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江西中考作文阅卷,不会因考生观点与老师不同就一棍子打死
今天是江西中考的最后一天,考生们考完后,就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了,但考生们对作文的思考,或许还会继续。
往年的江西中考,不会引起全国人的关注,毕竟各地都有中考,不足为奇。但是,今年的江西中考却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作文的创新性。
老穆看到作文后,脑海里快速闪现出两个画面:杨时的《言默诫》和金飞的《传奇故事》。
《言默诫》是宋代理学家杨时的作品,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却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言默诫》是一篇文言文,穆老师将它的内容以列提纲的形式整理如下:
【何时】宋代
【何地】未知(应该是乡村)
【何人】邻人,公鸡,我
【何事】邻人:一只公鸡夜里打鸣,邻人觉得它不吉祥,便将其吃掉。几天后,另一只公鸡天亮了却不打鸣,又将其吃掉。深感困惑的邻人于是问“我”,如何应对这种不吉祥?
我: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己不吉祥而导致被烹吃的,同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依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
【何思】
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来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至于金飞的《传奇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江西卫视品牌栏目,每一期的故事都颇具传奇色彩,让人看了“欲罢不能”,还想看下一集。
江西今年的中考作文,同样具有“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鸡半夜啼叫,且持续时间长,此乃一奇也!
如果公鸡只是叫一两声,不会害得买鸡人一夜没睡,应该是持续时间长的缘故。
【2】买鸡人因鸡叫一夜未睡,一大早就去买那只公鸡,还将其吃掉,此乃二奇也!
老穆就是农村人,偶尔也会听到邻居家的鸡半夜啼叫,但老穆不会因为它就睡不着觉,更不会有买下它的想法。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肯定会先与邻居进行沟通,询问原因,如果到了半夜还啼叫,再买也不迟。
【3】散步人笑而不语,此乃三奇也!
散步人散到郊外,还听到凄厉的鸡叫声,这是环境上的“奇”。
散步人到底笑什么呢?
笑买鸡人傻?笑自己将公鸡看成野鸡?还是笑买鸡人撒谎?
散步人为何不语呢?
对自己的误解感到尴尬?觉得买鸡人傻到不可与之语?
老穆认为,也正是因为材料的“奇”,才让作文具有了可想象空间,有利于考生发挥。让那些喜欢作文的孩子大展身手,考出好成绩。
关于这篇材料作文的立意,穆老师昨天已经为大家分析过了,接下来,就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下:
【1】公鸡角度
【2】买鸡人角度
【3】散步人角度
对于江西今年的中考作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反对。
支持者认为:
【1】这题目挺好写的,不死板,各个角度都可以写,这样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
【2】质疑题目难,本身就有问题。整天考“理想、梦想”之类的作文就英明了?
【3】这个作文挺好的,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
反对者认为:
【1】作文材料比较深奥,立意角度多,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难。
【2】这材料适合写议论文,可初中生不擅长写议论文。
【3】作文立意角度多,评判标准怎么定?言之有理即可?
对于这一次的作文命题,老穆来简单说几句。
老穆认为,江西这一次的中考作文,难度并不大,命题人为考生准备了很多条“路”。
如果你擅长细节描写,擅长想象,可以写“题目一”。
如果你思维缜密,看问题有独到的观点,可以写“题目二”。
如果你平时不善于思考,平时不爱写作,自然会觉得不好写。只不过这一次的不好写,被你抓住了“理由”。
试想一下,倘若这一次的中考作文是普通命题,那些平时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就能写好了吗?恐怕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口水一篇,争取“旱涝保收”吧!
对于作文评分标准,老穆想说,请大家放心,中考阅卷老师绝对不会以所谓的“标准”来“卡”学生的,只要你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来看一下“历年中考阅卷作文组组长”唐琦老师关于作文阅卷的说法。
“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还是从作文包容性、开放性的角度,我们绝对不会因为考生的观点与老师不同,就一棍子打死,请你们相信阅卷老师的判断能力。”
“当然我觉得孩子们肯定还能想到更多的角度,只要能从材料里面真正阐发出观点、启示,那都是可以的。”
同学们,家长们,看完穆老师的分析后,你们是否对江西的作文命题有全新的认识了呢?
中考是选拔人才的舞台,倘若什么都“中规中矩”,何以选拔出人才来?
老穆3天前看到一则新闻,江西明年职普比要达到50:50,今年的话,也是45:55左右。由此看来,中考要有将近一半的考生上不了高中。
既然如此,中考试卷命制就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和“创新性”,那些死读书的考生,或许就要吃亏了。
或许有人要问,中考不是“学什么,考什么吗?为何这一次的作文不是呢?”
对于这个问题,老穆想说,“学什么,考什么”更多的是指学什么知识点,考什么知识点。倘若我们仔细分析这篇作文,它不就是多了一个“阅读理解”中的“启示探究”吗?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