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核心素养的内涵
老朋友请转发!
虹野:核心素养的内涵
文/虹野
近期“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教育界迅速漫延,从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文要求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到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迅速被推向了高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却宛若“雾里看花”,各有各的看法。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词,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一) “核心素养”的翻译
“核心素养”是“Key Competences /Key Competencies”的翻译,多数大陆学者采用的是“关键素养”,也有人使用“关键能力”,台湾学者则使用“核心素养”。[1]鉴于“素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官方的大力推广,“核心素养”的翻译迅速且广泛的被教育界接受了。尽管“核心素养”的名称已经脍炙人口了,但是国内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却依然不甚清晰。
我们都知道汉语和英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其翻译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核心素养”在汉语中的理解和“Key Competencies”在英语中的内涵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Key Competencies”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混淆和偏差也是很正常的。
(二) “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 OECD)的相关文本中,“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有两种写法: Key Competences与 Key Competencies在经合组织的文件中涉及到核心素养时几乎全部采用后者,在特指某项核心素养时,主要采用Key Competency,少数情况下使用Key Competencies。并且,欧盟的工作组在2002年的第一份进展报告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时使用的是与经合组织相同的做法,但从2003年开始,几乎不再使用 Key Competency (Key Competencies) ,而只使用Key Competence(s) ,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在欧盟的各种文件中保持一致。[2]
可见即便是在欧盟和经合组织,对于“素养”的界定依然是有些许差异,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单个的“素养”可以是一种“Competency”(能力[3]),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Competencies”(竞争力)。无论是能力还是竞争力,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我们都比较好理解,但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就比较难理解了。即便我们明白“Competencies/Competences”的意义,却无法能够直接通过“Key”来确定他们的边界,我们只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有一定指向性的”一些“Competencies”,可是什么样的“Competency”能够成为“Key Competencies”中的一员呢?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外延是什么呢?显然,这些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是无法得到的,这需要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一步界定。
在1997 年 12 月,经济合作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 DeSeCo),并没有使用“Key Competencies”这个词,而在2003年出版的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使用了该词[4](Key Competencies)。可见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终,DeSeCo 项目团队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5](待续)
(节选自《核心素养的概念本土化及甄选原则研究》,发表在《教师教育论坛》第12期)
[1]裴新宁,刘新阳. 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2]裴新宁,刘新阳. 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3]张华.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7-9.
[4]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
[5]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