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罗马|火热权欲和冰冷理性碰撞间,人性闪烁着微弱的光
The Shakespeare blog
以前英国大众眼里的古罗马,来自莎士比亚。现在世界大众眼里的罗马,来自继承莎士比亚血脉的英语电影和纪录片。
接下来四月和五月初,我们要读莎士比亚的四部罗马剧,《科利奥兰纳斯》(1605-8),《凯撒》(1599),《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1607),《泰特斯·安特罗尼克斯》(1592)。
之所以叫罗马剧,是因为四部剧都是以古罗马为场景的。对罗马废墟的怀古,在莎士比亚时期,就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我们更是看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直接去罗马怀古,写下隽永诗行。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罗马仍然是英国和欧陆文学的高频旅游地点。Bunny前两年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被里面的罗马元素迷得神魂颠倒。
莎士比亚的罗马剧,为之后几百年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莎士比亚演绎罗马的着手点,在于“人性”。
莎学大咖Bate在《科科》导言提到,前三部的主要材料来源,是Plutarch的《希腊罗马名人传》。Plutarch写了四十六位希腊罗马名人,而且把他们分为了23组对照组,书的一侧写罗马名人,另一侧写希腊名人。
莎士比亚对Plutarch对比历史人物的写法,甚感兴趣。所以莎士比亚的罗马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比情节重要多了。大家在读罗马剧的时候,尤其是要把自己带入到剧中,将人物看成自己身边的人,走到他们的前面,左边,右边,后面,观察他们的表情,行为,言语,拿出八卦身边同学/老师的观察力和热情。
莎士比亚写罗马剧,那他喜欢罗马吗?他塑造了代表罗马精神的科科将军,但是给了他一个比他更有罗马精神的母亲,然后让暴民撕碎了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