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获得好感的2种方法
【 蘑菇心理 第1899天 】
前两天,实用菌和一朋友聊天,他说:
“我自闭了。”
我还挺奇怪,因为他平时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事能让他感觉很为难。
他接着说:
“感觉朋友圈里的人在慢慢疏远我,发小说我很强势,可明明他们有问题我是第一个帮忙解决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心善,但给别人的感觉却不善。明明做了好事,但结果却是好心没好报。
这其实是错误理解了社交行为。
社交不仅仅是利益交换,也不单单是信息的交流。
更多的是,情绪上的相互感知。
情商高的人,更注重交流中的感受和氛围。同样一件事,他们能够让对方以更舒适的方式去接受。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舒服”。
那么今天,实用菌就来分享2个社交技巧
——如何在比较负面的交流氛围中,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价值,并使双方的关系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道歉可以,别只会说对不起”
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不起”三个字已经变得不太好用了。
你要是犯了错,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但只会闷头说对不起,甚至会让对方感受到敷衍的态度。
我们需要清楚,道歉的底层逻辑:
不光是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感,更重要的是给对方一个原谅自己的理由。
重点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对方。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方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以及能接受的是什么。
《让一切如你所愿》这本书中说:
“如果你给出的理由涉及超出你控制力之外的因素,这就比只提到一些你能控制的因素作为请求对方原谅的理由更能让对方接受。”
打个比方说:
今天早晨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你迟到了。
第一种解释:
很抱歉,我忘记定闹钟,结果今天睡过头了。
第二种解释:
很抱歉,今天赶上大堵车,已经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了,结果还是耽误了。
很明显,第一种是内因,而第二种是外因。
但我们能看到在第二种情况下,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导致的失误,并且当事人是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
所以,后者能更快速的得到对方的谅解。
美国哲学家夏皮儿有一项研究成果说明:
具体说明相关情况要比空洞的泛泛而谈更能有效的平息对方的怒火。
因此,道歉不仅态度要诚恳,更要注重细节描述的真实性。
“坏消息大可不必哭着说”
如何让对方较为平静的接受一个坏消息,是需要修炼的社交艺术。
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景是这样的:
A面色凝重,声音略带颤抖的跟B说:兄弟,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但还是得跟你说,你得撑住啊。
B还不知道是什么事,就已经紧张到不行了。
因为坏消息本身的杀伤力已经很大了,再加上情绪和气氛的渲染,有些人甚至会直接产生生理性反应,比如呕吐、昏厥等等。
所以,怎样才能使坏消息的破坏力降低呢?
第一,语言,也就是措辞。
《让一切如你所愿》中说:
“语言会改变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因为我们通过语言看世界,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是感情的延伸。”
如果能避免某些激烈的措辞,也可以降低当事人对于坏消息的反应程度。
比如,医生在通知病人病情时,可能会用到这两种措辞方式:
第一种:很抱歉,我只能遗憾的通知您,您得了xxx病......
第二种:请放心,您的身体总体上比较健康,只是xxx有一些问题,你已经及时来检查了,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两者虽然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但后者给对方心理暗示的积极程度却是相当高的。
第二,周围情绪的感染力。
当自己处于模糊,抉择不定的情况下时,会更容易依赖于周围的环境。
假如此时电影院发生了火灾,你处于危险中,情绪非常紧张,但又想不到解决办法,那么你会看周围人的反应,如果大部分人选择跑出去,你大概率也会选择跟随;如果大部分人选择静观其变,你大概率也会按兵不动。
所以,说坏消息时,我们本身需要表现的淡定,或者说,更有把握一些。
自己稳重的态度,可以无形中减少对方的焦虑和不安。
在很多情况下,说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话并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反而是重视彼此双方感受的行为。
其实我们每天交流的信息真正有用的也就30%左右,剩下的70%几乎都是在交流感受。
所以,相比于直言直语,或者“忠言逆耳”,倒不如修炼一下怎样把“丑话往好了说”。
这只是——“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已。
你舒服,我也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互动话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说话方式能赢得大家的好感?
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观点吧。
快在留言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