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10——一颗人头五十两!明朝真有这么大方?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十——一颗人头五十两!明朝真有这么大方?》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十六篇文章。

书接前文,我们来聊明代军功中最简单粗暴的一种:功(人头功)。

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廷定九边首功标准如下:

1.一人斩一级者,进一秩,至三秩止。

2.二共斩者,为首进秩同。

3.壮男实授幼弱妇孺署职。(这条解释一下:斩杀敌方成年男子的,升实职;斩杀敌方妇孺者,授署职)

由于在实战中出现了太多'抢人头'的案例,故明廷于正德十年(1515年)修改了规则:

1.独斩一级者升一秩,三人共者,首升署一秩,从给赏。(一个人斩首一级,官升一级;多个人共斩一级,为首的升署职,其余的赏银)

2.四、五、六人共者,首给赏,从量赏。

3.二人共斩一幼敌者,首视三人例(为首的参照1中'三人共斩'标准),从量赏。

4.不愿升者,每实授一秩,给银五十两,署职二十两。

最后一条是说:如果你不想升官,也可以拿人头换钱,标准是实职50两署职20两

对于不能亲斩人头的长官,也有赏赐办法。嘉靖三十年正月,咸宁侯仇鸾奏请:'主将部下斩首至五十级千总至二十级,照例俱升一级。'

那么问题来了:前文说过,即使到了明末,收入最高的辽东边军,年薪也不过二、三十两,砍一个人头的赏银相当于多发2年工资,明朝负担得起吗?

明朝中后期军队风气恶化,战场上经常是“顺风抢人头,逆风卖队友”,首功激励有时起到更多的是副作用

以正统时期的北京保卫战为例,仅武清侯石亨所部,论功升一级者就将近2万人,假如他们全都选择领赏,明廷需一次性支付白银100万两,相当于当时太仓年收入的一半

文官集团当然不会任由武将虚报冒领,透支国库,因而对首功的评定和赏赐标准愈加细化,具体来说,值不值50两,也得看是谁的人头

明代的首功,由高到低依次是:北虏(50两)、东夷(30两)、西番(20两)、流贼(10两),并且一度规定:

北虏:一人擒/斩一名/颗,升一级,至三名/颗升三级;二人共擒/斩一名/颗,为首升一级,至三名/颗升三级。验系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署职,为从及四名颗以上俱给赏。

翻译一下就是:每生俘'北虏'1人,或斩杀'北虏'1级,官升一级,最高升三级——如超过3人,超过的部分只给赏银(1个50两);如果是多人共同战果,仅为首一人照此升赏,从者只给赏银。所有一切的前提还得是'壮男',如果俘/斩的是小孩、妇女,只授署职,相应的赏银打四折(20两)。

东夷:一人擒斩二名颗,升一级,至六名颗升三级。验系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七名颗以上并不及数者俱给赏,不升。

翻译:俘/斩2个'东夷'抵1个'北虏',以此类推:4抵2、6抵3;俘/斩3人、5人者,属于'不及数',即虽然超过了上一级但达不到更高一级的赏格,那多出的1个战果只赏银,不升级,7人(含)以上也是如此。

西番:一人擒斩三名颗,升一级,至九名颗升三级。验系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十名颗以上并不及数者俱给赏。

翻译:参照'东夷''北虏'例,3'西番'抵1'北虏',其余规则不变。

流贼:一人擒斩六名颗,升一级,至十八名颗升三级。验系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十九名颗以上并不及数者俱给赏。

翻译:参照前例,不用解释了吧。

终明一世,“北虏”的人头“价格”始终高居首位;嘉靖时期,擒/斩倭寇的赏格也曾一度与之持平

万历中后期,东北女真势起,擒斩'东夷'的赏格也水涨船高,与'北虏'持平,同为50两/人。

最后,还有一条规则值得玩味:

'其功次须验不系一日一处者,方如前例;若系一日一处之数,止拟一级,其余给赏。'

虽然这条规定对控制赏银的作用不大,但它避免了一种情况的发生:如果某人运气好,在一次战斗中连砍了3个人头,那他便可一次连升三级。

即使我们跳出明末的语境来看待这种情况,是否也觉得有些不妥?

一个大老粗运气爆棚,多抢了俩人头,一夜之间就从小旗官升到了副千户,相当于从班长直接跳到了副团级,如果这种事成为常态,对军队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精明的文官们自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祖大寿是明末辽东最有名的武将,他出身卫所武官,承袭的职务是'宁远卫指挥佥事',这个职位是其父祖承训靠'7颗人头'攒出来的。

祖承训凭以“7颗人头”为代表的军功在关宁辽军中加官晋秩,更为“宁远祖氏”的发迹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宁远卫选簿》记载:祖承训,隆庆三年(1569年)镇静堡斩首一颗小旗;大清堡斩首一颗,五年(1571年),总旗;六年(1572年),辽阳斩首一颗,万历二年(1574),试百户;抚顺东州斩首一颗,四年(1576年),大兴堡斩首一颗,五年(1577年),副千户;六年(1578年),丁字堡斩首一颗,七年(1579年),正千户;红土城斩首一颗,九年(1581),指挥佥事

不多不少,每战刚好斩首1颗?是否感觉哪里不对劲?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两次战例的旁证。

万历二年那次战斗,主将是李成梁,祖承训以百户身份从征,在抚顺所城东南31里(按明量地尺计,1里合580米)东州堡附近的五味子冲迎战建州右卫都督王杲(gǎo),大获全胜,战果中仅斩首就达1100级,但祖承训账上只计1级

万历七年红土城之战,李成梁率部出塞200里,大败土蛮,斩首470余级,此战祖承训以千户官职从征,仍只计1级。

祖承训早年曾投效铁岭李氏军门,叱咤关外,建功朝鲜,军帐中所攒首级很可能不止七颗

事实上,前面'7颗人头'打了引号,就是想表达一种猜测:祖承训实际斩获的首级可能不止7颗,但受限于'若系一日一处之数,止拟一级'的限制,十三年内的七次阵斩,每次只按1颗计。(纯属推测,欢迎反驳)

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祖承训最后一次升级,官至(署)都督佥事。如此饱战之将,25年间也不过累升八级,并未逾矩。

可见,附加了以上诸项限制后,明廷奖赏首功的成本基本控制住了。

下期关键词:军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