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师语丝1146:名字起得好,也可以有好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的故事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要过幸福的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样子。
白老师语丝1146:名字起得好,也可以有好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的故事
人的命运,一半天定,一半人为。性格跟命运一样,一半天生,一半修炼。一切命与运,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1886年冬,两朝帝师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衣着破旧的男孩在卖春联,一问之下,对联竟是孩子所写,翁同龢大惊:“小小年纪,竟自成一家,日后必将大魁天下也”。
男孩听后,对这个毫不相识的老者拱拱手,并未言语。
翁同龢哪里知道,这个15岁的农村男孩,5年前写的春联在当地集市上就已经非常抢手。
原来,这个叫刘春霖孩子,不仅自小过目成诵,还能写一手好字。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
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刘春霖一举考中秀才,这一年是1887年,他16岁。此后,刘春霖高歌猛进,25岁拔贡,30岁中举。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增加一次会试,时称“甲辰恩科”。各省的举人齐集京城,刘春霖当然也参加了。
然而,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论书法,有谭延闿;论文采,有朱汝珍。考完后,阅卷人之一陆润庠指着刘春霖的试卷说:“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但其他阅卷人不同意,最终公议将朱汝珍列为第一,刘春霖、谭延闿、张启后、商衍鎏列其后。
这一刻,刘春霖再次演绎了一出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从底层到尖顶的“科举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众所周知,此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还被囚禁于瀛台,状元花落谁家决定权在慈禧手上。
于是,一连串 “天时地利”的奇妙组合与刘春霖联系在了一起。
原本殿试大臣们认为,慈禧会在第一名谭延闿和第二名朱汝珍中间选取状元。
哪曾想,当慈禧要下笔圈谭延闿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这让她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人士谭嗣同。
于是,触发不良联想的慈禧把目光转向了第二名朱汝珍。
可慈禧阅完朱汝珍试卷后,不仅从姓氏上联想到朱明皇朝,又从名字中的“珍”字弯到被自己逼死的珍妃,再从籍贯广东钩上粤地的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乱党”。
神经敏感的慈禧从内心对朱汝珍三字产生隐痛与厌恶,将其卷弃之一旁,再去翻看其他卷子,当看到刘春霖试卷,不禁为之一喜。
一则刘春霖书法娟秀文章亦优;二则姓名吉祥,含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三则籍贯“肃宁”也十分恰合时需,“肃清”那些康孙之徒、普天“安宁”,多好啊!
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严重迷信的慈禧从刘春霖的姓名与籍贯中嗅出了吉利之兆,于是选中刘春霖为头名状元。
当然,慈禧圈下刘春霖名字时,为了表明自己一心为国的公心,慈禧说:科举制即将结束,庚子之乱祸在北方,最后取个北方状元,以安人心。
就这样,在众多缘因际会下,刘春霖成为了甲辰科状元,他自己根本不知道,除了书法和文采,自己的姓名与籍贯会这样帮了大忙。
第二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盛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戛然落幕。
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考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6名(有姓名记载的),最后一名状元即是刘春霖,故称其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忠厚朴实、孤高温和,待人接物真挚诚实。江西人黄桐生善望人气色,在北京颇有名气。他望人气色分为紫、红、黄、白、蓝、灰、黑7种。刘春霖考中状元后在北京定居,与黄桐生相识,素有来往。黄桐生曾对刘春霖说:“你是黄色气质,黄色主品质正直、忠厚、温和,没有权势。你现在虽然考中状元,也就只能在翰林院,或做些文墨工作。即使高升,也是一个闲散或挂名的职务,做不了有实职、有权势的高官。”这虽是无稽的迷信之言,但后来刘春霖的官运也确实如此。
刘春霖状元卷
刘春霖书法
别忘点个“在看”。
白俊庭简介:
白俊庭,曾获得特级教师、河南省学科教育专家、省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名校长、省魅力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曾在全国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开讲座五百多场。
在《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在《教育时报》开设过“白俊庭专栏”。安徽师大出版专著《借给老师一分钟》 ,做国家、省级教研课题六项,分别获一、二等奖。
近期热点推荐
白老师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