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想起过年那些事儿
过年是什么?从时间上说,是从一个日子走向另一个日子,非常平常。但从感情上说却非同寻常,在中华儿女的每一个人心中,过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分量超过一年365天的任何其它日子。
过年是神州大地万家团聚的时刻。过年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游子会踏上归家的旅途。过年了,近在同城同乡的人也要回家团聚,谁不希望一家老小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共享美味,把酒言欢。
过年是我们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从城市到乡村都焕然一新。城市小区单元门口的西瓜灯笼散发着年的温馨,乡村红砖房屋檐下吊挂的红灯笼是一种传统的延续。讲究的人家还在铁板障上挂上一圈彩灯,五光十色,在黑夜中一下子烘托出了年的味道。
过年那些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禁不住去怀想,禁不住去慨叹生活的变化。
我们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进了腊月就扳着指头盯着日历,看看还有几天过年。那时候,进入腊月过年的帷幕就拉开了。杀年猪一般都在寒腊月接近过年的时候。谁家杀猪一定要摆几桌请三亲六故亲朋好友来顿免费的猪肉,肥肉块,血肠可劲造。将卖剩下的猪肉用冰块埋在仓房里,以备年前年后食用,冰块冷冻的猪肉比现在冰箱的冻肉味道要鲜美得多。
家乡有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准备酒,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初二亲戚走。
腊月里,村里成立了大秧歌队,二三十人的大秧歌队,男女老少,穿得花枝招展,敲锣打鼓,非常热闹。过年了,秧歌队走街串巷给人家拜年,谁家有当兵的优先拜年,且不要赏钱,接下来便到村里给有头有脸的人家拜年,然后再到农户家拜年。到谁家院里扭一阵,谁家感觉挺有面子,放鞭炮,给赏钱。
腊月二十前后,家家都要磨白面,蒸几锅大馒头冻上。淘黄米,撒年糕,蒸黏豆包,蒸上半缸黏豆包。炒葵花籽,炒上一簸箕葵花籽,闲着没事,坐在炕沿边,嗑点瓜籽,喝点茶水,这是东北农村人冬闲生活的常景。腊月二十七八,杀了年猪的人家,开始用木头燎猪蹄猪尾巴,当然猪头要留在二月二吃,年味在农家小院里飘散出来。
每年大年三十,家家都要早早起来贴对联,里屋门,外屋门,大院门,仓房门,贴福字,福字有正贴的,还有倒贴的,意思是福到了。
一年的好嚼谷只有过年那天才可以随便地吃,可劲地造,谁家的桌子摆的不是满满的,谁的肚子不是吃得圆圆的。过年了,最喜欢和伙伴们凑在一起玩扑克,三五成群,扎堆在谁家的热炕头,享受着几分几角钱小赌的快乐。农闲的大人们也在过年那几天凑在一起玩扑克,打麻将。如果遇到老婆反对,就美其名曰,小鬼还有三天假呢,谁过年还不放松几天,然后笑嘻嘻地溜之大吉。
过年了,要给亲人拜年。年夜里,去给长辈们磕头,不但能得到冻梨冻柿子糖果之类的奖赏,还能得到一至五块钱不等的压岁钱,用红纸包着,攥紧了,塞进贴身的衣兜里,心里那个欢欣呀。
我和伙伴们拎着灯笼走街串巷,灯笼映照出一张张红彤彤的脸。到井沿去打出溜滑,走家串户赢得一颗糖果。有人不小心烧着灯笼的事也常有。
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盼望的就是回家过年,乡村里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是最热闹的时候。亲人相聚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在外面挣到钱的游子将礼品分发给至亲至爱的人,坐在火炕上讲述着外面的世界,母亲安详地坐在炕上,父亲沉稳地坐在地下,脸上挂着不易察觉的笑容,父母永远听不够儿女的讲述。
过年是一次短暂的停歇,过年是一次自我的犒劳,过年是一次父母的守望,过年是一次游子的回归,过年是一次亲情的凝聚,过年是一次感恩的馈赠,过年是一次寻根的祭奠,过年是一次除旧的清扫,过年是一次迎新的展示,过年是一次丰收的庆祝,过年是一次新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