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的第三帝国》2 :元首希特勒
常思勇 (公众号:感悟常识 ) 今天
军队宣誓效忠
“长刀之夜”过后,8月1日,希特勒去拜访了兴登堡总统。这位国家领袖和德军一战时的军事统帅居然称希特勒“陛下”!兴登堡迷迷糊糊中还以为自己是在跟德皇说话,这也从另一面生动展现了过去八个月内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兴登堡的医生告诉希特勒,就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来看,这位老人只有24小时可活了。
飞回柏林之后,希特勒在当天晚上下令召开内阁会议。还没等老人死去,内阁便决定将总统办公室和总理办公室合并,将总统的所有权力移交给总理。命令将在兴登堡死去的那一刻生效。希特勒没有等多久。1934年8月2日早晨9点,兴登堡总统离世。随兴登堡离世的的还有他的职位。希特勒宣布,“德国总统的头衔将永远和逝者相伴。”这一头衔不适合继续使用。此后,希特勒将被称作“德国总理和元首”。这一头衔由一部法律确保生效,并经由8月19日的全民公投获得合法性。
于是,希特勒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元首。这一职位最重要的特征是军队要向国家元首宣誓效忠。1934年8月2日,德国全境军队集结宣誓,老誓词中宣誓效忠的对象是魏玛宪法和一个不具名的总统,然而新誓词却完全不同:“我向上帝起誓,我将无条件效忠于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人民的元首、三军最高指挥官,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随时准备好以生命捍卫誓言。”对德国军人而言,宣誓的意义远比对其他国家的军人重大。誓词贯穿于德国的训练和教育之中,强调责任、荣誉,以及不守誓言的种种后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新誓词中加入了“无条件”效忠希特勒。这意味着不管希特勒的命令合法与否,都必须效忠于他。之前誓词要求的只是向宪法效忠,军队将忠于能够代表德国的“合法权威”。
新誓词意味着什么,可能许多人还没有弄清楚,也没有意识到新誓词的严重性,但希特勒肯定意识到了。1934年8月20日,希特勒通过了一项法律保证誓词的法律效力。之后他向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写了一封肉麻的感谢信,向军方表达了自己的感激,承诺军队的忠诚一定会得到回报。勃洛姆堡投桃报李,命令军队现在要称希特勒为“我的元首”,而非之前的非军事称谓“希特勒先生”。军方的誓词给之后公务员的誓词提供了样板。8月20日通过了一项法律,公务员系统和军队一样,要效忠的对象是“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元首”。这是一个在任何宪法章程中都不存在的职位,它的权威不属于德国政府,而是希特勒的私人之物。
早在1933年7月初,身为总理府负责人的汉斯·海因里希·拉默斯已经开始在信中签上“希特勒万岁”。7月末所有的公务员包括大学老师、律师及其他政府职员,都被要求在处理公务时使用所谓“德式问候”。从这一刻开始,在必需的场合不说“希特勒万岁”或不行纳粹礼将被视作公开表达异议。宣誓之后这类顺从和效忠希特勒的外在表现更是日益严重。
元首的权威不受任何监督
这毫无疑问进一步巩固了希特勒的领袖权威。纳粹的政治理论家和宪法专家宣称,元首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它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集体意志”,元首的权威不受任何监督或控制;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所谓不可保留的、多由相互猜疑引起的个人私权;元首的权威独立自由、凌驾一切、毫无限制;希特勒的意见代表了人民的客观意志,希特勒的话就是法律,凌驾于现存的其他一切法律之上;他的权力不是来自国家授权,而是来自历史。
其实不只是希特勒个人,整个纳粹运动都普遍认为法律条文和国家宪法一文不值。纳粹分子从一开始就没有按法律行事。即使是在放弃直接靠政变夺权的想法之后,他们也依然如此。对纳粹分子来说,子弹和投票箱都是权力的辅助工具,两者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投票和选举被他们视为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人民意志不是通过公共意见的自由发表,而是通过希特勒个人和象征着德国人民历史命运的纳粹运动来表达。即使德国人民自己都不同意,但纳粹运动依然坚称自己代表了他们。
在1934年夏天和早秋的乱象之后,希特勒为防自己发生意外无法继续担任元首或者被迫下台,迅速做了一系列安排。被委以重任的不是在“长刀之夜”扮演关键角色的赫斯,也不是希姆莱,而是冷酷无情、行事果断的赫尔曼·戈林。1934年12月7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当希特勒无法行使职权时,戈林就是“他的副手,可总揽一切政务”。几天后,戈林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地位得到了巩固:12月13日新法通过,希特勒提名戈林为他的接班人,并指示公务员系统、军队、冲锋队和党卫队在自己去世之后立即向戈林效忠。
希特勒指定戈林作为副手和接班人表明,在兴登堡去世之后,第三帝国内部的实际权力和形式权力分配开始取决于个人意志,而非宪政规则。这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独裁政体,元首能够做他想做的一切,包括在没有征求其他任何人意见的情况下指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