩的一小沙弥塑像,是北魏时期石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一个十三四岁、身高不足一米,满脸稚气小沙弥,正在听佛师绘声绘色的讲经。他俯首侧耳,双眼微眯,嘴角挂着微微的笑意。看他这个可爱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听深奥的佛经,而是在想自己少年得意的心事,留下了这永恒的微笑。正是"一看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真实地反映了北魏时期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小沙弥笑看人生的淡然、释然,让人百看不厌,我驻足良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四个字∶ 敬畏古人。

石窟中的散花楼、天堂洞等各具特色,有塑像、壁画,也有崖阁。这些北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朝代的壁画、绘画、建筑风格,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缩影,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身处其中,令我流连。

麦积山石窟,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而留在西北的一个巨大脚印。千年的静寂,凝重的过去,我常常想,做一个麦积山石窟壁画里高髻细颈削肩的供养人,或者使劲击鼓的伎乐,都是幸福的……透过历史风云,我们可以看到,麦积山石窟文化,是中华民族固有特色甚为鲜明的艺术宝库!

(1997年7月30日)

END
作者简介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镇。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早年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工厂,曾任厂及市公司党委秘书,副厂长、厂长等职,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上海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十多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图书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作家散文精品集》等几十部文集选入,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

往期精彩回顾

沈裕慎 | 我涉癌症

【上海散文】潘颂德 | 行走中的文学 ——沈裕慎游记作品选《风荷忆游》序

沈裕慎 | 二泉映月的地方

【上海散文】沈裕慎 | 章丘大葱甲天下

夏桐柏 | 深情“映月”书凤章 ——读沈裕慎老师游记作品有感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婺源好风光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0)

相关推荐

  • 【甘肃天水】麦积山与伏羲庙

    离开甘南和陇南的返程之路,途中路过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肃天水市,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这里是羲皇.娲皇和轩辕的故里:羲皇在这里始创八卦被誉为"易学之都":这 ...

  • 甘肃这座世界遗产石窟 精美不输莫高窟 罕见泥塑领先西方1500年

    甘肃天水,古称秦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因"三皇之首"伏羲氏在此始创八卦,故又被称为"易学之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天水遗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据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总第137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圆明园之行,虽已时过多年,但我对壮美瑰奇的圆明园,却怀有深深的记忆之情.那是1993年深秋,我和<中国劳动 ...

  •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读沈裕慎老师《风荷忆游》有感​II曹永慧(江苏省)

    ☆读沈裕慎老师<风荷忆游>有感☆ ☆曹永慧(江苏省) 华夏山河放眼量,尘封往事映沧桑. 百年苦涩难言尽,喜看而今祖国强. 游神农架有思 悬崖无底胆生寒,发抖心慌斜对看. 峭壁人家门在哪,豺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三星堆密码

    总第138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在祖国的西南大地,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之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古蜀文明.3000多年前,广袤的川西平原上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婺源好风光

    总第132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一个城市是一本大书,一个地区犹如一部厚重的画册."喧哗之后,欲望过后,人的心境总是要走向平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大山深处的圣境

    总第142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天心善乐寺,是修建在武夷山一处幽静的山香里. 这里,峰峦叠嶂.山清水秀,以原始.古朴.野趣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 ...

  • 【散文】沈裕慎/柳丝烟笼十里堤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沈裕慎 一声惊雷,唤醒了酣睡一冬的甜梦:一场春雨, ...

  • 沈裕慎 | 秋阳下的香山

    总第145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美丽的北京,迎来了最美的季节.秋天的北京,才称得是极具天时地利的皇城,艳阳高照,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所有景致的气 ...

  • 【上海散文】沈裕慎 | 章丘大葱甲天下

    总第1289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由<上海散文>杂志选送 葱是山东乃至整个北方人的佐餐之食,尤以生食为甚.有这样的顺口溜:"说山东,道山东,你们山东出大葱.&quo ...

  • 沈裕慎 | 庐山云雾无尽美

    总第1486期 文 | 沈裕慎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庐山,多少人只是在诗文里.彩画上有过一面之缘,甚至是 只闻其名,便为之梦绕魂牵.秋风有情,我终于如愿以偿,和朋友们一起,畅游庐山.诗的庐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