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的是TOP房企的故事,但这些现象其实各个公司都存在,涛哥觉得每个企业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有问题很正常,但希望未来能够改进。
《是什么,磨灭了工程师的激情?》
作为TOP房企的一线工程人员,随着时间推移,我感到自己对企业认可度在下降,对工作的激情也在减退。
今天就来吐槽下,到底是什么在不断磨灭我们工程师们的激情?
进行供应商选择时,基本都是简单粗暴的执行“最低价中标”这一标准。对于投标单位的考察基本也是流于形式,低价才是王道。对合作方利润空间的极限压缩,导致很难选到优质的供应商,说实话,TOP房企虽然规模大,但供应商水平真的不敢恭维。说零签证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却实实在在反应了成本对于签证的管控力度。干现场的都知道,工地上的事不可能每一件都黑白分明的,有时为了处理一些突发紧急事件,使事情得到快速的推进解决,发生签证是理所当然的。然而TOP房企成本管控已经做到了让合作方“谈签证色变”的地步,到了那种即使我们工程师承诺可以签证,合作商也不愿意做的地步。甚至出现过有示范区合作商甚至为了加快结算进度,被逼得主动放弃十几万的签证费用。这无疑给工程师管理现场的灵活度增加了很大困难。过于严苛的成本管控,加上相对快节奏的开发周期,签证的无理认价,使得承包商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最终,优质承包商吃一堑长一智,只做一锤子买卖。劣质承包商超低价中标,捣糨糊,反而乐在其中。第一类为自己旗下的建筑子公司,由于干自家的项目比较多,熟悉公司的产品及快节奏,在示范区阶段基本还算给力,能抢工,但整体管理水平一般;第二类为外部总包、专业承包公司,大部分以地方性企业为主,整体实力偏弱,管理人员配置较少,且对班组基本没有约束力,或没有精力管控班组;第三类为挂靠的皮包公司,即所谓的“实际承包人”,通过跟某领导的关系,挂靠某公司,承包项目的部分楼栋,此类基本为草台班子,没有管理体系,属于全靠甲方工程师进行管理,较容易失控。以比较普遍的第二类来说,某不到10万方低密度高端住宅项目,30多栋单体,总包方仅现场经理2人,技术1人,质量1人,安全1人,资料员1人,放线员3-4人。作为甲方的工程师,为了管控质量,我们的管理幅度迫不得已已经延伸至班组长层面,可以说是拿着开发商的工资在替总包做施工员。很多房企乐意挖我们的工程师,也是看中了TOP房企工程师能吃苦,能加班这点。尤其是前期抢示范区开放、抢预售阶段,每天在项目上时间10-12个小时很正常,持续2-3个月,中间休息少的可怜。另外项目人员配置较少,基本不会配置专职精装工程师、景观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运营专员,都由土建工程师兼任,工作内容自然增加不少。区域层面的质量巡检、安全巡检每月至少各进行一次,区域层面第三方安全检查随机抽查,集团第三方安全、质量检查偶尔会被抽到。本身但从检查来讲并没有多大事,问题是施工单位不给力,每次的检查等同于是对项目工程师身心的摧残。为了使检查结果不那么难看,很多该施工方做的事情只能由工程师亲力亲为,这都还没啥,更可恶的是施工方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让人无语。相比其他同行的工程师,TOP房企工程师的收入真是有点低(剔除管培生这个特殊群体)。“双享”奖金近两年项目基本很难达成,所以仅有固定薪资,薪资低不说,涨薪也比较困难。时不时的总是听说某某跳到某地产公司了,工资翻倍,这真的只能说明确实是之前太低。我只想说:一切只跟员工谈理想不谈钱的行为都是耍流氓。现在不少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不设置食堂,每月不到700块的餐补还随工资一起发放;基层员工每月800的房补,只够租得起合租房。平时团建活动少,偶尔会有聚餐,一年到头也没有像样的团建。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精神上的关怀缺失,员工不仅要吐槽,更要跳槽。当然了,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成本的难沟通、承包商的水平弱、一人多岗才让TOP房企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为以后的跳槽,打下了良好基础。以上吐槽,仅代表我所在区域、城市公司的感受,欢迎其他房企一线工程师朋友们留言讨论。本文为涛哥杂谈粉丝投稿,描述的现象其实业内广泛存在,近几年各房企也在不断改进,希望能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