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感五十九——庐山之恋
昨天晚上忽然想到一句话,八十年代是个艳丽的年代,是一个活跃的年代。尽管我是89年生人,说这种话似乎没什么说服力,但是每当我观看八十年代的影视作品时,都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们真诚的微笑,淳朴的性格,眼睛里放着光。
前一阵看过1980年郭宝昌导演的刑侦电影《神女峰的迷雾》,作品表达了一种温和豁达、乐观真诚的氛围,简单地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观,有公认的“美”和“丑”,但那时的女演员依然美出了自己。而且,作品中“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既是“泾渭分明”的,也是有着各自历史渊源的,同时又有创作者美好的愿望。
我感念的是一个淳朴的年代,也许那时物质条件不发达,精神生活不丰富,人和人之间是真诚的,这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
庐山脚下有座电影院,三十多年来,每天只播放《庐山恋》,如此长情专注的事情,已经不多见了。
《庐山恋》和《神女峰的迷雾》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展现了文艺工作者也是众多普通群众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中的瞭望,这种瞭望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振奋人心的。直到今天,人们仍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几十年前曾经有一场旷日持久的荒芜时时震颤人们的神经,不亚于一次精神核爆,所以在硝烟散尽的土地上最早盛开的花才格外芬芳,让人欢欣鼓舞。
电影《庐山恋》以爱情为主线,一对代表不同背景的青年男女冲破重重阻碍终于走到了一起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后的早期电影作品对于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影视作品那么简单,电影中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时代意义。比如女主角在电影中40多套戏服都是从香港买的,填补了长久以来普通百姓的空白的文化生活,引领了当时女性的流行风尚。
张瑜饰演的周筠一颦一笑放着光,鲜活的,生动的,郭凯敏饰演的耿桦一举一动充满儒雅阳刚,俊美的,挺拔的。他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演员,一个电影角色,而现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难见到如此活生生的人了。
两部电影都力图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意思的是,电影都有男女主角在山中避雨的场景,在山中畅游的场景,不过《庐山恋》除了引领时尚风潮以外,更引入英语,让男女主角在片中用英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有一种开放并包的态度。隔着屏幕,我仍能感受到一股清泉般的香醇,感受到一种新鲜的力量,它有开天辟地般的创新精神,注入一个时代最纯粹的精神内核,这是一部经典作品在脱离当时时代背景以后,仍保持鲜活的秘诀所在吧。
让我有一些触动的是,片中耿桦的态度,似乎是创作者的态度,在那场荒芜中几乎被荼毒殆尽的创作者仍然在绝处逢生时,选择原谅,选择期待,即使他们拖着残缺不全的躯体和灵魂,在一片精神的废墟上重建艺术的高塔。
想到这里,我有点疲惫,谁能敌得过现实的萧瑟,有的人为什么百折不挠,在理想的废墟上死而复生?片中耿桦和周筠新鲜的爱情脱离不了时代背景,这一点是所有人清醒认识到的,不可回避的,甚至有些讳莫如深,哪个人不痛呢?在废墟上死而复生的人们心里是不痛的吗?
电影有很多象征手法的应用,在不同的时刻,人们对同一种景物的解读却不同,不管它是受时代审美还是硬件设施的限制,没有花哨浮夸的编排,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效,为什么在信息核爆的今天,我会有一种来自内心的深深的感动,还有一种美好已逝的遗憾。
两个青年男女最终还是要面对一个时代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标签,想方设法突破重重阻碍,走到一起,电影用了非常浪漫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勇气”二字。那个时代很多事情都需要“勇气”,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本身就是“勇气”,鼓励人们收拾行装重新出发,更需要勇气,在伤痕累累之后,选择宽容,最需要勇气。
《庐山恋》展示了庐山好山好水,是值得我们去怀念的,抛开众多纷扰,表达了纯粹豁达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重温的。作为一个时代的纪念,《庐山恋》是不可复制的,只能让我们现代人去感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