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才女拜爱折腾的大画家为师后……
如果让时光倒流,
你最想回到几岁?
我是小克勒,一个被“克勒门”里的人和故事深深吸引的上海小囡。这个问题嘛……小克勒还小,就不返到童年了。而我们今天的讲述人汪大文说,她最想回到她的19岁,因为那时遇见了长他20岁的他……
从小只爱画画,不折腾
汪大文从小的世界很简单,因为只爱画画。年幼时就在中福会少年宫学习绘画,出众的天赋总能让她的画脱颖而出,别看她年纪小,当年的绘画作品都是代表上海儿童送给来访的外国国家首脑的哦!
50年代末,周总理提出要让知名艺术家收好苗子的学生,培养好艺术的接班人,于是当年上海画院就为旗下四位最知名的画家:吴湖帆、贺天健、唐云、程十发选了5位学生。
1960年,汪大文被送到了39岁的老师程十发门下,成为他的大弟子。汪大文的数学和老师一样差,她一直记不得自己的年龄,只知道自己比老师小20岁。
不会画背景,老师来帮忙
汪大文跟着程十发学习人物画,多年下来得之真传已经游刃有余,然而继续学习时却遇到了瓶颈:不会画背景。由于中国画总是人在景中,情境交融,且特别讲究意境,因此对背景和细节有着很高的审美要求。
得知这一情况后,程十发立马提出要和她一起合作一批作品,他画了一些人物的草图,让汪大文认真临摹,而对于学生没有把握的背景则表示:
于是那个阶段一幅又一幅精彩的画作出现了,汪大文画人物,程十发画背景,师徒协作、珠联璧合。联合署名的时候,程十发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学生的后面。
▼左右滑动图片▼
左:程十发草图 右:汪大文作人物、程十发作背景
“那我就安安静静地画人物了哦!”哪个学生会这样想?这些合作与其说是在帮助汪大文,不如说是在给她示范和压力,在这样的“折腾”下,学生怎能不努力?十发老师真是柔柔地举起了鞭子啊!
顺风顺水中被折腾出国
那段日子,老师画画,学生磨墨,汪大文始终陪在老师身边,对老师的笔墨、用色、艺术理念已经了如指掌,她的人物画和老师的如出一辙,放在一起几乎可以乱真。
▼左右滑动图片▼
▲汪大文早年作品
80年代初,艺术市场开始兴起,汪大文靠着这支画笔过起了顺风顺水的日子。原以为一切动荡都结束了,安稳的日子即将开始,而此时的老师却对她说:“大文啊,你学我已经学得很像了,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于是1981年,汪大文放下一切,去了美国。程十发临走前曾叮咛过她,如果在上海的生活比人高三节的话,到了美国就要承受比人低三节的状态,汪大文之前还不太理解,去了才知道有多不容易。
好在老师是个细心周到的人,不仅安排了当地的收藏家给予帮助,还送了几张自己的画给学生,让她迫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的到。
互相折腾两地书
程十发喜欢写信,尤其对艺术创作和理解,他总有无尽的想法。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候,现在看来如此折腾的两地书也是唯一可以沟通思想的工具。
这是当年老师写给汪大文的一封信,里面表达了他对“洋为中用”的看法:我们画国画的应该首先是“古为今用”,先继承遗产,发扬民族绘画为前提。第二是用外来的艺术来营养她,民族自己的东西绝不能丢掉,绝不能把“洋为中用”冲掉“古为今用”。
▼左右滑动图片▼
▲程十发写于汪大文书信
另一封是一年的9月29日,汪大文清楚记得那一天程十发去故宫绘画馆观画,一回家就写了这封信,他说:“我这几天缺少谈话的对手,闷得发慌,只能用笔谈和你在千里之外交换意见了。”在这封信里程十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民族绘画的结晶是笔法,用笔法来传神,有了笔法是有了最根本地激发,反之没有笔法,构图色颜重色再好也没有用,所以我希望你千万不要丢掉笔法……”
汪大文把老师的每一封信都收藏着,这是她最宝贵的东西。
20年折腾,她从美国回来,他说……
二十多年磨砺后的汪大文又回到了祖国,看着她的画,程十发只说了一句:“乃么是汪大文啦!”就这样一句上海话,让汪大文百感交集。
汪大文一直念着恩师,也念着这座城市,她的近作“上海屋檐下”画出了很多人的共同记忆,表达着对恩师、对绘画、对这座城市深深的情感。
▼▼▼左右滑动图片▼▼▼
▲汪大文画《上海屋檐下》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题词
十年前,在恩师程十发的灵前汪大文泣题:海纳百川三釜屋,修竹远山赠后生。这是对老师的缅怀,也是对这城市深深的感怀吧!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好老师?
TA是教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