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愧疚有什么用,你们倒是把核废料收回去啊
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阁僚会议,正式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
2011年,强烈的9.0级地震和海啸破坏了福岛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导致三个反应堆堆芯融化。这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灾难,迫使超过10万人撤离该地区。福岛部分地区至今仍不适宜居住,4万人无法返回家园。
为了冷却核电站熔化的燃料碎片,从事件发生以后的十年里,冷却水不断地从受损的主安全壳泄漏到反应堆建筑的水箱中,核电站工作人员已经向反应堆泵入了约120万吨水。但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表示,按照核废水的增加速度,这些水箱的137万吨储存能力将在2022年满负荷运转,到时候将不得不拆除,以便为其他设施腾出空间。
两年前,日本一支政府小组准备了一份报告,称将废水排入大海是最现实的方法,其中报告提到蒸发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选择。鉴于福岛核电站水箱的储存能力预计最早将在明年秋季耗尽,日本不得不就处理问题做出决定。不过届时这些水箱就算经过处理,但仍然含有放射性氚。现在政府希望将该元素稀释到可接受的全球标准。然后,两年后,它将开始向海洋排放这些水。
然而全世界包括日本本国人民都不相信这种屁话!
不知道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看法变了,还是日本这几年的社会风气变了。以前看日本的新闻和电影,虽然有诸多不合情理的行为,但至少还会认为他们是一个有着独特世界观的民族。但是最近再看日本,其行为之吊诡,已经不能用“特别”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精神病晚期的失心疯。
恰逢此时有两部文艺作品,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部是距离神作只差一点点距离,却被脑子有病的作者故意给毁得一文不值的《进击的巨人》。
另一部则是打着悬疑片的旗号去讲述一场35年没破的烂尾案,明明该批评却变成了同情的电影《罪之声》。
影片讲述35年前,一群日本人受到荷兰某企业家绑架案的启发,决定制造一场大案件,他们声称要在大企业的零食中投毒,并不断向警方和政府发出威胁信和挑战书,以彰显他们自己心中的“正义”。事发后,这群犯罪分子没有拿到一分钱,也没有任何一个受害者,于是这件案子就成了未决悬案,然后一拖就拖了35年,案子已经过了追诉期,而真相还石沉大海。
35年后的某天,一位裁缝在家里翻找旧物的时候,发现了一盘磁带,播放之后,里面居然是自己还不记事的小时候录的一段声音,而这段声音,就是当年犯罪分子威胁他人时所发去的三段录音中的一段。
同时,裁缝还发现了大伯留下的策划犯罪的笔记本,于是他顺着线索调查,发现原来自己的爷爷就是当年某零食大企业的员工,爷爷意外死亡,大伯认为责任在企业,于是集合了一帮包括黑警、黑帮的人,开始大举报复社会。
案件发生之后,这个团伙的人全都神秘失踪,再无消息。
另一边,一位报社的记者也在调查这件案子,顺着他的线索,他发现了另外两段录音的录制者。
这两段录音中的声音是一对姐弟,原本有着幸福平凡的生活,但因为父亲参与了这件事,导致全家只能躲藏着生活,最终父亲和姐姐被杀害,弟弟逃跑流浪。
裁缝大伯的计划不但没有给社会带来“正义”,反而害的朋友死去,企业倒闭,无数工人失业,自己也逃往英国,无法回家。
影片的前40分钟节奏还算明快,两位主角分别从自己手上的线索入手,一点一点把案件抽丝剥茧,仿佛离真相越来越近。
然而在40分钟之后,故事突然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二人找到了那对姐弟的线索后,电影突然不再推理,开始描述姐弟的悲情故事。
姐姐原本有一个去好莱坞当翻译的梦想,因为案件只能躲起来打工,每天被黑社会监视着,直到逃跑的时候被杀害。
弟弟在姐姐死后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工厂里被欺负也不敢还手,最后终于爆发,在工厂放了一把火后,逃离了那里,却把母亲一个人留在了工厂。
同时电影也开始描写裁缝的内心。
然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裁缝的人生其实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是不知情的,是最近才发现,自己在年幼时候被诱导录了一段声音。然而他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罪恶感,觉得自己参与了一件非常大的案件,一开始甚至排斥记者向他询问,认为会连累到自己的妻儿。
虽然日本人“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的特质全球闻名,但是自责到这个地步,也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然而很多时候,我会觉得,电影里的日本人和现实中的日本人似乎是两种生物。
他们发起了战争,但会在影视作品里反对战争,但是他们反对的又不够彻底,一直在强调自己是受害者,却忽略了别的受害者。
他们在影视作品里一再的树立“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的特质,但在现实里却坚持排放核废料,一点也不觉得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他们分裂的样子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前后割裂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如果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想讲述三个孩子作为间接受害者受到的伤害,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案件以推理的方式引导出来,这样会吊起观众的胃口,但同时也会在后半段让观众感到生气。
而且从影片的名字来看,《罪之声》也确实证明了,编剧从一开始就打算讲述三个参与了录音的孩子的故事。
然而导演就在这种讲与不讲的选择中拉扯纠结。
如果从三个孩子的角度入手,那么电影的主题就应该是大型报复社会事件下,小人物会被牵连受到难以承受的后果。
但这样去讲述,就必须放弃“以私人的正义报复社会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正面影响”的宏大主题。
然而导演两方面都不想放弃,所以才造成了影片最终分裂的样子。
在影片最后揭露真相的时候,日本和英国两条线同时进行,还原当年故事的最后一条线索,这时候才让人感受到,影片带来的那种命运无常、宿命难为的感觉,才让这个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有了那么一点反思的味道。
当时纵观整部影片,日本的主流思想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学运的理解依旧是肤浅的,或许更多的是逃避的态度。
如同核废料的处理、《进击的巨人》的结局一样,日本的主流思想似乎毫不在意错误诞生的原因,反而喜欢人为的添加一些异闻奇事去丰富故事的戏剧性,也完全不去讨论这些大型社会事件后对人民和社会的微妙影响。不去保护人民,反而要求人民去反思;不去探究矛盾所在,反而迫害受害者。
他们现在就一边逃避真正的问题,一边又在电影里大义凛然的说:被那些自私借口夺走人生的,总是那些弱小的人。
多分裂啊。
◐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