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宋晓行

——以祖国主题单元“走进名人故事”为例

美国教育学者威金斯认为,“理解”是指能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回忆和再现层面上的“知道”。如何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让学生走向深度理解?本期刊发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我校的语文教学是以主题教学为线索的,三年级我们设计了“祖国”主题单元。这一主题离不开对名人的探究,这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是语文文本学习的资源,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整合课程模式。

那么,这样的主题教学具体怎么设计呢?

首先要从手头可使用的资源入手,比如语文教材里的名篇《司马光》《不懂就要问》《手术台就是阵地》,一篇小古文、两篇默读课文。这是我们自行设计的主题单元。我又想到学生手中的资源:各种名人故事书和网络素材等。于是从学生搜集熟悉的名人资料入手,进入教材里进行名人探究,再回到学生搜集的名人这样一条线路便产生了。

按照课程设计的原则,先确定目标,即“个人的发展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成就个人并造福社会”。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人文要素理解目标呢?循着“八大概念”(形式、功能、原因、变化、联系、责任、观点、反思),我以“祖国有什么(形式)”“祖国需要孩子认识什么样的'责任’”为线索展开思考。可是,这样依然太过笼统。再进一步思考,于是就有了“个人的发展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成就个人并造福社会”这一目标。

学生想要达成这一理解,就必须不断给予“情境”,以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找到规律。文本中这么多名人故事必须用一条线串起来,于是就要有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能影响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和国家吗?用这个问题就使探究的主线明朗化了,其余的事情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这样就解决了知识结构的问题,接下来再解决过程结构的问题。

我采取“进入探究——搜集、整理信息——深入探究——反思和行动——评估”的模式组织教学。那么,语文学科知识目标如何实现?如默读,如何实现?课后问题,如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的故事,如何实现?我把这些加在了“深入探究”部分。由此,搜集、整理信息阶段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深入探究”阶段属于语文教学内容,但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达成人文要素的理解。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部分,是如何推进的呢?

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祖国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里还有12亿人口。一个人显得如此渺小,那你们说一个人能影响祖国的发展吗?

学生纷纷表示不可能,但也有少数学生说可以。于是,我让学生去看一看此前搜集的写到便利贴上的“名人的一生和经典的故事”,每个小组发一张梳理纸,然后把要求告诉学生:

1. 按照项目分类(名人姓名、朝代、事件)书写。

2. 将故事进行简单的概括。

3. 20分钟时间限制。

4. 讨论声音要小。

5. 想不出来的部分可以不写。

20分钟后6个小组完成,贴到了黑板上。接下来,安排每个小组一名学生上讲台分享,按照“关键语句+故事概述”的方式进行口头表达。

小鑫:岳飞是一个忠诚的人。他是抗金名将,他母亲在他后背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在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皇帝发了12道金字牌将他召回,他忠于皇帝,也爱自己的祖国。

我将岳飞的信息梳理到板书上,然后又问学生课前的问题:一个人能影响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和国家吗?在这个情境中,大部分学生发现:岳飞确实影响了国家。

接着,小萱分享李白的故事。她搜集的信息是李白很聪明,“李白5岁开始读书、认字”。这时候,有的同学指出李白以前很爱玩,是看了老奶奶“铁杵磨针”后才开始好好学习的。小萱是新同学,受到大家反驳时很尴尬。这个时候,我“出马”了,给大家讲了“铁杵磨针”的故事后,说:“把这个故事放到小萱的话之前就可以了。李白的聪明在于听了老奶奶的道理就反思了自我,从而开始读书,终于有所成就,被人们称为诗仙。”好在救场成功了,学生的理解没有走偏。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发现:李白影响了自己,改变了自己。

最后,小婷分享了东晋王羲之的故事:“他是一个认真、勤奋的人。”接着,分享了“墨池”和因为在衣服上练字划破衣服的故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再次发现:王羲之影响了自己,成为了书法家,也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

经过40分钟的讨论和学习,大家在不同的情境梳理中得到了“理解”。

接下来走进另一名人司马光。我指导学生读好断句,让学生自读,通过注释讲一讲这个故事。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要解决几个难懂词句,还要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来想象司马光是怎样帮助这个落水儿童的,学生充分理解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再研究《不懂就要问》,学生要在默读中了解故事的全貌,再分析孙中山如何影响了他自己。

学生继续探究《手术台就是阵地》,先默读解决“为什么手术台是阵地”,又总结出白求恩“坚持”的品质,再将第三自然段作为重点朗读部分,通过语气、停顿、对比等概念指导朗读,读出白求恩的坚持和卫生部长的焦急。

在多篇课文的多个情境中,学生逐渐明晰了观点:一个人确实在不断影响着自己、他人、社会。学生利用关键语句和故事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我又继续追问: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影响其他人?学生纷纷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学习了文言文《司马光》之后,再扩展给学生一篇文言文《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表达对文言文的看法。于是,我们用“韦恩图”比较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点。

那么,在这样的单元学习中,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在名人知识搜集中,学生要利用关键语句对自选名人进行评价,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接着是对小故事内容的改编。在尊重学生生成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认领一个名人,每个学生编写一个小剧本,然后进行表演。

这样的大单元教学的实现需要一个问题统领,但如何提出切中文本和孩子认知的问题是一个大学问,需要潜心研究。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乾赵小学)

(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