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道》整理十方——统治所有面瘫

  面瘫是常见病,也是每个中医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病。读完本篇文章,会让你受益非浅,一定要收藏。

  面瘫医案,合集

1 一年轻女子,秋凉之时,倚息小睡,床头靠窗,遂伤风寒袭其面部,而致口眼歪斜,急来求诊,询其病因,又无内伤他疾,遂开逐风通痹汤;

  黄芪,麻黄,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全蝎,三付即愈。(选自张易纯《参西录》)

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身体素健,又无他疾,更无其他内伤里虚之杂证,伤外寒袭,此病基本是不需要过多辩证论证,直接用此验方即可,此方安全有效,剂量不大,无毒无害,唯一不足,就是少桂枝一味药,加桂枝通经解肌,即可。

麻黄发表束之寒,桂枝通经解肌,黄芪补肝脾以通经络之气,当归行血疏木熄风,丹参乳香没药行滞化瘀,全蝎若是没有,或白芍也可替。

本方为张锡纯原创,附张师一病例;曾治一人,夏月开轩当窗而寝,为风所袭,其左半身即觉麻木,肌肉渐形消瘦,左手渐觉不知,为拟此方。其病偏左,又加鹿角胶二钱作引,一剂周身作汗,病愈强半,即方略为加减,又服二剂全愈,后屡试其方莫不随手奏效。

本条病例,为“风”所袭者,此“风”就是寒之义,寒性收缩,此为物理之性,寒之伤人,必筋脉挛缩拘紧,经脉不通,营气郁迫,而生风气,风气不泄,则见麻木;麻者,如针刺之象,木者,如痛痒无觉。

寒性收缩,筋脉肌肉,挛缩拘紧,必加桂枝,通经解肌,此为重点,最典型的代表方,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者,就是通经解肌(白芍敛营),麻黄汤,麻黄外发表寒,依然用桂枝者,也是通经解肌,舒缓筋脉也。

2 有室女二人,春初食鸡蛋、鸡肉、生果,忽然嘴向右歪,脉现中虚,左尺如无。用理中丸二钱,黄精三钱,十剂而愈。其中一人,服祛风除湿等药,病乃加重,更歪食减,右眼流泪,眼跳不止。不知中气之理,奈何。凡偏左偏右,皆中虚极也。(选自彭子溢,圆运动)。

论;嘴向右歪,风中于右也,多食不利,总因脾胃之虚,以脉现中虚者,是微弱濡弱,或弦细之象,左尺如无者,肾气之虚而失藏也。脾肾湿寒,木气不升,又加多食,郁陷而生风,风中于右,则见嘴向右歪;风中于右者,即是木气不升,筋脉迫急而牵引呙癖也。此是本虚,初春木旺,因食不利,而中风邪。此无外寒之事,全是里虚,故理中丸,温燥建中,以运四维,脾升胃降,木气升达,土燥风熄,自然而愈。理中丸,是《伤寒》治霍乱的专用方。

脉见微弱濡弱者,皆为虚脉,左尺如无者,肾气之虚,女性有此脉者,多有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类证。

3 张某,69岁,高大肥胖体型,一月来,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沥,昨晚睡前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右歪斜,说话漏气,吃饭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瘀斑成片。医院诊为脑血栓。(李可老中医治中风偏瘫医案)

年近古稀,形盛气衰,肾元久亏,肝失滋荣,气虚失运,发为偏枯。拟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固肾,祛痰化瘀,虫类通络;加针刺诸穴,与面部牵正穴,十天即愈。

论;肾中之阳,是为木根,阳虚则木郁,气先动血后瘀,木者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肝脾不升,则木生风,肺胃不降,则风中于右,故见嘴向右歪,右肢麻木。附子温燥水土,以建中气,大剂黄芪,补肝脾之气,助木气升发,当归赤芍,缓急熄风,桂枝通经疏木,甘草培土缓急,另加化瘀祛痰之药。外加针刺通经,十日即愈。

本例是面瘫,也是中风之病。风从何来,内寒里虚,木郁之气也。以上三个病例,把面瘫这个病说很清楚了,基本是全包括了,外寒之伤,有外寒的治法,中虚有中虚的治法,内寒之伤,有内寒的治法。看完这三个病例,在临证时就会十拿九稳,这都是中医应撑握的基础病常识病,那些面瘫专科,他们也没有什么祖传法宝,独门绝技。治病是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底气十足,笠杆见影。

第一个病例,纯是伤天气之寒(外感),第三个病例中风,纯是伤人气之寒(少阴脏寒),伤内外之寒,而见诸多杂病。

第二个病例和第三个病例,是为中风。凡言中风者,皆是内风,没有外风,即使《金匮》提纲中有言伤“风”者,也是伤外寒之义。中风之理,详看《金匮》卷三,中风。

4 一人年三十余,陡然口眼歪斜,其受病之边目不能瞬,用全蜈蚣两条为末,以防风五钱,煎汤送服,三剂全愈。(张锡纯《参西录》蜈蚣解)

5 魏某,男,38岁,矿长,1966年4月11日,由于昨天左颜面瘫,急于外地开会,口眼歪斜,口偏于右,局部不知痛痒,口角流涎,鼓咀,吹哨漏气,不能喝水,眼合不紧,露睛,鼻中沟变浅,语言不变,外恶风寒,肌表酸痛,舌本强,舌有白薄苔,脉取紧急。春令阳升,夜息汗出当风,寒中经络,散见颜颤,发为掉眩。治宜温经达邪,续命肌源;

桂枝15克,附子6克,川芎10克,麻黄6克,赤芍10克,杏仁10克,防风10克,防已10克,细辛(后入)30克,升麻6克,蝉蜕10克,僵蚕12克,甘草4.5克,煎服6剂,完全牵正。(刘沛然,细辛与临床)

论;本条夜息,汗出当风,就是外感,寒伤经络也。脉紧为寒,皮毛不开,则见肺郁津凝之苔白。解表发寒,通经解肌,则寒去而牵正。面瘫,是常见偶发病,这五个病例,基本把每个类型与治法都说全了。

6  (外感加内伤型)夏秋间,一青年农民饭后在树荫下午睡,醒后突觉左侧面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急找北京房山刘凤英医师诊治。刘未细辨,照例开牵正散5剂,药后症未好转,又投了三剂,病情依然如故。乃详问病情,方知患者曾有两年之久的腹痛、泄泻病史,现症口角流涎,倦态乏力,自汗腰酸,口淡纳少,腹部虚胀,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润。证脉合参,恍然大悟,此乃久泻中气虚损,又卧阴湿之地,重伤脾胃,卒感邪风所致,于是改予补中益气汤加少量牵正散每日一剂,经半月大获全效。

此后又治疗与上述相同病因十几例面瘫病人,年龄均在20~30岁之间,用同样方法治疗,均治愈。由是体会到临证要审证求因,不能拘于一方一法,以免贻误。(《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

按:面瘫一症,大多用牵正散,已成常规。但是本例口淡纳少,腹泻经年,口角流涎,倦态乏力,一派脾虚湿盛之象。单治面瘫,未调整体状态,病情依然如故。此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整体状态的影响。《拍案称奇》

附;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有的医案,用香砂六君子汤,配合针刺,选穴风池(双)、神庭、印堂、地仓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合谷、太冲等。

7   (经方——桂枝加葛根汤)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侧面部肌肉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明动,项背强几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汤、牽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明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祛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啜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989,(1),27]《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树武医案》

8  (经方——葛根汤)王某,女,75岁。面瘫3个月。自诉3个月前,晨起即感右侧面部麻木,漱口时水往右侧口角漏下,鼓腮漏气;并自感味觉减退,不能闭目,舌的右边也感觉麻木;吃饭时,舌活动不灵活,食物留滞于右侧腮部。面色暗黄,时时感觉恶寒发热而无汗;口苦、胃部不适1个月;大便秘结,三日一行;右侧乳突前下方翳风穴处胀痛,背部至阳穴处压痛。舌红苔黄,脉浮紧。腹诊:心下压痛,胸胁苦满,腹肌结实。太阳少阳并病,具备葛根汤证与大柴胡汤证。根据日本汉方家藤平健先生的经验,太阳与少阳并病,一般先治疗太阳病,所以给予葛根汤3剂。

2个月以后,患者带他人来诊,我发觉患者面瘫已经痊愈,就询问其服药后的情况。患者说:“服完第一剂药,第2天一觉醒来发现面瘫已经痊愈。剩下的2剂药我就没服了。”

我问:“为什么不继续服用以求巩固?'想不到她的回答是:“本来嘴巴向左歪,只服一剂就好了,再服的话嘴巴向右歪不就完蛋了吗?”真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覆杯即愈的病例为什么不用合方,必须要去研究《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理论与“合病”“并病”“坏病”的诊治规矩,包括研究主症、客症、缓急标本等问题。《娄绍昆经方医案》

9面瘫——王占玺医案

赵某,女性,50岁,工人,1980年9月19日初诊。患者于四天前生气之后逐渐发现嘴向左侧歪斜,左眼不能闭合,舌向左歪,左侧鼻唇沟消失,左侧额纹消失,舌苔薄白,脉象缓和,睡眠不佳,易于起急,遂与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 桂枝10g 党参15g半夏12g 白芍18g 茯苓10g 炙草6g生姜10g 大枣4枚(去核)蜈蚣3条僵蚕粉10g 合欢皮30g夜交藤30g每日煎服一剂,服药后取微似汗出,避风寒,服用7剂药后,上证明显好转,左眼已能闭合,鼻唇沟好转,口歪减轻,舌歪不甚明显,左侧消失之额纹已见恢复,舌苔变为薄黄,脉转弦滑。又服7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左侧鼻唇沟稍浅,嘱将上方再用7剂,隔日服用1剂为善后。随访愈后未发。(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207~208)《名医验案精选》

10口角痉挛——朱树宽医案

周某,男,65岁。1994年12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5天前出现左耳灼痛,初未在意,很快出现耳部带状疱疹,继之又出现左眼不能闭合,畏光流泪,口角歪向右侧。当地医院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Ⅱ1型,予维生素B、地巴唑口服,并肌注硝酸一叶秋碱、维生素B12,治疗3天未见效果,故投治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瘫,左侧外耳道粟粒状疱疹,灼热作痛,伴胸满口苦不欲食,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滑微数。证属湿热蕴结,风火上扰,少阳枢机不利,予小柴胡汤加僵蚕、蝉蜕,水煎温服。服药7剂,诸症均减。效不更方,继服7剂,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已康复如常。(朱树宽《中医杂志》)《经方直解》

(0)

相关推荐

  • 快速掌握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的鉴别要点

    我们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里面的两个医案 桂枝加葛根汤证(十九) 庚戌,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5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5期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A:仲师第13条:太阳病 B:仲师第13条:太阳病,头痛 C:仲师第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25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24期 第57条讲解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一:57.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 ...

  • 《金匮悬解》复解肺痈提纲,并附红楼医案

    肺痈二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其为肺痈?当有血脓,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 ...

  • (十一)葛根汤——产后伤寒,小儿乙型脑炎,小儿急惊风

    87外感加内伤--曹颖甫医案 余昔在西门内中医专校授课,无暇为人治病,故出诊之日常少.光华眼镜公司有袁姓少年,某岁八月,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其兄欲送之归,延余诊视以决之.余往诊,日将暮.病者卧榻在楼 ...

  • 《伤寒之道》——随笔总结,医论与医话

    结尾二:随笔总结,个人粗理 1 天人相应,则阳气升浮降沉. 天之阳气,升为春,浮为夏,降为秋,沉为冬. 人气应之,春则肝木升,夏则心火浮,秋则肺金收,冬则肾水藏. 脾胃属土,土主四季,土枢四象,土应四 ...

  • 《伤寒之道》总结虚证与实证——摘录《伤寒》舌苔提纲

    结尾四:论里证,论虚寒与病实 1 虚寒者,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之类,在加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虚则温之.寒在脏腑,温之则已. 2 病实者,水结为石,气积为瘕,血结为癥,寒结为疝, ...

  • 《伤寒之道》阴虚——血枯木燥,失藏之相火

    李可老中医 李可老中医,临床用附子最多,被称为是火神派的代表,看了以下医案,会不会又变了滋阴派.到底有没有阴虚?这个生熟地,是治肾阴虚的吗?阴虚是指哪个阴?是阴阳的阴,还是厥阴的阴,还是少阴的阴? 附 ...

  • 《伤寒之道》阳虚——少阴脏寒,亡阳之火

    以下还是李可老中医的医案.皆是脏寒,阳虚附子证.少阴亡阳之火,与昨天的失藏之相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脏寒亡阳之火,重用附子,而血枯木燥,失藏之相火,却重用地黄,而附子只用一枚.先抛开两者之间的辨证之关 ...

  • 《伤寒之道》摘抄——仲景语录与经方剂量

    结尾六:摘<千金要方>中,有仲景医论 1 卷一,治病略例,第三 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2 卷一, ...

  • 《伤寒之道》——基础入门理论

    二,五十八难:伤寒有五,其脉变象. 1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中风之脉,风泄表寒,汗出发热,其脉浮缓,外感中风,余俗称阳风(外感阳郁之正风): 阳浮而滑者,营郁之风,不能外泄表闭之寒也,寒闭 ...

  • 《伤寒之道》——脉法入门

    <伤寒之道>--脉法入门

  • 伤寒之道

    鲜为人知的:伤寒六经的气机升降! 供需相应 阅425转382019-07-04分享保存 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太阳病是营卫出入 ...

  • 《伤寒之道》——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与最快的急救方法

    附一:李可老中医医案,非常典型伤寒,小儿暴发型脑炎.综述白虎汤加人参汤,几条提纲病理, 灵石车站温某之子,13岁,1977年3月14早,上学途中突然高热寒战,头痛呕吐昏厥,被校长抱回家中,经注射青霉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