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梅瓶器型演变过程,环肥燕瘦式任你选!!

在比较熟悉梅瓶的人眼里,它以优美的体态而受人喜爱。
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
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宋灰绿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出现于唐代。
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绿釉鸡腿瓶,
造型作小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绿釉,
瓶身较一般辽代鸡腿瓶矮,应视为梅瓶造型。
隋唐梅瓶一组
宋代褐釉鸡腿梅瓶 首都博物馆藏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也开始烧造,
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
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
北宋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
北宋梅瓶一组
而南宋景德镇生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
其高度明显低于北方梅瓶,容积缩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造型上显得比较小巧。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南宋梅瓶一组
辽代梅瓶一组
金代梅瓶一组


西夏梅瓶一组
元代梅瓶:
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
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梅瓶一组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
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
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明代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敞足梅瓶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明代梅瓶一组

至于清代的梅瓶,肩部抬高增宽,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代梅瓶一组
再来一组更直观的大合照:

关于梅瓶,一般人都以为是插花用的,为何会有瓶盖?

其实,梅瓶最早都是用来储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储酒需要,所以有盖密封。

梅瓶之型,出现于唐宋,宋代又称“经瓶”,其名称据说与当时朝廷盛行的经筵制度有关,当时专门的经筵官定期向皇帝讲读群经及史书,由此派生出经筵用酒,装酒的就是这类瓷瓶。

南宋  龙泉窑 青釉弦纹带盖经瓶

当时,各大窑口都有类似瓷瓶制作,但工艺都非常精美,不同于一般民窑粗瓷。如浙江省松阳县博物馆藏有一方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带盖经瓶,系在松阳横山村南宋庆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出土。

宋代磁州窑梅瓶偶见腹部开光书写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样,就充分说明了其储酒功能。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通高47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13.6厘米,1980年11月江西高安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馆藏

梅瓶用于插花,由储酒变身风雅之物,可能要在晚明以后。至少在明代文人的记载,或是当时的图绘中,还没有出现插花用梅瓶的景象,当时流行插花的瓷瓶还是以胆瓶多见。

估计是到了晚明以后,文人们发现此瓶用于插花最为妥帖,所以其储酒的本来功能渐渐被异化了。

到了清代,所谓梅瓶几乎未见还有置盖者,其原来酒瓶功能完全异化成为花瓶,成为博古清供的陈设品了。

插花用的梅瓶

清乾隆 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时至今日,梅瓶作为古董瓷器中的一种高贵器型,尤其是清三代的各类梅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身价不凡。
2012年10月,一件乾隆官窑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亮相北京一秋拍会,俊秀稳重,端庄大方,发色鲜丽,绘工精细,五条龙纹神态各异、各有千秋,最终以9775万元高价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内陆瓷器拍卖最高成交记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