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蛇尾擎日月
说起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关于太阳与月亮的神祇,看过《山海经》的你一定首先想到的便是帝俊的两个妻子,日月之母:羲和与常曦,但是在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一对神祇,虽然也是手捧日轮与月轮,但是却已非人形,拥有着一对蛇尾并呈交尾状,那么出现墓中的她们,还会是我们熟悉认识的羲和与常曦吗?
(一)日母羲和与月母常曦
关于羲和与常曦的事迹,与天神帝俊关系密切,她俩是帝俊三个妻子的其中两位,号称日月之母,而另一位娥皇,则是生下三身之国者。此事详细记载于《大荒南经》与《大荒西经》中: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
羲和浴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西经》
常羲浴月
在神话中的羲和与常羲分别诞下十日与十二月,显然与日月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这也是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这方画像石联想到她俩的原因。但日月虽然还是那个日月,但是手擎日月的神祇却已然发生了改变。
手持日月之神祇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这里的两位神祇,并不都是女性形象,而是一男一女,显然应该是对偶神
第二,这里的两位神祇,并不是正常人的样子,而是人首蛇尾的形象,并呈交尾状
所以,如果观察到这两个关键之处,答案可能就呼之欲出了,这俩人会不会是伏羲与女娲?
(二)伏羲持日,女娲持月
有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是可能你又会陷入否定自己的泥潭,毕竟在我们印象中,伏羲与女娲的象征物不应该是手持规和矩吗?怎么会突然变成了日和月?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事实上,除了伏羲与女娲还真的没人(神)能够担此重任。
从第一点出发来看,汉代崇拜的对偶神,影响最大的只有两对:分别是“东王公与西王母”以及“伏羲与女娲”。
关于东王公与西王母这一对偶神的形象特征极为鲜明,很容易辨别出来:一般是西王母戴胜而梯几,东王公则正襟而危坐,两者相对;
东王公与西王母
或者在两者身旁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珍禽异兽组合,比如九尾狐、三青鸟、蟾蜍以及玉兔等。但是,这些极易辨认的元素并未在此出现,所以,他俩自然就不可能是所谓的“东王公”与“西王母”了。
东王公与西王母
那么,再看下“伏羲与女娲”这一对偶神,是否与之相符合?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两者的形象非常固定,一般都是人首蛇身的模样,这在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经典描述,即所谓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伏羲女娲形象。
伏羲女娲
其次,在汉画像中,一般通过二神对应或者二神交尾的对称组合形式,来表明二者具备对偶神的身份,同时也与传说中伏羲、女娲二人为兄妹,并通婚以繁衍人类的事迹相关。
伏羲女娲
最后,伏羲与女娲手持规矩,实际上代表着其二人划分阴阳,创制天地的功绩,蕴含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实际上伏羲持日,女娲持月,而日月同样是阳性与阴性的代表,所以其内涵是一致的。
划分阴阳
从大量汉画像石资料来看,汉代人是习惯于把手持规矩的伏羲女娲,与手持日月的伏羲女娲结合在一起的,究其根源,是由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阴阳五行体系所自然促成的。
伏羲女娲
在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很多画面都是伏羲一手捧日、一手执规,而女娲一手捧月,一手执矩。当然,不论手中持物如何改变,其人首蛇躯的大前提是不会变的。
伏羲女娲
所以,总结一下,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与手持日月,其实内涵一致。那么怎么区分这些手持日月的神祇呢?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俩人一男一女并且人首蛇躯,那么就应该是伏羲女娲;如果俩人都是女的,并且是正常人的模样,应该就是日母羲和与月母常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