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打仗,士兵怎样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有个高招被沿用了千年
众所周知,古代行军打仗异常艰苦,战士们常年出征在外,就像《木兰诗》里面所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古代征兵的年龄大多以20岁到40岁这个区间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值壮年,身体素质好,战斗力比较强。但同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是人就免不了有自然特征,那么古代战争频繁,长期出征在外的士兵们该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勾践想出过一个高招,还曾被后世沿用了上千年。
《越绝书》中这样记载:“勾践将伐吴,徒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去县四十里,后说之者,盖勾践所以游军士也。”意思不难理解,勾践在讨伐吴国之前,精挑细选了一批寡妇送到军中,用以鼓舞士气,勾践首创了这个先例,后世多将这一高招称之为 “卒妻制”。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本来比较隐晦的做法被以制度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汉武帝外传》云:“汉武帝始置卒妻,以待军士之无妻息者。”
汉武帝雄才大略,连年对外用兵,这种“卒妻制”便成为了稳定军心、提高士气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其实在汉朝时,还有一种叫做“抑配”军营的制度,所谓“抑配”,就是强制地许配。汉朝大将军李陵就曾把一些强盗的妻子押送到军中,随军“抑配”给一些士兵当老婆,不过这种“抑配”制在当时不是很普遍,而且还存在缺点。由于士兵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抑配”,这极易引起矛盾,因此最后还是选择了“卒妻”这种制度。
在“卒妻”的选择上,勾践挑选的是国内的寡妇,而汉武帝与其大不相同。汉武帝放过了寡妇,转而以俘虏、犯有重罪之人的妻女为主,这些人被送到军中,主要有三个职责:献技、呈身、侍宿。这里不必过多赘述,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卒妻”这种不人道的制度,不仅只存在于我国古代,外国同样也有,1096年到1099年间,随十字军东征的“卒妻”就有五千多人。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认为“卒妻”这种做法非常过分,《明史·卷一》中这样记载:“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至此,这项由勾践发端,并被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制度被正式废止,“卒妻”一词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