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和方法

一、熟练套路,明确定势

所谓的套路就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的“定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主要要求需侧重于套路的熟练,方位的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套路已达到基本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只有在求得姿势和运行线路的正确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太极拳应有的效应。

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这就和写字一样,从思想上认识到竖、横、点、钩等笔划,能组成方块就行。练拳也是这样,初学者只要求,对动作上每个定式明确手脚的位置、方向,基本的线路的运行,但在思想上要对准确性和口诀的绝对重视,理解拳架套路的运行方位、角度及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包括手和脚的位置、方向、角度都必须绝对准确。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可熟练套路,这时就可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脚到头,一招一式地纠正,同时要细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绪,有表及里,认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识,不可急于求成。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阶段不宜纠,但必须加于说明。

太极拳动作的准确性,和人体的经络、骨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拳架只有吻合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以后,才能算吻合“打拳架也就是站活桩”的说法,才能保证经络的最佳畅通,能产生整体的合劲,才能力通过准确受力点的动作把力往脚下传,当力能下传到脚的时候,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求得姿势正确的情况下,通过认真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的练习了。

二、调整姿势、理解放松

“姿势”-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同时为了以后便于对所有骨关节的灵活与放松,就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舒筋拔骨的动作,比如要领里面的上下对开、手掌外撑等都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也可以练习一些发力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等动作。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气)。《拳论》讲:“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练拳时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练拳时不但要留意姿势上的调整,还须注意手一定要领起,不可软散无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姿势上得到调整,位置基本正确,只有在准确的情况下,经络才会畅通,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往下松沉和节节贯穿的学习,开始逐渐引动内气,也就是要开始以外形催内气的过程了。这个时期虽然有时感到有内气活动,但时有时无,如“无源之水,断薪(即柴也)之烟,渺渺乎而不连”。外形上不能圆满顺随,表现为断劲顶劲,外刚内空,在技击上,则表现为全身有劲,但力不从心,头重脚轻,使用不上,故称“一阴九阳根头棍。

第二阶段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现象为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是腿部的支撑力不足,使“经络”有路径和网络之意,他们错综复杂地交会联结,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浮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肌体和运行气血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因此,只能通过人的感观,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气的存在。人体气的来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

2、饮食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自然界的阳气。通过脾、肺、肾

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成。

现在我们所说的气,原本就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被引进拳术领域后就逐渐形成了具有武术内涵的基本概念,这时就不是简单指医学理论中的气,而又包括了武术上的内气,这里所说的内气即是太极之内气。内气的引动和鼓荡,必须依附先天和后天之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众所周知,内气可以在气功和内家拳中产生。

太极拳是内家拳,也就是说内家拳必须是在身体内要练出内气。气功是通过人特定的姿势和意念引导,逐渐产生内气的。而太极拳呢?在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有句话说:“练太极拳初始时以外形催内气,到终末时以内气催外形”。也就是说要达到以内气催外形阶段的前提是体内必须要有内气,而太极拳的内气是用外形催出来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样是拳,为什么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呢?为什么都是身体的运动,散手、跳舞或木兰拳就不能产生内气呢?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气产生是由特定准确的外形和完全吻合太极理念的动作才能完成。所以,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形者气之舍,气者形之主。借形养气,气壮而形固矣。”这就是说形非常关键。太极拳要练出内气,没有特定的形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吻合「因形定气,因气定位」的道理。而导引也必须要有正确的位置,明了的运行线路以及规范的先后顺序等等。比如,金刚捣碓上右步前两手往外开的动作中,它要求收腹下沉、把命门打开、含胸拔背,以肩催肘、肘催手的方式一节节地打开,在这种运动模式下可以发现:手在开、胸在合,吻合了太极中开中带合的理念;动作中有开有合,又吻合了“太极是相互矛盾而又统一的运动”这一说法;同时这个动作也是以外形催内气的典型动作。

通过这些特定的动作和运动模式,体内会逐渐产生流通的内气,当然,不是靠这一个动作,而是要把这种运动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整套太极拳。经过这个阶段拳架的调整,体内的经络会保持畅通,再加上吻合太极理念特定动作的锻炼,就能引发出内气。这时也能体会到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开始变得“欲罢不能”。但是在这个阶段内气的感觉时有时无,甚至经过一段时间又全然无有,这些都是正常的,都说明了经络之气流通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所致。

这也概括地说明了拳术领域中的气,具有既是物质基础,又是功能效应的双重含义。如练到一定的境界,就会产生一种奥妙莫测,只可意会,难于口述的感觉。这一阶段,在练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身体僵硬、丢顶等问题,从而影响内气的流通,使气难到梢节(即手足的指端)。

因此,在练习中必须注重于动作的准确性,以保证经络的畅通,通过吻合太极理念的特定动作,节节贯穿帮助推动内气产生和运行。它才能促进气血流通和旺盛,逐渐产生太极之内气。根据这些规律,在习练时要通过口诀不断调整、不断感悟,练习时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的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表现一致,通过进一步的练习一段时间,内气流动会自然而然地越来越畅通,僵硬拙力也会逐渐被克服,拳势也可以慢慢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的境界。而内气会按拳势的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和流动,达到一气贯通。对学员来说,这一阶段最易会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其主要的原因,是在练习过程中,由于产生偏倚丢顶等缺陷,和内气的起伏间断,所以身体各部位有不相顺随别扭之感,有时兴起,一时自觉运劲顺随,发劲呼呼有声,但推手却一点也用不上。对这些客观的规律,误认为师不传秘,从而使情绪低落。其实只要循规蹈矩,持之以恒,定能成功。

三、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它一方面包含着禀赋的先天之精气、在饮食中摄取的水谷之精气及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另一方面,由太极动作引动的内气。这些细小的微粒,在太极动作的引导下,周流全身,往复如新。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当身体里面有了内气、有了积累,就可以以心行气,以意行气了。《拳谱》里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可以看出,《拳谱》中所谈的心,就是中医中的神明之心了,它包含了大脑意识思维活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所练的每招每式,都要注意,引运外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只有这样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就会有较深的功力,内气就会周而复始地在体内运行。这时候严格要按照口诀,明确每个动作的先后顺序,节节贯串,引动内气,使气有规律地随着外形及意识而催动,这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周身合一,在这个阶段的习练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和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导致周身涣散,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表现为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周身一家、动作周到。

《拳诀》里说:“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身到手也到,击敌如催草”。这都说明了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这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还包括丢、顶。丢顶产生的原因,就是不理解松的含义。不用力就丢,用点力就顶,另外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扛肚填胸。因此在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运行路线的同时也要注意内气与外形的结合,外形一定要顺随内气的表现而自然开合,由此说明,在这一阶段的练习,要着重于口诀,要非常注意口诀和形体姿势的结合,这是一个思想和形体上的导引,也就是能做到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往复循环。认真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因为有了准确拳架的积累,身体的整劲已经出来,就能具备相当的功力,但在技击上,还是威力不大,时感力不从心。这是没有掌握知己知彼、引进落空、粘连粘随的功夫,这只是到“二阴八阳是散手”的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劲”的阶段。

四、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致”,意思是指由形气结合,引动内气在周身上下、内外如环无端地运行,这是由于反复地揣摩、体会、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拳论》说:“太极拳者,无往非劲,切勿妄动,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所谓一者,自足至顶,内有腑脏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谓之一气贯通矣”。此段论述,具体地阐述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的表现,以及一气贯通的统一整体观,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虽千变万化,然却劲归合一。合而言之曰太极,分而谈之曰阴阳,而表现为上下、开合、进退、内外、形气等等。这段时间的练习,除了坚持练架式套路之外,还可以结合练习检验,通过检验加以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

那么如何知道拳架运动的正确呢?我们提出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必须要检验,要求在运行拳架时,让别人从不同的方向上推你,检验抗衡的方向上是否存在顶,而顺势的方向上是否存在丢。也就是说,一定要让推你的人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把动作完成。感受它们彼此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根据太极阴阳之特点,在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中,求得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使内气一气贯通,不断循环而又复归的太极混圆一体。

五、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即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在有了前面的锻炼以后,一般来说都能感觉到气的存在,但很多人就光顾身上气的感觉,而忽略了练精化气的根本。根据中国古老的道家养生理念“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个修炼公式加以检视,我们可以得知:修练会造成精、气、神的改变,换句话说,精、气、神三者的成分、功能各自不同,精不等于气,气也不等于神。它还告诉我们经过修练,精可以变化为气,再由气变化为神。

《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而枝叶自茂”。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盘。“下盘稳固,上肢就轻灵自然”,在气上面的说法是:“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

根本固,源流润。根基稳,内气充实,如长江之流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来源,有去路,体现出劲大无穷,顺随自然,产生威力惊人的技击效应。所以每一层级的都要练,不然就会有亏空的现象,万不可偏废。

所谓“润其源”,源指的是根源即本源。“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准确性和气不断下沉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是后面源源不断转化气的根源。根本固,源流润。根基稳,内气充实,如长江之流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来源,有去路,体现出劲大无穷,顺随自然,产生威力惊人的技击效应。所以每一层级的都要练,不然就会有亏空的现象,万不可偏废。

体会每招每式准确的线路和劲路的虚实变化,以及这个动作在推手和技击上面的运用;在前段讲到,练拳时周身要达到意气结合,形气一体,但还是要把单式和一些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一方面更充分的体会每招每式准确的线路和劲路的虚实变化,以及这个动作在推手和技击上面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增加在根基充实的情况下的蓄爆发力。因此在技击上或推手中,可随机就势,引进落空,得机发出制倒对方,但不能干净利落。虽在功底上高于对方,自己能把握取胜,但对方不能心服口服。所以推手歌有:“三阴七阳犹觉硬”之说。这是我们说的是“技”的阶段。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