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不乏“家族企业”,说到中国古建筑,人人皆知样式雷,那今天就要说说山西的琉璃匠——阳城乔氏了。
阳城有著名的寿圣寺琉璃塔,海会寺双塔之中也有一座为琉璃塔,润城东岳庙也大量运用了琉璃制品,其悬鱼也采用了琉璃,不免感叹一句:
有匠,任性。
阳城琉璃生产始于宋金时代,在明代从成熟走向极盛,明末清初趋于衰落。因为乔氏家族在阳城的发展史,就是阳城琉璃生产的历史。乔氏先祖为陶瓷匠人,祖居陕西西安龙桥,唐代迁至高平桥沟村,大约是在宋代迁至阳城游畔沟从事瓷器生产,后为取材方便,遂迁至后则腰定居。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成化十九年(1483)匠人乔云和其子乔彬、乔凤为城内汤帝庙献亭炼制的戗脊鸱吻,在绿的底色上塑以金黄色的蟠龙,威武壮观。嘉靖四十年(1561),乔家匠人为海会寺新建的十三层琉璃宝塔烧制了佛祖出生、修行等佛教故事琉璃浮雕,以及十三层外圈平台上的擎檐柱、栏杆、栏板、栏额等琉璃构件,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堪称佳作。隆庆元年(1567),匠人乔世富和其侄乔永丰等人为润城东岳庙天齐大殿烧制的三层楼阁式脊刹和其他琉璃构件,规模宏大,构思巧妙,釉色浑厚,工艺精湛,堪称一绝。万历元年(1573),工匠乔世虎等建造的东关关帝庙琉璃照壁,壁心为二龙系珠,四边配以人物、鸟兽、花卉图案,生动感人,陶瓷专家称赞说:“制造手法高明,工艺不亚于北京九龙壁。”可惜如此珍品,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坏。润城东岳庙献亭
润城东岳庙献亭琉璃悬鱼
润城东岳庙献亭及天齐大殿(献亭后)
万历三年(1575),乔永光、乔永堂及其子乔良明,又为东四义村普觉寺正殿烧制了琉璃脊刹。明朝万历年间,阳城乔氏家族工匠队伍已颇具规模,据记载这个时期的匠师就有乔世虎、乔世英、乔世贵、乔世宝、乔世兰、乔世香、乔永年、乔永宦、乔永宽、乔永珠、乔永光、乔永丰、乔永迁、乔永堂、乔长远、乔长正、乔良才、乔良明、乔常元、乔常正等二十多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造的阳城寿圣寺琉璃塔,共有琉璃浮雕177块,各种琉璃雕像480余尊。这些琉璃构件,不仅形态传神,妙趣横生,而且色泽纯正、质地考究、工艺精湛,件件巧夺天工。这些都是乔永丰及其子乔常正、乔常远所作。万历四十四年(1616)塔建城后生员李少白作《赠东岗乔契友》七言律诗一首,对乔永丰父子大加赞誉:明清两代阳城的琉璃制作已达到鼎盛时期,除了泽州地区有大量乔氏所造琉璃构件外,明代北京故宫的琉璃瓦、琉璃狮子,明十三陵的部分琉璃制品,也发现有“阳城琉璃匠乔”的字样,可见阳城乔氏所制琉璃,当时在全国已占有一席之地。民国初军阀混战,时局不稳,寺庙建设出现停顿,但琉璃工艺品却一度盛行,乔家人的手艺仍有用武之地。这一时期乔家出名的艺人主要有乔承先、乔继章、乔小拴、乔拴田等。民国十年,乔承先和阳城后则腰的卫玉恒合伙开了琉璃作坊,生产各种各样的琉璃工艺品。乔承先与儿子小拴及侄子拴田精心钻研琉璃工艺技术,使产品达到出口水平。其产品由商人郭文兴包销,运到天津口岸出口。乔承先父子还为西安大厦建设解决了琉璃瓦的生产难题。1955年,阳城后则腰成立了国营陶瓷厂,乔承先受聘为技师,先后还承担过一些省内重要工程所需的琉璃工艺品研制任务,同时打破常规,开始给徒弟传授技艺,直到1965年以76岁的高龄逝世。当他的儿子乔小拴和侄儿乔拴田也去世后,乔家就后继无人了,但乔承先培养的徒弟还在传承乔家的技艺。数百年的打造,不仅使得乔家的琉璃烧制技艺炉火纯青,更使得琉璃乔家,这个家族品牌魅力永恒……从阳城,到京城,乔氏琉璃匠以其精湛工艺,在中国古建筑上刻印下自己的名字,为家乡增添了荣光,给我国古建筑留下令人称道的珍品,让琉璃文化具象优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山代有才人出,什么是文化自信,先人已做了榜样,以实力说话,让家乡闻名。愿我辈亦能在此道路上有所突破,闯出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