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际关系的4条真相,第1条扎心了
距离产生美,就这么简单。
我们常常说老实人难做,其实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比老实人更容易受伤害的是热情的人。
所以,做一个热情的人,你需要做好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但是反过来说,做一个热情人,好处也是无穷的。
著名商人李嘉诚曾经说过:招待客人不能太热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太热情了,实在不敢领教。以后他到我家去,我也要好好招待人家,可我没有那么好的手艺,也没有经济实力呀!”
“夹这么多菜,如果都吃了,回去说不定会消化不了的。”
那么,同事之间,在私交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保持适度的热情是很有必要的。
过于热情,会适得其反。
毕竟,过分的热情会对别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感到不安、不舒服。
同时,过于热情也可能会让对方多多少少产生依赖感(特别是对方也是职场新人的情况下),一旦你某天不再那么热情的时候,情况可能就会比较糟糕了。
虽然我们都希望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自己可以在不那么紧张的环境里完成自己手头的事情。
但是,你的上司为了了解你的情况,偶尔也会使用其他方式观察你。
这种这种方式可以是委派的某位“观察员”,也可能是电子设备,套用过去的说法是“眼线”。
其实这就是一种情报系统,因为没有人喜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管理一个团队。
所以,面对各种机器或者是人组成的眼线,你不必感到受监控或者不自在,只需要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咱们之前也说过:不要对别人那里发生了什么过于敏感。同理,也不要太在意在别人那里看到了什么。
过于关注“眼线”,或许短期内你会有特别好的表现,但长此以往,人会在自我压力中行为变形,就得不偿失了。
领导常常是有性格有脾气的,如果遇到了一个对你不给面子的“强人上司”“霸道总裁”,应该怎么办?
如果上司只关注结果,那么你就应该给出结果。
如果结果不理想,而你还要用过程来解释开脱,自然就难以获得好评。
给出结果,而不是解释过程,就是面对霸道型上司的最好策略。
读书的时候,很多人会想:我学习那么用功,怎么还是没法考入顶尖的大学?
进入职场之后,自然也有很多人会想:为什么我每天加班工作,做了那么多事情,老板却还是不满意,还是不肯给我升职加薪?
我们先来问一个问题:有一个聋哑人想买牙刷,Ta到商店里向店主模仿刷牙的动作,成功地买到了牙刷。
那么如果一个盲人想买太阳镜,Ta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盲人只需要张开嘴巴说出来就可以了,因为Ta不是哑巴。
实话说,我在刚看到这个脑筋急转弯的时候,也被难住了。
后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很多人都被题目给的信息给迷惑了,这些迷惑信息大大干扰了我们对问题本身的思考。
同样的道理,在工作中,很多人也会被过程所迷惑,而不能够直截了当地去思考结果的重要性。
但是别忘了,那些让你在校园和职场中困惑的问题,最终拼的还是结果,而不是那些让你五味杂陈的过程。
高考,大学是依据你的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你。
职场,上司把一个任务交给你,是希望你能给他一个满意的成果,从而给公司带来效益。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马琳达说:
“我对你无能的细节过程不感兴趣。”
职场中最怕的就是,你刚接到某个任务时,就开始在潜意识里策划一个“失败亦英雄”的过程。
一旦你这样做了,就会在之后的行为中,频繁产生一种自我暗示:
这事儿估计我是做不成,我的上司要是责备我怎么办?嗯,我把过程弄好看一点儿……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在之后的无数个微妙节点上,人的每次行为抉择,都会朝着“失败英雄”的方向发展,将会导致你在很多可以促进任务成功的环节上没有付出足够努力,却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怎样保存面子和找借口上。
这是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的失败。
别忘了,任务不等于结果,任务的核心是完成。
如果你觉得只是例行公事,把该走的程序都走了,就可以完成差事,但完成“差事”不代表达成了上司的目标。
“交差”和“达成目标”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充分必要关系,甚至有时候根本毫无关系。
所以,当你面临一个有难度的任务时,请把你全部的精力放在“如何把事情做成”上面,而不是耍弄一些小聪明。
因为小聪明终归是小聪明,它只能够说服你自己,却抵不过上司“用结果说话”的评价体系。
如果你能把心思都聚焦在做事情本身上面,即便最终败了,亦不为耻。
电影《勇闯夺命岛》中有一句台词:
“输家总是在抱怨自己已经尽力,而赢家此时已经得到了选美皇后的垂青。”
4
既然说到了“距离产生美”,那么同事间的隐私问题就不得不谈。
我常常说:涉及私密事,不知为大善——最好的保密者,其实是不知者。
如果在某些场合,你不得不需要别人的密码、获知别人的秘密,该怎么办呢?
首先,涉密的问题,想3秒再问同事,你得组织好语言。
第二,在打听这个隐私的时候,你应该首先摆出一个姿态——我平时不是这样的,这次是不得已。
说到隐私,我就想起一件事:之前一个同事因为旁边有人强行翻看了他的手机,和对方大吵了一次。
有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这么熟了看一下手机也无所谓,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应该,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貌。
我也会遇到这个情况,比如别人问我借手机借电脑之类的。
即便对方礼貌地提出请求,我还是会觉得不适。
且不说我电脑里有没有小电影,如果东西在你手里用坏了怎么办?虽然硬件可以赔,可那些数据怎么办?你怎么赔?我又该怎么说呢?
电子产品本来就比较脆弱,磕一下摔一下结果都难说的。
虽然有做备份,但我也不可能天天备份,总归有个周期,去修怎么修?要花的时间谁来补偿,由此产生的麻烦谁来负责?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看一下吗,能怎样”“哎呀怎么那么小气”。
恕我直言,凡事这么想的人,都没有做好万一出了意外进行补偿的准备。
更何况,手机、电脑是高度涉及隐私的。
这和成年不成年没关系,保护自我的隐私意识每个人都有,既然自己有隐私意识,那就不要侵犯别人的。
除非是公用或者办公设备,否则我是不会借手机、电脑的。
就算是打电话,也是请别人亲自操作,我告知号码,请别人拨打。
万不得已,也要主动在对方的视线之内使用。
我不希望别人来借我的手机和电脑——所以也请各位读者保护好你们同事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