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53)
本篇目录:
****************************************
374 180.悦城龙母祖庙
清 广东省德庆县
375 181.肇庆古城墙
宋至清 广东省肇庆市
376 182.潮州开元寺
唐至清 广东省潮州市
****************************************
180.悦城龙母祖庙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从东晋以后,史书杂说,碑记庙志,斑斑可考,经历两千年,可为全国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每逢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期。在龙母庙都举行大规模的民间祭祀活动,肇庆市属各县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地区前往参拜者多时超过十万之众。一连十数日,龙母庙前石牌坊广场上,香客云集,香烟缭绕,昔时还有"祭青蛇"、"摸龙床求子"的习俗。
龙母祖庙石牌楼古朴庄严、挺秀,以前的牌坊已经无可考证,现牌楼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建。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的结构,高达10米,宽9.5米全部用花岗岩石料榫卯嵌接而成。每根柱子均有两米高的抱鼓石,前后夹护。两侧直棂护栏各有小门与正门遥相呼应,两门形成制雕饰有明显的西方建筑风格,但雕饰的内容却是中国民间传说和故事的相关题材,中西文化在此融合在一起。
龙母祖庙的山门面阔五间,深三间,硬山顶、上履绿琉璃瓦,正脊有陶塑装饰,正中为双龙戏珠,饰以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在建筑上也很有艺术特色。山门左右墙头上仅存两件刀法精细的砖雕艺术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香亭在山门之后,平面方正,绿琉璃瓦。内外檐柱均为四根,面阔、进深各三间,比通常的做法省去外柱8根,明间与次间之比为3:1香亭立于高约0.5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香亭的蟠龙石柱,是通过深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石珠能在龙嘴内滚动。
大殿的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大殿空间高敞,梁柱交错,榫卯结合,四周柱梁的斗拱稳稳地承托着大殿顶部,并让大殿出檐更远。
东裕堂前面是龙母墓,传说龙母死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五龙子潆浪转沙而成坟,就是指这里。据庙志记载,龙母墓原无护墙,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位姓佟的巡宰主持修墓事宜,在墓周围筑墙。墓前有块石碑,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龙母墓时所竖的原件,上面题刻着“秦龙母墓”四个柔润苍劲的大字。
碑亭又名恩荫亭,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据碑记所载是一名叫冯莲的人为了感恩龙母所建。碑亭位于山门的东北方,平面正八边形,亭高7米,双层八角,金色琉璃宝顶,黄色琉璃盖顶,绿色琉璃瓦镶边,垂脊与角脊各置琉璃金龙,层盖形似盔顶。花岗岩石柱,大理石铺地,地台高出地面尺许。亭内有明洪武九年的制诏石碑一通。
程溪书院又名龙母书院,因龙母传说源于程溪(即悦城河)豢龙而得名,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5),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悦城龙母祖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1.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
现古城墙周长2801.2米,其中东段403.4米、西段376.9米、南段992.3米、北段1028.6米。城墙宽8米至18米,两边砌砖,中间填土,砖墙厚60厘米至120厘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城砖有9种不同的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当时为御敌兵,筑土墙,规模“仅容廨宇”。城墙历代有扩大和修整。
天朝城墙
披云楼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肇庆古城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开元路。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成“开元镇国禅寺”,清代以后“开元镇国禅寺”与“开元寺”并称,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香火鼎盛。“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开元寺重现昔日风采。
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诏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庙。是全国仅存的四大开元寺之一。这座千年古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座寺院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建筑艺术。
天王殿,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整座殿堂全部用当时最好的木料架筑,构件之间的拼接,毫无锤凿痕迹,始终不受气候的影响而严丝合缝。从天王殿的32根石柱计算,应为九开间,而大殿实际面阔有十一开间,进深四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样的面阔。
“天王殿里面那些斗拱应该也是很科学的,日本奈良有个东大寺,他们一直找不到它的祖庭是在什么地方。后来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到了潮州才发现,这里就是原来日本奈良东大寺,它那基本布局就是参考我们潮州开元寺的。”
潮州开元寺
本寺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物,经文革十年劫难,大量被毁,而所存仍然甚富: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乃开元寺始建时所造,已历一千二百馀年,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及梵文尚隐约可见。
大殿内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红铜香炉,炉沿镌刻汉文“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
殿内东侧悬挂着重三千馀斤、高1.7米,口沿105公分的大铜钟,是宋代政和四年三月(1114年)潮州金刚经社铸造供奉开元寺的,钟面平滑,工艺精良,无砂眼铸痕,历数百年天天撞击,至今仍音声悠扬,完好如新。
2000年2月19日,开元寺大悲殿举行奠基仪式,2001年2月9日正式鸠工启建,2005年4月历经四年精心构筑的巍峨大悲殿竣工。大悲殿在开元寺东侧(历史的原因,这里曾成了小商品市场和群众电影院),重檐歇山,红墙碧瓦,面阔30米,进深25米,(连脊)高12?85米,总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工程造价3300万元,海内外善信捐资900万元,开元寺自筹2400万元。殿身面宽5间,进深4间,面积800平方米。山门、回廊、僧舍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匾额“大悲殿”,为香港国际潮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所书。殿外周墙10幅青石浮雕、通雕和圆雕,其内容是《观经》里234个佛经故事,殿周有18根蟋龙大青石柱,荟萃了佛教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雕刻艺术,丰富了开元寺的景观,又为海内外信众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新的朝拜观光的胜地。
大雄宝殿前栏楯和殿前月台围栏78块,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
藏经楼中,珍藏着清代乾隆年间《龙藏》一部,系当时年居八十高龄的开元寺方丈静会法师餐风饮露,步霜踏雪,历尽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晋京所请,共7240卷,分装在724函中,当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1987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出版署批准重印“龙藏”,因乾隆下诏撤毁部分经版和经书,致全书残缺不全,为补齐全书,文物出版社派员走访全国十多个省区寻找底本,以补缺损,最後在这里找到被乾隆毁版的四函经书,得以补版,足见其珍贵之极。
观音阁
地藏阁
广东潮州开元寺泰佛殿,位于韩江大桥东侧,慧如公园对面。是开元寺方丈定然法师发启,旅泰侨领、大慈善家谢慧如(1913—1996)捐巨资敬建,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由潮州市自行设计、施工的中国大陆首座规模宏大的泰国式佛教梵宇,于1992年元宵落成剪彩,4月11日又举行泰式铜铸大佛开光法会。这是中泰友谊的一朵新花,中外佛教交流的硕果,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添彩。
泰佛殿位于东山路慧如公园对面山麓,泰佛殿门额“开元寺泰佛殿”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泰国的寺庙有泰国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在名城潮州建成的这座仿泰国云石寺的建筑物,极富泰国特色,重檐多面式屋顶装鱼鳞瓦、封檐板装向上的黄色图形,柱头翘角是龙凤呈祥之意,山墙的装饰、门窗的顶尖形集中了泰国古代的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雄奇、精巧的异国情调。对于中国人,足不出国就能领略异国风采;对于侨居泰国的潮人更有一番情趣。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潮州开元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