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上旷古未有之事业”:出版百衲本和点校本《二十四史》

文|黄金生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内,康熙十九年(1680)设立武英殿修书处,负责内府图书的雕版﹑印刷、装潢事宜。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1739—1784)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它的母本,除《明史》 《旧五代史》是首刻外,其余二十二史中两汉、三国、晋、隋五史依据宋元旧刻,其余据明监本“二十一史”和明汲古阁“十七史”。武英殿本主要由博学鸿词和进士出身的翰林负责,如齐召南、杭世骏等学者均为一时之选,由此保证了校勘的质量,是后来很多“二十四史”版本的母本,包括影响较大的清同治、光绪年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崇文五个地方官方书局合刻的“书局本二十四史”。据汪家熔统计,从殿本诞生后,已有30多个不同版本。是正史有丛刻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

不过武英殿本也并非完美,出版家张元济就提出“检稽之略”“修订之歧”“纂辑之疏”“删窜之误”等缺憾。他举例说,殿本校刻,虽号称精审,但并没有充分利用京师无与伦比的丰富珍藏,而是把精力全都放在考证上面,殊不知离开善本进行这一工作,必然事倍功半。在校勘上也出现不少脱误,“书经三写,乌焉成马”。近代藏书家叶德辉说:“有清一代,提倡朴学,(殿本)未能汇集善本重刻十三经、二十四史,实为一大憾事。”

有感于“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决定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完成清代朴学家所没有完成的任务;恢复旧本正史的本来面貌,纠正武英殿本之缺失。所谓“百衲本”,是指采用的各种版本,残缺不全,通过相互补缀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以百衲名书,始于清初藏书家钱曾,他在集宋刻《史记》时因其“共成一书,小大长短各种咸备”而戏称为“《百衲本史记》”。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就需要不仅要挑出《二十四史》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还要将其他版本中的不同之处汇集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