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烂泥扶不上墙
什么是成功的一生?
拥有几套北京深圳的房子?
有让人满意的儿女?
有健康的身体?
有自己的事业?
这些都是片面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本能,需要逐级满足以下七层需求,
且只有满足了初级需求,才会发展出更高级的需求,以此类推:
1、生理需求: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3、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5、认知需要: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
7、自我实现: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
为什么拥有开头所说的的因素会被世俗定义为成功的标志?
因为房子,健康的身体,满足了人最原始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有让人满意的儿女能够养儿防老,满足了人的基本安全需求。
然而大多数人只能有前四层需求,就止步不前了。
我们称之为底层需求,作为人类的,更高层级的需求呢?
环顾周围,很多人只要吃喝有保障就够了,
完全没有求知欲,没有对自身和世界探索的欲望,
更没有成就动机。
所以一生庸庸碌碌,活的苍白而无趣。
更奇怪的是,有些人有优越的家境,
自小就早已实现原始的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
但父母怎么督促培养,都无法激发他积极进取的心,
只想在吃喝拉撒的动物性层面,度过他的一生。
俗称:烂泥扶不上墙。
我有个朋友,家境不错。
父母花了很大力气培养她。
中学时学校辩论比赛,
她没通过初选,
父母找人让她直接进入决赛,
希望能够锻炼她的勇气。
高考落榜,
她没有经历艰苦的复读,父母找人将她送入名校。
考研落榜,
没有经历复读的艰辛,父母找人将她送入研究所。
找工作困难,
父母将她送入好的工作单位。
然而工作十年,
大脑空空,没有增加半点知识和技能。
如今近四十岁了,却还不会自己做饭。
完全放弃了自我追求。
她的父母很失望,曾经抱怨:
从小给你这么好的条件,
你为什么长大以后这么不上进?
你的同龄人都在努力,
我们硬扶你,为什么也扶不上去?
根本原因是,
在她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时期,父母次次包办,
剥夺了她拼搏和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她只经历过,
自己试了一次,失败的体验,
却没有机会经历,
通过坚韧的吃苦和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滋味。
成就感带来的内心愉悦感,她从来没有机会体验。
所以,潜意识里,对于自己本身,是没有信心的。
只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
潜意识里对父母彻底依赖。
所以也造就了人近中年,还在隐形啃老。
原因在于,潜意识中,成就动机的缺失。
成就,是人生重要的追求目标,
成就,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后天习得的。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
就是促使儿童追求重要的目标,
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并且因为成功而感到自豪。
每个社会都希望能够培养,
自立,尽责,努力工作达成重要目标的人。
获得成就的前提首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
一个人能够主动的,面对有挑战的任务,
通过自己努力,高标准的完成任务。
决定成就动机的不同,
主要原因是成就动机归因。
每个人都会面对是各种困难,
有的人面对失败仍然坚持不懈,
有的人比较容易放弃。
根本原因是,
解释成就结果的方式不同。
喜欢把成功归因为自己能力强,
把失败的责任归因为外在因素。
容易把自己的能力看做稳定的特质,
把外在的因素看做不稳定的因素。
这样的话面对失败仍然能够坚持,
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一稳定因素,
对未来的成功抱有很低的预期,
认为自己成功不了,容易放弃。
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童年及青少年期,
父母保护过度,事事包办,
父母站在旁边看到他不行,
就马上帮他扫除眼前的困难。
导致他只能体验到自己失败的感受,
却没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能力到底如何。
父母剥夺了他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无法积累他的自信心。
导致成年后遇到困难就退缩。
因为没有体验过成功后的愉悦感,
也对获得成就没有渴望。
每个父母在孩子出生伊始,
都会希望他能够拥有,有成就的,幸福的一生。
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绝不是在于生存无忧,或者生了几个孩子,
这些都是动物本能,所有动物都能做到。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在于他,是否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理解自身和周围世界,
懂得欣赏和创造美好的事物,
竭尽所能,完善自己,
实现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
通过一生中持续不断的努力,
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更丰裕的物质回报,
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END—
培养你的社会学思维
有用·有趣·提升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