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闯出一个品牌

  拉面大师各显身手,将面食技艺呈现在国际友人面前。

  几亩薄田,喂不饱一家人的嘴。从三十年前迫于生计外出营生开面馆,到如今“化隆牛肉拉面”的品牌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出了国门……231个“拉面村”的近10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开办拉面店达1.5万家。

  谁能想到,改变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近三代“拉面人”生活的这碗面,竟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这碗面”,一头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及福建、山东等沿海省市经营的化隆牛肉拉面馆;一头连着我省广袤农牧区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与面、油、蛋、菜等优质农副产品。

  “这碗面”,线下,我省相关产业已在25个城市设有清真食材配送基地和青藏土特产配送销售基地;线上,用户在“中国拉面网”可一站式买齐开拉面馆所用的厨具、餐具和食材等,互联网+拉面,已在市场占有先机。

  从顶着兰州拉面的名头走南闯北,到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打出化隆拉面的招牌,再到持续提档升级,我们看到,“这碗面”的背后:一场更大的拉面产业布局正在延伸……

  遍布全国:一碗拉面能拉多长

  清汤白面,撒上一撮翠绿的蒜苗,再浇一勺辣椒油,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对于很多青海人来说便是舌尖上的美味。

  马青云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窑洞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二代“拉面人”,他曾像许许多多的小店经营者一样起早贪黑,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的眼光没有停留在小作坊,也没有停留在单打独斗上。

  不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碗拉面,能玩出什么花样?马青云还真做出了新文章。

  近年来,有些品牌拉面到各省“跑马圈地”,一方是标准的企业化运作,一方是小作坊经营,单打独斗的青海拉面馆怎么和人家掰手腕?马青云看到了市场上青海拉面的诸多问题和市场竞争背后的忧患,“对互联网的应用和挖掘程度将影响到行业或者企业发展的未来。要帮助化隆拉面走上品牌化、规范化的道路”——马青云找到了自己的创业目标。

  2013年10月,中国拉面网上线,几个拉面户入股,支持马青云创业。2015年5月,他们的拉面电商平台出炉,线上出售厨具、餐具和食材等,还在西宁设立实体展厅,用户可一站式买齐开拉面馆用具,率先在拉面行业做出了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产品等一系列借助网络而展开的业务,抢得了清真拉面市场在互联网领域的先机。

  “目前,全国的拉面馆每天的牛肉需求量达150吨,各种蔬菜、调味品、奶制品的需求更是无法计算,其中青海特色的食材在销售中价位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食材。”

  由此衍生出来的需求,是把青海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良好契机。马青云说,化隆拉面经济已经带动14861户贫困群众从事种草养畜、油菜等冷凉作物种植,为全国各地拉面馆冷链配送牛羊肉等。

  走访中,记者在化隆县群科镇韩光远开办的食材配送中心看到,厂房内清油、豆油、高筋面粉……整齐有序地垒放着,一旁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青藏高原土特产品,这个食材配送中心看着不大,实则“不小”。韩光远告诉记者:“这里一头连着山区的种养殖户,一头连着原料生产加工厂;一头连着当地特色农畜产品,一头连着上海、广东等地的拉面馆、超市。”现在,韩光远已在广州和本地设立了四家清真食材配送中心和青藏土特产配送销售基地,范围覆盖全国各大城市。

  据了解,近年来,依托富余的土地、充足的劳动力、成熟的现代畜牧业、优质的农副产品等资源要素优势和全国上万家拉面馆的渠道优势,化隆县结合省内外的资本优势,从供给方面发力,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化隆拉面馆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中央大厨房”,以此实现农牧业原材料就地加工,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

  “目前,化隆县的十万余拉面人已经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在南方重要节点城市覆盖率和密度率分别是100%和800米一个门店,产值超100亿,发展潜力巨大。基于这一点,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全国拉面店食材的'中央大厨房’,未来将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各地化隆拉面门店提供日常所需的面粉、牛羊肉、菜籽油等原材料。”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玉忠说。

  面向全球:“抱团出海”闯世界

  在国内市场尝到了甜头,销售模式也不断成熟,许多拉面企业经营者把目光瞄向了全球。

  2015年10月,马青云带着30多名拉面经营者首次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考察拉面市场。带有乡土气息的化隆拉面能不能被国外的消费者接受?进行市场调研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地方开拉面馆肯定能火”,这是30多名拉面经营者和马来西亚官方给出的答案。

  “我们不能再走以前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的老路,只有实现品牌化和连锁化,拉面行业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彻底改变,青海拉面才能走得更快更远。”这也是众多拉面人的心声。

  青海化隆拉面经济历经30年发展,没有自己的品牌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让青海拉面经营者付出了代价。但是,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化隆拉面人,坚定不移走提档升级、品牌化道路的探索仍在不屈不挠地进行着。

  一批拉面人“走出去”了,如何让更多拉面企业“抱团出海”。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第一次参会的中国拉面网总经理马丽萍激动地对记者说:“之前我们还参加了中国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我们希望借助一个个这样的国际性交流平台,让我省的'拉面经济’走向世界。”

  据了解,目前,海东人在全国270多个城市开办拉面店3.12万家,且漂洋过海,在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开了29家拉面店。如今,拉面产业不仅是海东市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海东市连接“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的金名片。

  “拉近你我,面向世界。”这是记者在拉面人马青云名片上看到的字样,从而也看出了他致力于拉面产业的信心与决心,致力于真正把拉面店从“铺天盖地”做到“顶天立地”的胆量与魄力。

  创立品牌:从小店面走向大产业

  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能否吃出新蓝海,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化隆县的马福龙是“拉面大军”的一员,现在已经注册餐饮公司,创立了品牌,拥有了3家连锁店。“过去我们那种家庭作坊式的拉面馆一年也能挣点钱,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路一定会越走越窄,必须要转型发展提档升级,走品牌化或是连锁经营的路子。”马福龙如是说。

  作为化隆县第一批出去闯荡的“拉面人”,韩进录见证了拉面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他对“这碗面”也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

  谈及青海拉面如何提档升级创品牌,韩进录期望通过政府和所有拉面人的共同努力,能打造一个立足全省,放眼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大美青海的“牦牛之都、藏羊之府、枸杞之乡、高原硒都、彩陶王国”等元素融入其中,以“拉面”为龙头,青海特产“齐上阵”的全产业链条。

  “三江下游多吃一碗面,三江上游就会多增一片绿;多一家拉面馆,就会少一户贫困户。”韩进录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化隆拉面能够打造成与兰州拉面、加州牛肉面一样响亮的品牌,从而让更多人在拉面经济中实现就业增收。

  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拉面高峰论坛中,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也为此表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拉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化隆拉面人在外出开设门店时,还应提前研究各地的消费环境与消费客群。从区域的分布来看,一要考虑当地餐饮收入的基数,二要看餐饮收入的增速。”从数字化与连锁经营的角度,中国管理科院研究员商业模式研究所所长孙崇铭也为拉面经济品牌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数字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包括餐饮业在内。我们可以看到肯德基、麦当劳都是当前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的行业典范。麦当劳特许经营的核心是开发了一套设计科学、流程合理并能高效运转的标准化可复制系统,从而为各分店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和标准化产品支持。虽然面食作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高频产品,但从企业品牌化的角度来看,化隆拉面还需发掘新的发力点。”

  近年来,化隆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组建临时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等有效措施推动拉面发展,拉面经济已成为全县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致富经济”和“生态经济”。

  化隆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占奎表示,未来,化隆拉面将在创立具有高原特色拉面经济品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与大数据共享、供应链金融、信用贷款、支付结算、产业拉动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拉面品牌和龙头企业,形成连锁经营模式,推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品牌融合、壮大、提升。同时,因地制宜培育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拉面文化节,逐步在化隆县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餐饮节会活动,提升“化隆牛肉面”的知晓率,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王颖)

  图片来源:中国拉面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