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中洲岛的两件小事||孔祥田
教育孩子,是一门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怎么研究都难以深透的学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关心儿童教育问题,也十分关注身边的此类事情。这里所要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好几年前的事儿了。因关乎儿童教育问题,故照实记录下来,或许能给年轻的父母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作者:孔祥田
一
晚饭过后,直奔闸口附近的中洲岛,继续我的“环岛万步走”。
十几圈下来,已是气喘吁吁,汗湿衣衫了。于是,就和夫人放缓脚步,走到最东端的水边,坐在清江浦楼旁的石墩上吹吹风。夏夜的中洲岛,热闹而温馨,美丽又祥和。置身其中,能让人忘掉一切。我们边聊天,边欣赏周边的景色。
不一会儿工夫,过来三位年轻母亲,带着4个孩子,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清江浦楼三面环水,景色宜人,许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带到这里来玩。这几个孩子,见到眼前微微荡漾的河水,惊喜地叫喊着,一蹦一跳地就往水边冲去。“站住!别去!”“回来!快回来!”其中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地叫喊着,高声训斥孩子,阻止他们到水边去。这时,另一位妈妈却非常淡定,对自己的孩子说:“去吧,去玩吧,有妈妈在这里,你可以去玩。只是以后没有爸妈在场,你一个人是绝对不能到水边玩的。记住了吗?”孩子点点头。
孩子们终于被允许到水边去玩了。刚才那位妈妈,就对两位同伴说:“你们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你想啊,小孩子对水很好奇,你们不让他去,那在你们看不到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偷偷摸摸地去尝试,多危险呀!不如你们看着他玩,让他了解玩水是什么感觉。特别要告诉他,大人不在的时候,一个人是不可以去玩水的。”两位妈妈专注地听着,不住地点头,显然是被说服了。
几个孩子在水边玩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过了好长时间,丝毫没有想走的意思。妈妈们叫孩子走,3个孩子上来了,却有一个孩子耍赖,妈妈拉他,他又是摇晃身子,又是推妈妈的手,怎么都不愿离开,打了两下也不见效。见此情景,还是先前那位妈妈,对上来的3个小朋友说:“我们快走啊,到那边看小羊去喽!”小朋友们听后,撒着欢地跟着妈妈就跑。这时,那个不愿走的小朋友,再也没要人叫,也跟着他们一起跑走了。
看到这一幕,我很有感慨,就对身边的夫人说:“这位年轻的妈妈做得太棒啦!孩子能有这样循循善诱的母亲真幸运!在这样一位妈妈的引导、教育下,她的孩子以后肯定会成长得更好。”夫人表示同意。
二
今晚出门比较迟。看完了全运会女排比赛的电视转播,已经八点多了,我赶紧从楼上下来,朝着既定的目的地——中洲岛走去。
环岛走了十来圈,我便倚靠着清江浦楼西侧的栏杆,掏出手机,蹭一会这里的公共Wi-Fi,看看微信消息,看看网上新闻,以作短暂的休息。
正在我看得入神时,耳边忽地传来一阵“咣当——”、“咣当——”的响声。我抬了下头,看到身边正有两个孩子,在一段钢板通道上“玩滑梯”。他俩滑下,冲上,脚踏在钢板上,声音特别刺耳,有点让人心烦。可是,孩子天性好动,玩得那么开心,这里又是休闲场所,也不便多说什么。因为只有此处信号好,上网比较稳定,我便耐着性子坚守在原地,强作“充耳不闻”状。
过了一会,不知因为什么,俩孩子竟起了争执。男孩的声音:“应该大让小。”女孩的声音:“应该小让大。”“大让小!”“小让大!”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这时,男孩去搬救兵了——原来妈妈就在不远处。“妈妈,妈妈,应该是大让小,还是小让大?”妈妈可能已经注意到他们俩的争执了,回答得直截了当:“互相谦让。”只是声音不够大,也略显含糊。尽管如此,我当时还是相当欣赏的,真想为这位妈妈鼓掌,点赞。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我甚为焦虑,而且有点小小的失望了。
孔融让梨
男孩大概觉得妈妈的回答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就装作没听到,继续问:“妈妈,你说,应该是大让小,还是小让大?你说嘛!”妈妈被追问急了,终于又开了腔:“就看你们自己了,你让也行,她让也行,谁让都可以。”与先前相比,这个回答显然“软弱”多了,也许是母亲的“舐犊情深”吧。
通过这会工夫的观察,我初步判断,这位妈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应该不是亲姐弟。男孩小一点,大概六七岁,是她的儿子;女孩大一点,有八九岁的样子,多半是她至亲——很可能就是她兄弟姐妹的孩子。
男孩听到妈妈如此的回答,仍不依不饶:“妈妈!到底是大让小,还是小让大?!”然而,无论儿子怎样声嘶力竭,几近乞求,妈妈始终都没再开口,大概觉得有些为难吧。
此时,我开始为这位妈妈着急起来:为什么不把最初说的话,坚决、明确地告诉孩子,而是一再犹豫退让,失掉这么好的一个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机会呢?
此刻,我真想走到这男孩跟前,对他说:“小朋友,无论大让小,还是小让大,都是不全面的。妈妈刚才说得多好呀,就应该‘互相谦让’嘛。你小,让着她,这叫尊敬姐姐;她大,让着你,就是爱护弟弟。不存在谁一定要让着谁的道理。只有互相谦让了,你们以后的关系才会更好,在一起玩才会更开心呀。再说了,你是男子汉,应当让着人家女孩才是。你说对吗?”可是,我特别想表达的这番话,终于还是忍住了。
随后,这位妈妈便带着两个孩子走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想了很多很多……
社会发展,固然需要竞争,但决不可丢弃了谦让这一传统美德。要知道,谦让不是懦弱,不是退缩,谦让是一种礼貌,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行,一种修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古成颂;桐城“六尺巷”的佳话,广为流传。所有这些,不都是对谦让最形象生动的演绎吗?
“六尺巷”传说中张英的诗
客观地说,我觉得,这位妈妈的处置也无可厚非。起码有一点还值得肯定,那就是,她有明确的是非观。不管自己的儿子怎么问,怎么急,她始终都没有自私地偏袒儿子,没有无原则地顺从儿子,没有说出一般的妈妈可能会脱口而出的“应该大让小”那句话,或者做出不少母亲可能会有的哄劝大点的孩子让着自己年小孩子的举动,而是克制了母性的“泛滥”,当了一回“和事佬”。这就是她让我钦佩之处。
然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又有诸多不妥。她首先想到了“互相谦让”,却没有理直气壮地坚持到底;她注意照顾孩子的感受,却没能把握好教育良机,因势利导……这又是我深感惋惜的地方。也希望其他年轻的父母们能引以为戒。
作者简介
孔祥田,退休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在《中国教育报》《文学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杂文、文学评论、教研论文等100余篇(首),著有《往事与梦想》一书。
▼▼▼
妈妈的“年味”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