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篆籀(zhou)笔法的鼻祖——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不久又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大盂鼎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的'盂'。不是器皿的种类,而是大盂鼎的拥有者,他是周康王时代(公元前1000多年)的人。鼎是以他名字來命名的。叫'大盂',是由于出土的盂鼎,共有两个,一个小一些,一个大一些,所以就称小的为'小盂鼎',大的就叫'大盂鼎'。
其铭文共有19行,291个字,主要记载了周康王追述文王,武王受天命征服了殷王朝,建立了周朝,还有就是殷王酗酒淫乐导致亡国战败的史实。
其中还记载了周康王赏赐给'盂'1000名奴隶的经过。正是这项记载,让史学家们有了可靠的依据,來证明西周还是奴隶社会时期的观点。
'
有人很好奇,鼎文是怎样刻上去的,其实它不是直接刻书在器皿上,而是首先书刻在模子里,然后翻到浇铸用的'模范'上,把熔炼出的青铜器溶液立刻倒上去。从书写,刻字,到熔炼字要经过多道手续。模范一词也是从这里来的。
'大盂鼎'属于金文,金文也是大篆的主要字体,主要指先秦以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它还有一个颇为专业的称呼叫'篆籀'文字。所以,现在都知道,唐朝颜真卿的书法特别是行书《祭侄稿》《争座位帖》。还有小楷《麻姑仙坛记》都具有篆籀笔意,其渊源就是从以大盂鼎为代表的金文还有类似于《石鼓文》字体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布局章法上看,铭文已经分出纵横行列的安排,但文字还是错落有致,很自然而然书写。所以显得尤为生动,并不刻意的追求排行比列的造作。
大盂鼎'铭文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在书法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标准。铭文字体瑰丽雄奇,用笔方整有的笔画波画显著,行款茂密俊朗。布局完美,特别是其点画变化多端,各具神采。笔法方圆并用,有藏锋,有露锋。所以灵动多态。在绮丽中显出率真,流美一路又蕴含雄浑,被称为金文里的顶端极品。也是我们的国宝级文物精品。
'大盂鼎'尽管经历了3000多年地下埋藏。还能保持的完好如初,章法运笔至今丝毫历历在目,一丝不爽,让人油然为中华民族祖先们的那时高超科技水平,艺术魅力而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