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俗:正月十五的“灯”,栖霞东西乡的做法有不同 2024-07-28 12:48:52 胶东半岛的民俗虽然整体相似,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所谓“东西差异”,就是半岛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此前已经提到一些,比如半岛中西部地区过年要挂“门钱”(门笺),而东部无此习俗;又如,过年蒸的大枣饽饽,东、西做法也有明显区别。而除此之外,在正月十五祭祖送灯这个环节上,东、西亦有不同。 (面灯)按照胶东民间一般的习俗,每年有三个时间节点需要上坟祭祖,分别是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和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至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近些年来虽然逐渐受到重视,城里也经常能见到有人在路边祭祀。但这种祭祀,跟前面三个日子有明显的不同。在传统观念当中,上元、清明、寒衣这三天,都需要阖族男丁一起上坟祭拜。如今,老规矩已经松动,不非要阖族一起,但亲到茔地祭拜则是必须的。中元节则未闻有此讲究。上元、清明和寒衣,虽然都要上坟祭祖,但侧重点不太相同。上元祭祖,主要是为了“送灯”;清明祭祖,是因为开春草木新生,茔地也要祭洒;寒衣祭祖,寓意则是冬季到来之时为先人换上寒衣。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按照习俗,祭祖时就要送灯。早些年的“灯”,大多是手工制成,上坟之后将灯点亮,放在墓前的石龛里。后来,因为手工做灯比较复杂,逐渐采用小蜡烛代替。再后来,随着防火意识的增强,上坟送的“灯”一般只供奉而不点,也有的以电池发光的“灯”作为替代。说到这正月十五的“灯”,半岛东、西之间也有差别。中西部地区多流行做“面灯”,而东部鲜有此风俗,一般只是做个萝卜灯。栖霞居于半岛腹地,西部习俗与莱阳、招远相近,东部习俗与福山、牟平相仿。虽然同属栖霞,但东西乡之间却有着明显差异,犹如半岛东西差异的一个缩影。笔者老家在栖霞之东,小时候并没有见过“面灯”,长大之后才有所了解。而隋建国先生为栖霞西乡人,那里就有做“面灯”之习俗,他本人也撰写了不少介绍面灯的文章,读之收获颇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萝卜灯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萝卜切成段之后,剜出灯孔,插上灯线,倒上灯油,然后即可。而“面灯”的做法和讲究就比较复杂,有上坟灯(茔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灯等。对于半岛东部的朋友来说,第一次听说“面灯”的讲究,往往有云里雾里的感觉。“面灯”的造型别致(有动物的形状,有花瓣的形状,十二月灯的褶子数量也不同),不仅有祭祀意义,而且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其中,莱阳做法的豆面灯较为有名,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栖霞西部和南部的官道、观里、蛇窝泊等乡镇,做法与莱阳相仿。在“面灯”当中,有的需要送到坟前,有的则是在家中点亮。此前,农民作家北芳就曾写过:“茔灯的特点是没有褶子,只捏个盛油的碗。如果是第一年新添的坟,灯碗需要用白面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与上坟灯不同的是,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都是在家中点亮,并且第二天还可以吃掉(本身就是豆面做的)。在传统观念当中,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用来祈福以及预测新一年十二个月的走势。当然了,面灯和萝卜灯虽有很多不同,但在点亮的那一刻,人们心里的虔诚和盼望都是相似的。在这一方面,东、西做法,异曲同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面灯还是萝卜灯,现在做的数量都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一些非遗传承人之外,主要就是一些老人还在坚守。生长在城里的年轻一代,大多不知面灯。即便见过,也只是当做一种手工艺品来看,背后的文化含义,亦不太了解。再过三十年的话,胶东的上元节,还会有多少盏面灯亮起呢? 赞 (0) 相关推荐 胶东半岛五座最高山峰!四个在烟台境内,你去过几个? 胶东半岛不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且还有很多知名的高山大川,个顶个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胶东半岛五座最高的山峰! 胶东半岛第五高峰,烟台招远罗山 罗山主峰海拔759米.大家都知道 ... 盘点胶东半岛五条最大的河流,其中一条还是元朝时开凿的人工河 胶东半岛,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北面是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相对,东面临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包含烟台.青岛.威海三个地级城市,土地总面积3万平方千米,占山东省的19%. 今天我们 ... 胶东地理:海阳与栖霞南北相邻,两者之间的边界长约46千米 栖霞位于胶东半岛腹地,有七个县市区与之相邻,海阳就是其中之一. 追溯历史,栖霞建县较早(1131年),而海阳建县较晚(1735年).两者正式交界,是从清代雍正年间开始.<海阳县志>载:&q ... 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 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 ... 胶东地理:栖霞虽大,晴天时也能从南边一眼望到北头 胶莱河以东,曾有不少面积辽阔的县(辖区在两三千平方公里以上),如莱阳.牟平.文登.即墨等.不过,自清代以来,这些县陆续析出新的区划,剩余面积逐渐减小.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数据来看,青烟威三市的辖区当 ... 胶东游记:参观崂山华严寺,相传栖霞名人于七曾隐身在此 在胶东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待解之谜.栖霞籍抗清义军首领于七的下落,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之初,于七曾先后两次起兵,第二次举事是在顺治十八年.由于清军在当年底就调集旗绿兵丁数万人前来围攻,于七方面此次并没 ... 胶东地理:蓬莱南境是栖霞,两地之间的分界点都在哪里? "蓬莱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 元代诗人王君实在<过栖霞>中写下的优美诗句,很形象地描绘出栖霞与蓬莱两县南北相邻的地缘关系. 就历 ... 胶东古迹:栖霞上刘家村口,立着两座光绪年间的龙头碑 众所周知,烟台栖霞市有个"十八盘",过去这里以山路蜿蜒而有名.后来隧道开通之后,原路虽然不再走,但提到"十八盘",多数朋友还是知道大体位置. 如果从大柳家向西行 ... 胶东游记:走进栖霞市唐家泊村,历史名人“于七”的故里 "栖霞于七反清"的话题,此前虽然时常提起,但笔者近来经过整理发现,他的故里--唐家泊村,却还没有专门介绍过,这多少有种"灯下黑"的感觉.因此,趁着这大好春光,这 ... 胶东地名:莱阳栖霞莱州龙口即墨,都有一个“太平庄” 古人起地名,喜用吉祥寓意.像"太平"一词,使用的频率就相当高.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辩名>中就曾说:"天下府州县名相同者.如江南广西,俱有太平府.安徽浙江山 ... 乡愁胶东|栖霞男人恪守耕读文化 栖霞男人 栖霞男人是山里汉子,刚强.豪迈,似牙山,充满阳刚之气,却没有锯齿.严峻却又随和,与人和睦相处,与天随遇而安,无愧于先贤丘祖,是和谐理论的老祖宗. 栖霞男人缔造了一条学术源流,浩浩荡荡,又润物 ...
胶东半岛的民俗虽然整体相似,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所谓“东西差异”,就是半岛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此前已经提到一些,比如半岛中西部地区过年要挂“门钱”(门笺),而东部无此习俗;又如,过年蒸的大枣饽饽,东、西做法也有明显区别。而除此之外,在正月十五祭祖送灯这个环节上,东、西亦有不同。 (面灯)按照胶东民间一般的习俗,每年有三个时间节点需要上坟祭祖,分别是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和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至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近些年来虽然逐渐受到重视,城里也经常能见到有人在路边祭祀。但这种祭祀,跟前面三个日子有明显的不同。在传统观念当中,上元、清明、寒衣这三天,都需要阖族男丁一起上坟祭拜。如今,老规矩已经松动,不非要阖族一起,但亲到茔地祭拜则是必须的。中元节则未闻有此讲究。上元、清明和寒衣,虽然都要上坟祭祖,但侧重点不太相同。上元祭祖,主要是为了“送灯”;清明祭祖,是因为开春草木新生,茔地也要祭洒;寒衣祭祖,寓意则是冬季到来之时为先人换上寒衣。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按照习俗,祭祖时就要送灯。早些年的“灯”,大多是手工制成,上坟之后将灯点亮,放在墓前的石龛里。后来,因为手工做灯比较复杂,逐渐采用小蜡烛代替。再后来,随着防火意识的增强,上坟送的“灯”一般只供奉而不点,也有的以电池发光的“灯”作为替代。说到这正月十五的“灯”,半岛东、西之间也有差别。中西部地区多流行做“面灯”,而东部鲜有此风俗,一般只是做个萝卜灯。栖霞居于半岛腹地,西部习俗与莱阳、招远相近,东部习俗与福山、牟平相仿。虽然同属栖霞,但东西乡之间却有着明显差异,犹如半岛东西差异的一个缩影。笔者老家在栖霞之东,小时候并没有见过“面灯”,长大之后才有所了解。而隋建国先生为栖霞西乡人,那里就有做“面灯”之习俗,他本人也撰写了不少介绍面灯的文章,读之收获颇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萝卜灯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萝卜切成段之后,剜出灯孔,插上灯线,倒上灯油,然后即可。而“面灯”的做法和讲究就比较复杂,有上坟灯(茔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灯等。对于半岛东部的朋友来说,第一次听说“面灯”的讲究,往往有云里雾里的感觉。“面灯”的造型别致(有动物的形状,有花瓣的形状,十二月灯的褶子数量也不同),不仅有祭祀意义,而且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其中,莱阳做法的豆面灯较为有名,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栖霞西部和南部的官道、观里、蛇窝泊等乡镇,做法与莱阳相仿。在“面灯”当中,有的需要送到坟前,有的则是在家中点亮。此前,农民作家北芳就曾写过:“茔灯的特点是没有褶子,只捏个盛油的碗。如果是第一年新添的坟,灯碗需要用白面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与上坟灯不同的是,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都是在家中点亮,并且第二天还可以吃掉(本身就是豆面做的)。在传统观念当中,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用来祈福以及预测新一年十二个月的走势。当然了,面灯和萝卜灯虽有很多不同,但在点亮的那一刻,人们心里的虔诚和盼望都是相似的。在这一方面,东、西做法,异曲同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面灯还是萝卜灯,现在做的数量都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一些非遗传承人之外,主要就是一些老人还在坚守。生长在城里的年轻一代,大多不知面灯。即便见过,也只是当做一种手工艺品来看,背后的文化含义,亦不太了解。再过三十年的话,胶东的上元节,还会有多少盏面灯亮起呢?
胶东半岛的民俗虽然整体相似,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所谓“东西差异”,就是半岛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此前已经提到一些,比如半岛中西部地区过年要挂“门钱”(门笺),而东部无此习俗;又如,过年蒸的大枣饽饽,东、西做法也有明显区别。而除此之外,在正月十五祭祖送灯这个环节上,东、西亦有不同。 (面灯)按照胶东民间一般的习俗,每年有三个时间节点需要上坟祭祖,分别是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和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至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近些年来虽然逐渐受到重视,城里也经常能见到有人在路边祭祀。但这种祭祀,跟前面三个日子有明显的不同。在传统观念当中,上元、清明、寒衣这三天,都需要阖族男丁一起上坟祭拜。如今,老规矩已经松动,不非要阖族一起,但亲到茔地祭拜则是必须的。中元节则未闻有此讲究。上元、清明和寒衣,虽然都要上坟祭祖,但侧重点不太相同。上元祭祖,主要是为了“送灯”;清明祭祖,是因为开春草木新生,茔地也要祭洒;寒衣祭祖,寓意则是冬季到来之时为先人换上寒衣。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按照习俗,祭祖时就要送灯。早些年的“灯”,大多是手工制成,上坟之后将灯点亮,放在墓前的石龛里。后来,因为手工做灯比较复杂,逐渐采用小蜡烛代替。再后来,随着防火意识的增强,上坟送的“灯”一般只供奉而不点,也有的以电池发光的“灯”作为替代。说到这正月十五的“灯”,半岛东、西之间也有差别。中西部地区多流行做“面灯”,而东部鲜有此风俗,一般只是做个萝卜灯。栖霞居于半岛腹地,西部习俗与莱阳、招远相近,东部习俗与福山、牟平相仿。虽然同属栖霞,但东西乡之间却有着明显差异,犹如半岛东西差异的一个缩影。笔者老家在栖霞之东,小时候并没有见过“面灯”,长大之后才有所了解。而隋建国先生为栖霞西乡人,那里就有做“面灯”之习俗,他本人也撰写了不少介绍面灯的文章,读之收获颇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萝卜灯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萝卜切成段之后,剜出灯孔,插上灯线,倒上灯油,然后即可。而“面灯”的做法和讲究就比较复杂,有上坟灯(茔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灯等。对于半岛东部的朋友来说,第一次听说“面灯”的讲究,往往有云里雾里的感觉。“面灯”的造型别致(有动物的形状,有花瓣的形状,十二月灯的褶子数量也不同),不仅有祭祀意义,而且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其中,莱阳做法的豆面灯较为有名,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栖霞西部和南部的官道、观里、蛇窝泊等乡镇,做法与莱阳相仿。在“面灯”当中,有的需要送到坟前,有的则是在家中点亮。此前,农民作家北芳就曾写过:“茔灯的特点是没有褶子,只捏个盛油的碗。如果是第一年新添的坟,灯碗需要用白面做。” (面灯,隋建国先生供图)与上坟灯不同的是,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都是在家中点亮,并且第二天还可以吃掉(本身就是豆面做的)。在传统观念当中,十二生肖灯和十二月灯,用来祈福以及预测新一年十二个月的走势。当然了,面灯和萝卜灯虽有很多不同,但在点亮的那一刻,人们心里的虔诚和盼望都是相似的。在这一方面,东、西做法,异曲同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面灯还是萝卜灯,现在做的数量都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一些非遗传承人之外,主要就是一些老人还在坚守。生长在城里的年轻一代,大多不知面灯。即便见过,也只是当做一种手工艺品来看,背后的文化含义,亦不太了解。再过三十年的话,胶东的上元节,还会有多少盏面灯亮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