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答好三类标题题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甚至是灵魂,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部位,浙江卷小说阅读多次考过小说标题的意蕴或比较。标题题共有三类,无论哪一类,试题都综合性强、难度大,要点多、分值高,是考生必须攻克的重点题型。

一、标题意蕴和比较题

1.标题含义意蕴题

审 题

答 题

题干示例

题型特点

答题角度

答题模式

小说以“××”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以及“标题”“寓意”“意蕴”等答题方向名词。

②“理解”“分析”甚至“探究”这些词语在答题中意义区分并不大。

③一般与小说的主题直接关联。

①关注标题的艺术技巧,如是否运用双关、象征、比喻、反语、引用、反问等。

②分析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表层义)。

③分析标题的主旨义(深层义)。

(1)含义类:

①表层义与深层义

②指代义、引申义、象征义等

③一语双关、双重含义

(2)意蕴类:

①标题义

②文中义(与语境有关)

③深层义(与题目有关)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标题比较题

审 题

答 题

题干示例

题型特点

答题角度

答题模式

有人认为小说以“××”为题不如以“××”为题,你同意吗?请写出你的理由。

①题干中往往有两个“标题”,有“更好”“换成(哪一个)”等方向性词语。

②标题自身无优劣,关键在于说出“比较”的理由。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有概括主要内容、制造悬念、讽刺、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某个主题。

③替代的题目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①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或“不好”,“行”或“不行”。

②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意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③比较置换者的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得紧密与否、结构安排得合理与否上回答合乎主题与否。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如果给小说拟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的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们有人甚至觉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他抽烟也抽得慢条斯理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亲眼看见。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地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吕在小红门一家木材厂下夜看门。他在木材厂喂了一条狗。他每天来喝酒,都带一个塑料口袋,安乐居的顾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头,他都捡起来,给狗带去。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来了,搁了一个小提包,转身骑车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来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这是为他的猫“奔”的,——他当然也吃点。他喂着一只小猫。“这猫可仁义!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上海老头来了。上海老头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变。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后语:“那末好!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把这些北京语汇、歇后语一律上海话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语音,挺绝。上海老头家里挺不错,但是他爱在外面逛,在小酒馆喝酒。

“外面吃酒,——香!”他从提包里摸出一个小饭盒,里面有一双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块熏鱼、几只油爆虾、两块豆腐干。要了一两酒,用手纸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您大概又是在别处已经喝了吧?”“啊!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读如'屌’),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要飞了:“晏歇会!——明儿见!”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现在,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那儿变成了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有删改)

1.概括语言大师汪曾祺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接地气,有京味儿,口语化。(2)个性化,符合人物性格特点。(3)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且多用短句,不事雕琢却充满韵味。(4)语言生动幽默。(5)小说语言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淡化矛盾、淡化情节,节奏舒缓,徐徐道来,展现市井百态。(写出四点即可)

2.小说前四段对安乐居写得不厌其繁,最后一段却突然收尾,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给全文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酒客们的出场做了铺垫。(2)结尾写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时代的消失。(3)开头与结尾既彼此照应,又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4)开头繁笔舒缓,结尾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写出三点即可)

3.结合文本,简述“安乐居”的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小饭馆,它亲民。主营包子、花卷,便于附近居民购买。(2)是小酒铺,它接地气。专营一毛三分一两的酒,其“酒座”也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的,所供菜品也属低档次。(3)是“安乐居”,它和谐。安乐居中主客相处融洽,酒客之间彼此熟知,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象征,正如酒铺名字,只有安于世俗才能乐在其中。(4)是“小北京”,它典范。它是老北京底层茶坊、酒铺的范儿,更是老北京文化的载体与缩影。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安乐居”还是“老酒客”?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选“安乐居”。理由:(1)“安乐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2)“安乐居”架构了故事情节,是一个结构的“容器”,充分展现了老北京真实的日常生活。(3)主题上,既追忆与缅怀了市井人生与民俗风情,也暗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带着隐隐的失落。

(示例二)选“老酒客”。理由:(1)老酒客是安乐居里的主要群体,通过老酒客们在小酒铺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2)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3)主题上,寄托了对底层老北京人的亲近及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淡淡伤感之情。

二、标题作用(妙处)题

审 题

答 题

题干示例

题型特点

答题角度

答题模式

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或妙处)?

①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以及“作用”“意图”“妙处”等方向名词。

②试题意在分析标题在情节、人物、主题、手法方面与文本的联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读者感受。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标题:①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作用:

①内容上……

②情节上……

③环境上……

④主旨上……

⑤手法上……

⑥读者上……

小说为什么要以“××”为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要以“××”为题。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告别白鸽

陈忠实

①老舅到家里来,话题总是离不开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谈到他还可以干翻扎麦地这种最重的农活儿,很自豪的神情;又说起他还养着一群鸽子,到山坡上放羊时或每月进城领取退休金时,顺路都要放飞自己的鸽子。我当时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几句,没想到一周后舅舅竟带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我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一对通体纯白、如天宫降临的仙女般圣洁的小白鸽。

②于是,在我家那幢破烂失修的房脊上,多了一道四只白鸽亭亭玉立的风景。

③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

④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⑤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有两只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也就起来晚了。我猛然发现,屋脊上只有一双幼鸽。老白鸽呢?我不由得瞅瞄天空,不见踪迹,便想到它们大约是捕虫采食去了。直到乡村的早饭已过,仍然不见白鸽回归,我的心里竟然惶惶不安。这当儿,舅父走进门来了。

⑥“白鸽回老家了,天刚明时。”

⑦我大为惊讶。昨天傍晚,老白鸽领着儿女初试翅膀飞上蓝天,今日一早就飞回舅舅家去了。这就是说,在它们来到我家产卵孵蛋哺育幼鸽的整整两个多月里,始终也没有忘记老家故巢,或者说整个两个多月孵化哺育幼鸽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回归。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动了,也放心了。我舒了一口气:“噢哟!回去了好。我还担心被鹰鹞抓去了呢!”

⑧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它们更亲昵地甚至是随意地落到我的肩头和手臂,不单是为着抢啄玉米粒儿;我扬手发出手势,它们便心领神会从屋脊上起飞,在村庄、河川和原坡的上空,做出种种酣畅淋漓的飞行姿态,山岭、河川、村舍和古原似乎都舞蹈起来了。然而在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抑制不住发出吟诵: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而那一对老白鸽嘛……毕竟是属于老舅的。我也因此有了一点点体验,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

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

⑩直到惨烈的那一瞬,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这支笔都在颤抖。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近西边邻村的村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两只白鸽先后停止了扇动着的翅膀,做出一种平行滑动的姿态,恰如两张洁白的纸页飘悠在蓝天上。正当我忘情于最轻松最愉悦的欣赏之中,一只黑色的幽灵从原坡的那个角落里斜冲过来,直扑白鸽。白鸽惊慌失措地启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头前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我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前一片黑暗。当我再次眺望天空,唯见两根白色的羽毛飘然而落,我在坡地草丛中拣起,羽毛的根子上带着血痕,有一缕血腥气味。

⑪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的称谓,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

⑫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咕咕的叫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去又飞起来,似乎惊恐又似乎是焦躁不安。我无论怎样拋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来。它是那只雌鸽,被鹞子残杀的那只是雄鸽。它们是兄妹也是夫妻,它的悲伤和孤清就是双重的了。

⑬过了好多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

⑭然而正是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②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

(2)①这对白鸽与“我”有着相同的家园,②并且是由“我”亲自培育起来的。

解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注意体会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1)结合文章第④段“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可体会出,此处的“白鸽”有浅层“白鸽”自身之意,又有深层的“家园”之意。(2)理解“我的白鸽”时应抓住限定语“我的”,结合第⑧段“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可体会出,“我”与白鸽有着相同的家园,而且白鸽是“我”亲自培育的,突出强调“我的白鸽”。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当我……”“忽然……”句式的反复和“一个又一个”“无端的”词语的重复,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②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我”行走在一个个早晨和黄昏,陷入孤独无聊,虚写眼前掠过白鸽,突出了白鸽于“我”心灵慰藉之大。③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当我……”“忽然……”句式的反复,“一个又一个”“无端的”词语的反复,“行走在……早晨和黄昏”的实写与“眼前忽然会掠过……”的虚写等表现手法的使用,并且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情感体会手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告别白鸽”为题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与白鸽”的告别。②“告别”贯穿全文,串起与白鸽的故事,结构严谨。③深化主题,“告别白鸽”寄寓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或对过往生活的释怀)。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整体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对标题作用的分析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全文围绕“我”与白鸽来写,从白鸽的到来、白鸽成为“我”亲自培育的一部分到告别白鸽,“告别”串联起“我”与白鸽的故事;内容上,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我”与白鸽,通过文中“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可体会出,作者通过“我”与白鸽的告别来凸显对生命珍重与感悟的主题。

4.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将白鸽送给喜欢鸽子的贤,既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珍视(或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我”对生命(或对生活)美好的祝愿;②“这一刻”白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暗含了“我”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体验(或暗含了“我”对过往生活的释怀);③“这一刻”光滑洁白的羽毛使“我”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表现了“我”的人生之思:总要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解析 对于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来说,“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祝愿;“这一刻”是指上文“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白鸽接受现实的一刻,也是“我”获得生命感悟的一刻。答题时结合文本理解分析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