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吉州窑六种独特的制瓷工艺和鉴定方法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产,随之便废弃停烧了。吉州窑是一座同时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窑制瓷技艺,生产多种器型、釉色、纹饰产品的综合性瓷窑,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大致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个主要品类,此外还有青白釉瓷、碎纹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烧造于南宋时期的黑釉贴花瓷和白釉彩绘瓷著称于世,在中国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一、吉州窑釉下彩绘瓷

宋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

彩绘海涛纹瓷瓶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

吉州窑釉下彩绘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出现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彩绘装饰品种。这种装饰的吉州窑瓷器在墓葬当中也有发现。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器有较大影响,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即借鉴于吉州窑,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回纹边饰也取材于吉州窑,海水的画法与吉州窑之间也有着渊源关系。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二、吉州窑黑釉瓷黑釉剪纸贴花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

宋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三、吉州窑彩绘瓷

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

高2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9.6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瓶口、颈部施白釉,肩以下为黑褐色,有两道白色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较宽的白釉弦纹。这件梅瓶装饰工艺是釉下彩绘。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多呈黑褐、褐色或红褐色。其彩料随所含金属比例不同,而导致多种的呈色效果出现差异,同时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绘色调。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四、吉州窑玳瑁釉瓷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种釉装饰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炉、碗等。

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五、吉州窑木叶盏

南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碗(私人藏)

在这众多的吉州窑天目品种中,恐怕最具艺术魅力的就是木叶天目了。

木叶盏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制而成。一般是一片叶子贴在盏心,也有贴在盏壁、盏口的,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

六、吉州窑黑釉瓷

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质较精细,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白釉黑彩为釉下彩,胎质细白,绘画纤细,有薄而光亮。

吉州窑的窑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是宋元时代江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窑口。晚唐时即已开始烧造瓷器,至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顶峰,元初起走下坡路,但后期又一度中兴,到明代中后期逐渐停烧。在晚唐至五代吉州窑的初创时期,釉色比较单一,品种也少,主要是酱褐釉、乳白釉和淡青釉的碗、罐和水注之类;到宋代,吉州窑进入了繁荣期,釉色和品种都增加了,黑釉、乳白釉、绿釉、影青釉、洒釉、窑变釉都有生产,特别是黑釉器成为了这个窑口的一个主要产品。吉州窑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汝窑、磁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的诸多影响,特别是与磁州窑和建窑渊源关系密切,在鉴识时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点。

吉州窑器一般为正烧,少有大器出现。其胎质较粗松,但很坚硬,器物胎壁较厚,界于瓷与陶之间。胎色以灰白、米黄为主,个别呈紫灰色。这种胎料,现在在当地还有留存,这就给制假者留下了有机可乘的条件。但当时吉州窑窑工的修胎是很有特点的,为了追求时效,熟练窑工往往就在快速的几刀之中完成了修坯的工作,因此,在器物上可见到修坯时所留下的明显刀痕和旋纹。又因当时胎泥淘炼较简单,烧成后胎体上常可见有杂质和孔隙。这是在鉴识吉州窑器识胎时的一个重要特征,须首先予以关注。此种工艺的独特性,常使仿制者露出马脚,大多数仿品制胎过白、过于精细,即便模仿,也常是貌合神离,做不到位。仿品的胎质常比真品还要紧密和精细,胎体常是过重或过轻。此外,宋时,吉州窑器中有一种仿定窑的产品,这种器物胎质较薄,胎色呈粉白或黄白色。识别时要多从胎质、施釉和工艺特点几个方面去仔细分辨。

吉州窑器的施釉一般采用3种方法:即浸釉、吹釉和洒釉。主要是浸釉法,即用手倒拿着底部浸入釉中,因此,器物底部常无釉。另2种施釉法则在浸釉器物上再吹上或洒上别的颜色釉。吉州窑瓷施釉较厚,古瓷釉面光润细腻,有一种温润之光。作伪者常用兽皮或浸油软布来进行抛打,以使其出现温润之光。但用兽皮擦者,在放大镜下可见无数细小平行的擦痕;而用油布擦者,在摸触时会有一种油腻感。还有用稀酸处理来去掉浮光的,但这种器物釉面发涩、呆板,没有古器所应有的包浆,而且在放大镜下可见到酸腐蚀的痕迹。最主要的一种鉴识釉面方法是:吉州窑器一般均是出土器。因南方气候潮湿,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锈一般表现为在其釉面上出现明显的结壳现象,犹如皮肤上弄伤后在修复时所结的痂盖差不多。这种结壳的现象,仿品较难做出或做像。此外,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数会出现开片,放大镜下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时也可做上开片,但这种假开片,一是开得不自然,二是很难做出开片中的土浸之痕。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时间,釉内的铅会有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见点点锡光。仿品是很难做出这种锡光的。以上这些,是鉴识吉州窑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无结壳现象,又无开片和点点锡光者,须小心对待。

黑釉茶盏是吉州窑的重要产品,到南宋达到鼎盛。品种有木叶纹、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鹧鸪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纹等多种。鉴识时,主要是观其胎釉特征。另外,各种茶盏有些相应的特征也要予以注意。如木叶纹盏内的叶子,在烧成后其叶面与底釉釉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如遇叶片凸于底釉之上,或与底釉脱节,即是仿品无疑;真品窑变釉的茶盏其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应为紫红色,而仿品的窑变斑则常有偏差,不是过深就是过浅。真品的窑变釉是流动的,仿品则常是死板的;真品剪纸贴花纹茶盏常施灰白色玳瑁釉,烧出来的贴花纹饰既清晰又不生硬,而仿品则常见图案模糊不清,或边线过分生硬,釉色也单一,不见变化。可以与建窑相区别的一点是,建窑没有烧造过剪纸贴花瓷和彩绘瓷。

白釉彩绘瓷也是宋元时代吉州窑的一个主要瓷品。尤其是到元代,窑变花釉器有所衰落,但彩绘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彩绘瓷都是釉下彩。鉴识彩绘瓷,除了观其胎特征外,主要看其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质为彩料,烧成后呈黑、褐、赭、棕等多种色调,色彩明彻晶亮。与磁州窑不同的是,磁州窑器是用笔在施有化妆土胎体上作画,烧成后花纹呈铁锈般的赭红色,成色偏黑。吉州窑瓷一般不在胎体上施化妆土,花纹直接画于胎坯上,烧成后,颜色更偏酱红色。真品在白釉面上的褐彩似有一种化开的感觉,好像在玻璃上涂彩而不能完全黏附于表面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就没有化开的感觉,黏附力好。现在,市场上出现有老胎新彩的伪品。这种伪品常见绘画功力不到位,彩绘呆板、草率,缺乏灵动之气。另外,就是器物釉面不见老气,新彩部位常会在胎釉间鼓出气泡。吉州窑彩瓷在清代就有仿制,清代仿品彩绘显得拘谨,线条显柔和,没有真品那种灵动和放达。

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却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品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品的釉料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品,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溥,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品,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上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而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

  • 千万不要小看她,1200多年历史的吉州窑,独揽两宋瓷器辉煌

    <景德镇陶录>有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说到吉州窑,大多数现代人估计是一脸茫然.但是提起建盏的话,估计大多数人应该都略有耳闻,不少人应该还是建盏的忠实粉 ...

  • 《古钧窑密码》第一集

    蒙娜丽莎,达·芬奇,<达·芬奇密码>...... 每一个文化元素背后都有着无尽的谜题和永远写不的故事.就好象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堤岸,再也回不去浪头打来之前的那一刻,此时我们可以展开无尽的想 ...

  • 浅谈元代白瓷——“枢府釉”(卵白釉)的鉴定方法和捡漏

    元代瓷器中的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也是在生产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开创烧制的一种新的高温白釉.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 ...

  • 浅谈吉州窑古陶瓷的鉴别

    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 ...

  •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 ...

  • 浅谈吉州窑的美感和意境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 ...

  • 从切线放缩浅谈导数题的命制

    来源:昊天数学工作室公众号授权转载 粘贴下官方参考答案 按照此思路我们也可以简单改编下此题 粘贴下官方参考答案 图像如下 按照此题思路改编两题如下 按照此题思路改编一题如下 按照此题思路改编一题如下 ...

  • 浅谈吉州窑瓷器特征

    老鼎论艺今天和大家掰扯收藏的话题了,最近又有人开始打探收藏的消息,艺术论事就满足一下他们的求知欲. 吉州窑始于唐代晚期,发展于五代.北宋时期,并在南宋达到巅峰,而后元末停烧.吉州窑拥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 ...

  • 【明朝史末】尊居九重控四海——浅谈明代卫所兵制

    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特别是君主专制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兵源和兵饷都是统治阶级面对的重大问题,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把军队的建设.管理当作首要 ...

  • 典藏君 |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 ...

  • 浅谈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编制方法(10号令解读之一)(2017/04/06)

    2012年12月,国家档案局印发了<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10号,以下简称10号令).2013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