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治疗伤寒六经病针灸处方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1
太阳病

【病因】 体气衰弱,风寒从皮毛侵入,毛孔闭塞,风寒郁于内而为病。此为风寒袭入化病之第一步也。

【证象】 头项强痛,或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舌苔白,不甚口渴,发热时仍恶寒、渴喜热饮。

【治疗】 风府针2~3分半深,留捻3分钟。合谷针入3~5分深,留捻3分钟。头维针入1分深,留捻2分钟。注意:捻时宜缓。

【助治】 豆豉三钱,香葱头五枚。煎汤服。覆被卧,取汗。

【预后】 良。或转入少阳,或阳明部分。

【备考】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伤寒一日刺风府。”《世医得效方》:“伤寒初得一二日,头痛寒热,宜灸巨阙、上脘、中脘各五十壮。”

淡安按: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

2
阳明病

【病因】 风寒之邪,自外袭入。内以体气衰弱,无力抵御,外邪长驱直入。或病在太阳,未及表散而深入也。

【证象】 前额眼眶胀紧疼痛,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壮热,烦渴,渴喜冷饮,有汗或无汗,脉洪数,舌淡黄或深黄,口臭,气粗。

【治疗】 三间针2分深,留捻2分钟;合谷针3~5分深,留捻3分钟;曲池针5分~1寸深,留捻3分钟;内庭针3分深,留捻3分钟;解溪针3~4分深,留捻2分钟。

【助治】 生石膏末五钱,薄荷头五分,生甘草五分,知母一钱。煎汤服。

【预后】 良。若热邪深入厥阴则危。

【备考】 《素问·水热穴论篇》:“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席弘赋》:“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3
少阳病

【病因】 风邪袭于人体腠理之间,留着胸膈之中,即居于半表半里之地位。

【证象】 头痛在侧,目眩,耳聋或不聋,喜呕多吐,胸胁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或少腹痛,或利或不利,脉弦数或细弦,舌薄白或薄黄,舌质红。

【治疗】 中渚针3~5分深,留捻3分钟;足临泣针3分深,留捻3分钟;期门针入3分,留捻2分钟;间使针入3~5分,留捻3分钟;窍阴针入1分,留捻1分钟后再灸麦粒大之艾炷3壮。

【助治】 柴胡八分,制半夏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煎汤服。

【预后】 良。若失治,邪入厥阴经则危。

【备考】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杨氏治症总要》:“伤寒胁痛,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出血。”《医学纲目》“伤寒胁痛,取支沟、阳陵泉。”

淡安按:先父梦琴公治邻居徐氏,少阳证呕吐甚剧,汤药不入,为针期门、中脘而呕吐即平,仍与汤剂而愈。

4
太阴病

【病因】 冷气内侵,或饮食生冷,或腹受寒湿之邪,或邪由阳明传入(惟为热化),或与太阳同病。

【证象】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微温,或兼恶寒,发热骨痛,脉濡迟或濡细或细弦,舌苔白或淡黄。

【治疗】 隐白灸3壮;公孙针入3分,留捻3分钟;三阴交灸3壮;中脘针入5分~l寸,留捻3分钟,灸5壮;章门灸5壮。如由阳明传入热化者,针少商1分深,留捻1分钟;隐白针入1分,留捻1分钟;三阴交针入3分,留捻3分钟;大都针入2分,留捻2分钟。

【助治】 无热症者:淡附子片四分,淡干姜八分,炙甘草五分,大白术三钱,大红枣五枚,煎汤服。有热症者:壮热烦渴,舌焦黄,脉洪数。用大黄三钱,元明粉三钱,生甘草一钱,煎汤服。

【预后】 良。热甚而动肝风者危。

【备考】 《万病回春》:“伤寒阴疝腹痛,灸足小趾外侧上纹头。灸3壮,男左女右。”

淡安按:锡城李佩秋君,腹满时痛,自利不渴,为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并灸之,即日而愈。

5
少阴病

【病因】 肾虚之体,外邪最易侵袭肾经。阴虚者,每挟火而动;阳虚者,则多挟水而动。挟火动者,则为热化;挟水动者,则为寒化。

【证象】 挟火而动者,心烦不寐,肌肤灼燥,小便短数,咽中干,脉虚数,舌光红,少津液;挟水而动者,目瞑倦卧,声低息微,不欲言,身重恶寒,四肢厥逆,腹痛,泄泻或不泄泻,脉细缓,舌淡白,不渴。

【治疗】 挟火而动者:涌泉针入3分,留捻2分钟;照海针入3分,留捻3分钟;复溜针入3分,留捻2分钟;至阴针入1分;留捻1分钟;通谷针入3分,留捻2分钟;神门针入2分,留捻1分钟;太溪针入2~3分,留捻2分钟。挟水而动者:肾俞灸5~7壮;肓俞灸5壮;关元灸5~10壮;太溪灸5壮;复溜灸3~5壮。

【助治】 挟火而动者:生白芍二钱,真阿胶三钱,黄连五分,黄芩八分,煎汤冲入鸡子黄二枚服之。挟水而动者:白术二钱,白芍二钱,茯苓三钱,附子八分,生姜一钱,煎汤服之。

【预后】 热化者,舌红焦干,下利清水,不良;寒化者,足冷过膝,头汗如珠,不良。然灸关元至100壮,或能挽回。

【备考】 《伤寒论》:“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又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常器之云:“可刺幽门二穴,在腹第二行,挟巨阙两旁各5分。交信二穴,在内踝上2寸。”柯韵伯曰:“便脓血,亦是热入血室所致,刺期门以泻之。病在少阴而刺厥。阴实则泻其子也。)

又少阴病,下利,脉涩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百会。

6
厥阴病

【病因】 厥阴为六经之里,为阴之尽,阳之生,故邪之入也。有纯阴证,纯阳证,阴阳错杂证。大概外邪直入,为纯阴证;热邪由传变而入,为纯阳证;直中之寒邪与传变之热邪交杂,为阴阳错杂证。

【证象】 纯阳证:张口直视,烦躁不眠,热甚不恶寒,口臭气粗,四肢厥冷,心胸灼热,热深厥深,或下利脓血,或喉烂舌腐,两脉弦数而洪,或瘀数而燥,舌红而紫,或舌黄舌绛。

纯阴证: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脉细弦而迟或沉弦,舌紫而冷。

阴阳错杂证:腹中痛挛,四肢厥冷,吐利交作;心中烦热,渴喜冷饮,饮下即吐,烦渴燥扰;两脉或细弦或伏或细数不净;舌或黄或白,舌质红,似润而齿干。

【治疗】 纯阳证:大敦针入1分,留捻2分钟;中封针入2~3分,留捻2分钟;期门针入4分,留捻2~3分钟;灵道针入3分,留捻2分钟;肝俞针入3分,留捻2分钟。

纯阴证:肝俞灸5~7壮;行间灸3壮;关元灸7~15壮;中脘灸5~7壮;期门灸5壮。

阴阳错杂证:中封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灵道针入3分,留捻2分钟;关元针入5分,留捻1分钟,再灸5壮;间使针入3~4分,留捻2分钟,再灸2壮;肝俞针入3~4分,留捻2分钟。

【助治】 纯阳证:便脓血者,黄柏二钱,黄连一钱,秦皮一钱,白头翁一钱五分,煎汤服;四肢厥冷者,用当归二钱,桂枝五分,白芍二钱,通草一钱,细辛二分,煎汤服之。纯阴证:附子一钱,甘草二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煎汤服之。阴阳错杂证:乌梅八钱,布包煎汤服之。

【预后】 纯阳者,多不良;阴阳错杂者次之;纯阴者多良。

【备考】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不还者,死。”(张令韶曰:“灸厥阴宜灸荥穴、会穴、关元、百会等处。荥穴者,行间穴也;会穴者,章门穴也。”)《伤寒准绳》:“伤寒六脉俱无,刺复溜(补可回六脉)、合谷、中极、支沟、复溜(顺骨而下)、巨阙、气冲(灸7壮)。”《肘后歌》:“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二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针灸资生经》:“施秘监尊人患伤寒,效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

窦材治一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得汗而愈。又一人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发黄,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为灸命门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

淡安按:老友孙晏如,曾为南通东乡许某治病。许身体素健,得伤寒症,项强身热恶寒,服重剂表药,仍复无汗,乃为泻风门两穴,又刺通里、复溜,然后泻合谷,历十分钟之久,而大汗出矣。

南通城北柏某之太夫人,年近六十,忽然六脉不见,四肢厥冷,呼吸不停,目瞑如死。延孙晏如诊之,乃为针人中、内关、印堂、厉兑等穴,神志渐苏,然后两补复溜,脉乃大见。附志于此,借以证“补复溜能回六脉”之说也。

治疗残疾和脑原性麻痹的要穴

虽然逃过了心肌梗死的生死关,用针灸重新找回了健康,但是我没有能继续经营针灸院,我与死亡抗争的期间,恢复针灸院制度再次成了泡影。

那时,我有些绝望,甚至有过再也不碰针的想法,但想断绝与针灸的缘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对针灸事业的热爱胜过了一切。于是,我下定了决心,无论针灸院制度恢复与否,我都会为医疗事业奉献终身。

免费给小孩子治病也是那时的事情。我从1980年开始,每周四免费为生病的孩子治疗,一直坚持了10年。

五岁的征儿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征儿的妈妈每周四带他来我这里都已经一年了。征儿因为脑原性麻痹不能自如地行动,他妈妈第一次带他来的时候显得非常绝望。其实,绝望的不止征儿母亲一个,周四带孩子来看病的母亲都是在绝望中来寻找希望的。

那些带孩子来看病的母亲,都不愿将生病的孩子丢下,去做别的事情,她们宁可付出一切换回孩子的健康。和母亲们献出的爱相比,我能做的简直不值一提。

包括脑原性麻痹在内的先天性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是因为脑的问题形成的,有的孩子是在胎儿期就有问题,但大多数都是出生后发病。高烧会使健康的孩子患上脑疾,孩子的脑原性麻痹多为高烧的后遗症。

脑原性麻痹的症状种类很多。本来身体不能自如运动的孩子,精神能力与正常孩子没区别,但结果有些孩子因身体障碍导致精神能力慢慢下降。我为那些原本聪明的孩子精神能 力下降难过不已。

「征儿,进来吧!」

我一叫,征儿轻轻地拖着麻痹的腿自己走了进来。每当把征儿抱上诊疗台时,他都会吃力地向我说声「谢谢」。

「不用谢,可以看看征儿漂亮的手吗?」

征儿的右手因麻痹不能张开,但我们依然把这只手叫做「漂亮的手」。

我在他的左手扎了针后,让他用麻痹的右手晃动针袋来玩耍。征儿的妈妈给他饼干时要他用右手接,爸爸下班回来后也会先亲吻那只「漂亮的手」。

我前几天接到征儿爸爸的电话,电话中他非常兴奋地对我说:

「出布了,征儿出布了!」

我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昨天晚上,我和征儿猜拳,他竞然出了布,今天早晨起床后又跟他玩了一次,他又出布了。」

原来如此啊,征儿因麻痹而无法张开的手,现在居然能全部展开了。他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兴奋呢?

我接到那个电话后就开始等待星期四的到来。星期四的一大早,征儿终于来了。

「征儿,用我们漂亮的手猜拳怎么样?」

征儿瞅了瞅我,又瞅了瞅站在旁边的妈妈,妈妈微微一笑,给征儿使了个眼色。

「用漂亮的手,石头,剪刀,布!」

「布!」

征儿用力地伸开手,虽然和正常人不一样不能完全展开,但五个手指头都充满了力量。

「很好,你真捧!我好高兴啊!」

根据种类和症状的不同,脑原性麻痹治疗的方法有很大差别。传统医学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就是说,即使同样的病也要根据症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即使不同的病如果症状相同,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要考虑患者个人的体质、状态和症状对症下药,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治疗残疾和脑原性麻痹时也有要穴,最重要的就是百会穴,因为百会穴是各经脉气 汇聚之处。如果细细地摸摸孩子的头,就会发现有如没发育完全的凹陷处。这个凹陷处作为阿是穴,虽然不是固定的针穴,但是在治病时也是很重要的穴位。

在腹部的中脘穴针灸可以促迸食欲和消化,在臂肘部(例如:曲池)针灸可以调节身体的均衡。在背部的肺俞穴也要针灸,因为肺火也是脑原性麻痹的原 因。

在中国,利用针疗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疾病进行治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患病的孩子的父母听说 后纷纷前往中国治疗。如果我们国家能够早日建立针疗室制度,或许那些饱受苦痛的人们就不用如此奔波!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大封司马(1)问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饮水而火不解者,岂火不能制水乎?岐伯曰:人生于火,养于水。水养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后天之邪水也。饮水而火热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内火也。大封司马曰:余终不解其义,幸明示之。岐伯曰:天开于子(2),地辟于丑(3),人生于寅(4),寅实有火也。天地以阳气为生,以阴气为杀。阳即火,阴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离火也。无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饮水而火不解者,无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岂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炽者(5)。

大封司马曰:然则水不可饮乎?岐伯曰:水可少饮以解燥,不可畅饮以解氛(6)。大封司马曰:此何故乎?岐伯曰:无形之火旺,则有形之火微。无形之火衰则有形之火盛。火得水反炽,必多饮水也,水多则无形之火因之益微矣。无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势,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内火,非水之不克火也。大封司马曰:何以治之?岐伯曰:补先天无形之水,则无形之火自息矣(7),不可见其火热饮水不解,劝多饮以速亡也。

注 解:

(1)大封司马:司马,古官名。大封,人名。见《管子·五行》:昔日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使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

(2)天开于子:子,原意是种子,当种子胚芽生发,生命初始,混沌方开。如夜半静定,忽有鼠钻穴,始出活动,辟破鸿濛,在人体混混沌沌,杳杳冥冥之时,忽命蒂处一阳生发,真炁萌动,先天精元激越,活子时来到,水火灵动,天地顿开。这是人身小天地中天开于子的道理。“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3)地辟于丑:天有灵种成熟,急于播种,便需下手耕种,耘田辟荒,在修真术语中叫做“安炉立鼎”“铁牛耕地”。其实就是一些隐喻而已,当命门先天真阳发动,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而正常情况下是胆肝二经,在炁行过程中,会有耕耘开辟的感觉。

(4)人生于寅:子时一阳初生,丑时二阳升发,寅时三阳开泰,万物生长,日出东方,天清地朗,人生于卯时。此时阳气大放,如虎生风,元炁升到夹脊,肺金宣发,欣欣向荣。但是由于此时太阳已从东方升起,寅时已有火气了。

(5)且有激之而火炽者:文中大封司马问岐伯,人饮水为什么不能除灭体内的火气,人因为肾中真水耗损,导致邪火炽盛,肾水亏虚,不能制火,仅靠饮后天外水当然不能排解。真能灭火的水当然也不是真水,真水只能济火,养火,只有后天邪水才能用来灭火,真水相当于人体的油是用来点灯助火的,所以灭火必须是后天邪水。但此处之火,却不是后天之水所能灭掉的凡火,而是先天之水中所含有的真火,如同现代工业中的汽油、柴油一样内含火源的液体,无论怎么掺水,都是可以点燃的。因此,当汽油燃烧时,是不能用水浇灭的,而如果用油去泼火岂不是“激之而火炽者”吗?

(6)水可以少饮以解燥,不可畅饮以解氛:人生病发烧,饮水只能解渴,却不能退烧。防火只能用洒水来缓解天干物燥,当然不能靠浇灌大量的水来解除失火的隐患。氛,氛围,气氛。这里是发火的条件。

(7)补先天无形之水,则无形之火自息矣:欲灭无名火,须补先天肾水,先天肾水充足时,相当造出来是不能点燃的油,内含的燃点降低了,不容易起火了。后天火自然也就熄灭了。不从根本上杜绝火种,只是见到火起,就一味地浇水,导致水火两败俱伤,速速死亡。

探 微:

水本来就是克火的,为什么这一章却说水不克火呢?于是岐伯给大封司马析先天无形之水火和后天有形之水火的区别。先天无形之火如同油中火源,水不可灭,只有济以先天无形之水,其火自熄。可以克火的水是后天有形之水,而可灭之火也只能是后天之凡火了。

然而以上所讲如同雾里看花,反不不易明白。这一篇的要旨就隐藏在这些并无多大意义的话中。“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才是关键的东西,注者在此再一次提醒读者朋友耐心读经,降心火以得明心见性之效,养肾水以结真元固命之果,寻找经中真谛,砂里淘金,去芜存菁,讲习经过程就是修炼过程,火候一足,杂质炼尽而真金显现,三花聚顶,五炁朝元,立地可期!有志者可与我同行焉!

诗云:

(一)

水火原为既济生,炉中炼得黑铅成。

黄金收得须真汞,内外经中隐大乘!

(二)

劝君须耐道人心,经里真诠细细寻。

子丑寅时多揣测,拈花含笑是知音!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艾灸】禁忌

    伤寒论【艾灸】禁忌

  • 王氏新编五输穴第八讲之手三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穴

    各位中医家人,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这个手少阳三焦经,第二个穴位,叫液门穴. 那这个液门穴啊,我们就要看一下它的属性是水哈,再一个我们把这一条经络去联系一下,这一条经络呢,它的属性是火,他是这一条 ...

  • 运气漫谈 ▏明清医家论“火”

    明清时期,是中医"火"理论发展的有一个高峰,主要表现在君火相火理论.命门火理论.温病等方面. (1)君火相火理论的发展 "君火"."相火"最 ...

  • 治疗伤寒六经病针灸处方

    林君董氏奇穴 4天前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1 太阳病 [病因] 体气衰弱,风寒从皮毛侵入,毛孔闭塞,风寒郁于内而为病.此为风寒袭入化病之第一步也. [证象] 头项强痛,或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有汗或 ...

  •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1 太阳病 [病因] 体气衰弱,风寒从皮毛侵入,毛孔闭塞,风寒郁于内而为病.此为风寒袭入化病之第一步也. [证象] 头项强痛,或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舌 ...

  • 承淡安丨穴位歌,针灸入门必读

    本文作者/承淡安 ⊙ 编辑/王超,蔡仲逊 编者按:"为帮助学生理解言简意赅的歌赋歌诀内容,能够切实指导临床实用,承淡安先生在注重为学生释词解句意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歌赋歌诀 ...

  •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治疗10大妇科病的艾灸简易法

    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现代杰出的针灸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他开创了具有科学学派性质的"澄江针灸学派",还开启了我国近代针灸教育的先河,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 ...

  • 治疗中风还在用针刺吗?来看看承淡安先生如何灸到病除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586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中国针灸杂志  导读  临床治疗中风病,我们首先想到用针刺.中药疗法.但我们中医还有不可忽视的灸法.今天,跟着小编学习,普通 ...

  •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

  • 承淡安得何病而逝?

    承淡安得何病而逝?_生死由是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da9ba0102z94s.html 承淡安,我国针灸界的名家. 百度其人,1899-195 ...

  • 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注解的穴位歌

    承淡安(1899~1957),中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他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 ...

  • 针灸名家承淡安丨一代针灸巨擘(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