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后:文天祥为什么还不投降?
进入大都
国破家亡后,文天祥打算绝食而死,他连绝食的时间和路线都想好了。从南安开始,绝食8天,等绝食而死时,船只正好到老家庐陵。在老家慷慨赴义……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准确地说,文天祥的算不如元军的算。得知文天祥要绝食而死后,元军用尽各种办法,“掩鼻以灌粥酪”,根本不让文天祥死。最终,到了老家庐陵,文天祥也没有死成。
文天祥想明白了——既然老天不让我死,那我就活下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要好好地活下去,跟元朝战斗到底。
就这样,秉持着这种思想,文天祥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准备去元大都,会一会元朝的君臣。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在行走了5个月零10天后,文天祥终于来到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来到大都城后,文天祥本以为自己将被打入牢房,结果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文天祥来到大都后,住在一流的招待所内,绫罗绸缎,美味佳肴,自不必说。元廷甚至找来了服务周到的奴婢,好好地款待了他。
对于这些人、这些物,文天祥根本不用。文天祥只睡地板,一直面对南方,矢志不渝。
当然,元廷之所以这么善待他,是希望文天祥能够回心转意,投降他们,为他们所用。于是,为了劝降文天祥,元廷开始派遣使者了。
第一个劝降的使者,是原宋朝宰相——留梦炎。
元朝的算盘不错,留梦炎是宋朝前宰相,文天祥也是宋朝前宰相,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让留梦炎劝降文天祥,应该可行。结果呢,元朝哪里知道,留梦炎是文天祥最不齿的那类人。
文天祥心里,这个留梦炎是一个曾经阻挠自己入京勤王的奸臣;是一个一有困难就逃跑的败类;是一个根本不抵抗,直接投降的汉奸。对于这么一个人,文天祥不打死他,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还想让他来劝降……痴心妄想!
就这样,听完了文天祥的痛骂后,留梦炎灰溜溜地跑了。
看见留梦炎如此不中用,元廷叹了一口气,他们又命令那个人出马劝降文天祥了。
第二个劝降的使者,是原宋恭帝、现在的元朝瀛国公——赵。
元廷这个算盘,打得非常好。你文天祥不是口口声声要忠君报国吗?好,我就让投降的宋朝皇帝来劝降你,看你如何尽忠、如何报国?
结果,元廷还是算错了。
原来,文天祥看见皇帝后,根本不给皇帝开口的机会。他一直跪在宋恭宗面前,痛哭流涕地重复一句话:“乞回圣驾,乞回圣驾,乞回圣驾……”
赵就是一个刚刚9岁的娃娃,哪里见过这个阵势。最终,他也无功而返。
两次劝降未果后,元廷看明白了,宋朝人都是一群不中用的东西,还是我们来吧。于是,第三次劝降,就元朝人上阵了。
第三个劝降的使者,是元朝的平章政事阿合马。
阿合马是一个回族人,仗着会理财,成为忽必烈的近臣之一。虽然这个人会理财,但不会做人,更不会做官。他任职期间,贪污腐败,无恶不作,闹得天怒人怨,最终于1282年被人刺杀了,走得比文天祥还早。阿合马死后,忽必烈得知其罪行,下令追究其刑罚,掘墓开棺,斩戮其尸体,不许任何人收尸,任凭野狗去吃他的肉。阿合马最终是一个尸骨无存的结局。
当时,因为正得宠,阿合马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根本不给文天祥这个囚徒好脸。然而,阿合马还没给文天祥好脸呢,这个人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文天祥看见了阿合马后,根本不理他,只是对其作了一揖,作为行礼。
见此情景,阿合马大怒,他强忍怒火道:“你以为老子是谁!”
文天祥道:“听说了,好像是一个宰相。”
阿合马大怒道:“既然知道我是宰相,为何不跪!”
文天祥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为何跪?”
你个深陷囹圄的囚徒,还敢跟我平起平坐!阿合马大怒道:“都到这来了,你心里没点数吗?狂什么!”
文天祥大吼道:“南朝早用我为相,北可不至南,南不可至北!”
在文天祥的怒吼中,阿合马黔驴技穷,他只能对左右道:“此人生死,尚由我!”
一听这话,文天祥大怒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你不由你!”
阿合马就是盛气凌人,一旦碰上比他横的,他就了。最终,阿合马知道自己无法搞定这块硬骨头,灰溜溜地走了。
至此,经过了三次劝降后,元廷看明白了,好言相劝是不可能让文天祥投降了,只有在肉体上折磨他,才能让他彻底臣服。于是,元廷下令,把文天祥押进了兵马司(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关进了一个土牢。
元廷本以为,让文天祥吃吃苦,他就投降了。结果,即使文天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土牢,即使他身上长满了虱子、癞疮和痈疽,他也决不投降。文天祥还养成了写诗的好习惯,活得不亦乐乎。
看文天祥活得如此“逍遥快乐”,元朝的宰相孛罗看不下去了,他决定亲自审理文天祥,逼迫他投降。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一月初九,孛罗在枢密院开堂会审,亲自审理文天祥。文天祥到来后依旧毫不客气,只是作揖,不跪拜。
见此情景,孛罗大怒,下令让文天祥跪。
文天祥道:“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不跪!”
一听这话,孛罗大怒,命左右出马,强迫文天祥下跪。结果,这群人用了半天的力气,也没有让文天祥下跪。最终,文天祥盘腿坐在地上接受审讯。
孛罗开始审理文天祥。他准备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逼迫文天祥承认自己是一个背主卖国之人,从礼法上打败文天祥。
在几番试探后,孛罗直奔主题,道:“弃德祐嗣君而立二王,忠乎?”
文天祥回答道:“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饮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
好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本来是想让文天祥承认自己是一个背弃君主、不忠不孝的人,结果文天祥根本不上套。
为了反驳文天祥,孛罗道:“晋元帝、宋高宗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是篡也!”
文天祥道:“景炎乃度宗长子、德祐亲兄,不可谓不正,即位于德祐去国之后,不可谓篡;陈丞相对太后命奉二王出宫,不可谓无所受命。”
文天祥的这句话,遭到了孛罗的反击。他告诉文天祥,二王根本就是来位不正,谢太皇太后也没有让他们登基。相反,他们逃跑后,谢太皇太后还派太监传旨,命他们回宫,结果他们根本不从,他们就是一群乱臣贼子。还说,文天祥若不信,他可以把老太太叫来,让她当面作证。
文天祥也可能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所以他一直解释“天与之,人归之,虽无传受之命,推戴拥立,亦何不可!”最后,文天祥也懒得解释了,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各是其是可也。
看这个问题没有难住文天祥,孛罗大怒道:“你身为宰相,掩护三宫(三宫六院,指皇帝的后宫)逃走,是忠臣;率军跟伯颜宰相决一死战,是忠臣,可你什么都没干,还敢说自己是忠臣?”
文天祥回答道:“这些事情,你可以去责备陈宰相,不用责备我。我不负国也!若不是陈宜中阻挠,我绝对率军出征,跟你们决一死战!”
看自己不管说什么,文天祥都能怼回来,孛罗方寸大乱,他竟然这样道:“你立二王,到底想建立什么功劳?”
文天祥大惑不解道:“国家不幸丧亡,需要另立新君,以存宗庙。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
孛罗问:“既自知无功,何必去做?”
文天祥道:“父母身患绝症,虽明知无法改天续命,但岂有不救之理?尽吾心焉,不可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唯有一死,不再多言。”
孛罗大怒道:“你想死,我偏不让你死,禁持你,让你坐一辈子监狱。”
文天祥也大怒道:“我意已决,区区禁持,何害也!”
听完文天祥的话后,孛罗大怒,他哇哇地说了一堆文天祥听不懂的蒙古话,估计是把他骂了一顿。
骂完后,孛罗下令把文天祥关回去,把他软禁至死。当然,他也只能把文天祥软禁起来。毕竟,文天祥这种等级的囚犯,唯一拥有权力处死的人,是忽必烈。
那么,忽必烈对于文天祥,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按照《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自始至终,忽必烈都欣赏文天祥,不忍心杀死,他希望有朝一日,文天祥能够投降,为自己所用。
就这样,皇帝不想杀文天祥,文天祥只能继续活下去。这一活,就活了一个“冬去春来”。开春后,文天祥惊讶地发现,元廷又开始对其劝降了。只不过,他们这次的手段让文天祥痛苦不已。
亲人劝降
开春后,文天祥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竟来自于失踪很久、不知是生是死的长女柳娘!
原来,空坑之败,欧阳夫人、柳娘、环娘被俘后(次子佛生半路逃跑了,他隐姓埋名度日,最终早逝,死时年仅18岁),被押解到了元大都。如今,她们被囚禁在东宫,被迫穿上道士的衣服,完全跟外界隔离了。
因为隔离,文天祥不知道她们在大都,她们也不知道文天祥在大都。然而,元廷知道呀。元廷一看,为什么不让文天祥的亲人去劝降呢?我倒要看看,面对亲情骨肉,文天祥怎么保持住那颗钢筋铁骨的心。
然而,文天祥让他们失望了。文天祥宁可跟家人绝交,也要以死报国。
看见女儿的信后,文天祥泪如雨下,他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下跪投降,他就能再一次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然而,文天祥已经做好了一死报国的准备,他也只能愧对夫人、愧对子女了。
最终,文天祥赋诗《得儿女消息》,跟妻儿永别了。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对不起,亲爱的女儿,父亲去意已决,不用再劝了。你我今生的父女缘分到此为止,还是等来世再续这段亲缘……
至此,在文天祥的绝笔信下,元廷这个亲情战术宣布破产。然而,他们并不在意,因为在元廷眼中,他们还有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一定可以不负重任,成功地劝降文天祥。
这张王牌,就是文天祥的弟弟,已经投降了元朝的文壁。
原来,元军进犯文壁镇守的惠州时,文壁知道难以抵挡,就投降了。如今的他,已经穿上了元朝的官服。
对于文壁投降一事,世人和后人都非常不齿,当时的人曾写了一首诗,狠狠地讽刺了他。
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
可惜梅花异南北,一枝向煖一枝寒。
后来,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看完这段历史后大怒,他痛骂道:“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
其实,乾隆皇帝的话根本不值一提。
第一,乾隆皇帝说的话本身就矛盾重重。他恨不得所有的敌人都是文壁,而不要出现文天祥这样的人。
第二,乾隆皇帝的话不对。文天祥知道文壁投降后,他也原谅了文壁。哥哥都原谅了弟弟,焉有“难地下见其兄”之说?
原来,文天祥得知弟弟投降、当了元朝官员后,他原谅了文壁。这个证据,就是他写给继子的《狱中家书·批付男陞子》。
汝祖革斋先生,以诗礼起门户,吾与汝生父及汝叔同产三人。前辈云: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吾与汝生父俱以科第通显,汝叔亦致簪缨。使家门无虞,骨肉相保,皆奉先人遗体以终于牖下,人生之常也。不幸宋遭阳九,庙社沦亡。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在简单地介绍了家族情况后,告诉文陞:宋朝灭亡后,我身为宰相,备受皇恩,因此必须坚持大义,以死殉国。你的生父文壁却不能死,他要好好地活着,“以全宗祀”,我去尽忠,他去尽孝,我们只是各自履行责任罢了。
昔日,科举考试时,父亲文仪那个不经意的决定,成功地预示了两个孩子的未来。如今,哥哥誓死不降,为国尽忠;弟弟投降元朝,为族守孝……得此结果,若父亲文仪在天有灵,不知会做何感想。
书归正传,为了劝降文天祥,忽必烈下令命文壁入京。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在文天祥的期盼中,文壁来到了大都城。
对于文壁来到大都后到底见没见过文天祥这个问题,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
部分史学家认为,文壁没有见过文天祥,因为除了《文丞相叙》外,没有其他资料记录过他们见过面。也有部分史学家认为,文壁见过文天祥,毕竟《文丞相叙》记载了这件事情。而且,文天祥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给文壁,如过继文陞、把母亲的棺椁运回老家、保护自己的诗集等。这些事情非常重要,不是当面的话,文天祥是不会说的。
当然,文壁见没见过文天祥,结果都一样,他没有劝降成功。或者是说,文壁根本就没有劝降,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哥哥要干什么。既然多说无益,何必多此一举。
最终,在哥哥的诗词《闻季万至》中,文壁离开了京城,跟哥哥诀别了。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再见了,亲爱的大弟文壁、小弟文璋。咱们兄弟的情义,今生到此为止。若有机会,来世再聚。
就这样,文天祥彻底地挫败了元廷的亲人劝降计划,他坦然地接受了一切,准备迎来自己的结局。
《正气歌》
劝走了来劝说自己的亲人后,文天祥继续在暗无天日、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度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天祥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他每天写诗,整理诗、自得其乐。
当然,生活在这种鬼地方,文天祥的肉体还是经受了巨大的折磨。特别是每到五月,文天祥更是苦不堪言。
原来,北京每到五月,就会下瓢泼大雨,雨水流入土牢,把这里变成泽国。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北京就下了一场暴雨,让文天祥苦不堪言。
当时,雨水灌入土牢,淹没了文天祥的床榻,文天祥只能站在雨水中,才不至于被淹死。文天祥大声地呼唤狱卒过来救命。结果,因为风雨声,狱卒根本没有听见,文天祥只能在冰冷的雨水中站了一夜。
虽然孤苦无依,但是文天祥并不“寂寞”。当时,因为雨水灌入了老鼠窝,老鼠们纷纷逃了出来,在雨水中到处乱窜,最终全部溺死。
第二天,狱卒才把文天祥救了出来。
虽然狱卒排干了土牢内的水。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牢房内到处弥漫着污浊的水气、烂泥的土气、炙热的日气、灶台的火气、腐仓的米气、腥臭的人气和老鼠尸体的秽气。这些气体弥漫在这个房间内,令人作呕,别说居住了,就是待一会儿都受不了。
然而,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文天祥竟然没有生病,也没有任何不良的反应。
对于这个问题,开始文天祥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不生病,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一股“气”,这股气乃天地之正气,何患焉!
悟出来这个道理后,文天祥激动无比,他点灯熬夜、铺纸研墨,将自己的感悟全部写了下来。
于是,在他的书笔下,一篇永载史册的文章就此诞生。
这篇文章,就是《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可能有的人没有读过《正气歌》,但一定知道这篇文章的意思。正是这天地正气,让“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正是这天地正气,让“天地之外的夷狄邪气不可歼也”;正是这天地正气,让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永远向前。
写完这阕词后,文天祥就等着忽必烈给他一个痛快,让他“大愿已了”。
然而,忽必烈让文天祥失望了,他根本没有杀文天祥的意思。相反,忽必烈还梦想着能够招降他,有朝一日为自己所用。
文天祥之死
很好,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就这样,得知了皇帝的心思后,那些玩儿命地攻击文天祥、誓要置他于死地的人,也只能偃旗息鼓了。然而,对于忽必烈的恩宠,文天祥却并不领情。因为,他一门心思地等着赴死,你不让他死,他恨死你了。
本来这种局面,只能继续相互耗下去,结果,当年冬天爆发了几件震惊元廷的事情,终于让这个天平倾斜了,忽必烈终于起了杀心。
第一件事情,有一个善于看星象的和尚告诉忽必烈,十一月,土星犯帝座,疑有变。当时,距离十一月越来越近了,忽必烈真害怕出现意外的事情,威胁他的统治。
第二件事情,不久前,在中山府(河北定县),一个叫薛保住的人聚集了2000余人,宣布起义。薛保住自称“真宗幼主”,口称要打入京城,救出文宰相,光复大宋江山。虽然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但是薛保住的口号,却给忽必烈提了一个醒。
第三件事情,当时,京城内出现了很多匿名信,说什么“两卫军尽足办事,丞相可以无虑”“先焚城上苇子,城外举火为应”。虽然这些匿名信很可能是恶作剧,但这些匿名信还是让元廷高度紧张了一阵子。
最终,在这三件事情下,元朝官员开始“劝说”忽必烈,让他赶紧地杀了文天祥。
官员们告诉忽必烈,看见没有,文天祥在宋朝遗民心中就是他们的希望。你不杀了他,岂不是永留后患?而且,文天祥的威望这么高,他又誓死抗元,要是放了他,等于是放虎归山。到时候,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元朝岂不是永无宁日?因此,对于这种人,不能留,也不能放,赶紧杀了,永绝后患。
于是,在这些官员的劝说中,忽必烈起了杀心。最终,忽必烈打算再给文天祥最后一次机会。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八,在皇帝的召见下,文天祥面见了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后,毫无惧色,依旧作揖,不跪拜。见此情景,侍卫大怒,说你不跪元朝的官员也就算了,你连元朝皇帝都不跪,反了你!于是,侍卫一拥而上,逼迫文天祥下跪。为了让其下跪,侍卫还拿出金棍,击打文天祥的膝盖。然而,不管侍卫如何努力,文天祥依旧倔然而立。他用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力量,让这些侍卫无计可施。
见此情景,忽必烈认为没有必要纠结了,不跪就算了。忽必烈问文天祥,你有什么想说的。
文天祥道:“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忽必烈告诉文天祥:“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虑,以事亡宋者事我,当令汝中书省(宰相)一处坐者。”
文天祥道:“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
忽必烈问:“汝何所愿?”
文天祥道:“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忽必烈道:“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
文天祥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不欢而散。
至此,拜别了忽必烈后,文天祥清楚地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把所有的生门都堵死了,他已经准备好迎接那个结局了。
文天祥刚刚离开皇宫,想置他于死地的大臣就蜂拥而至,大家玩儿命地劝说忽必烈,让他杀了文天祥,以绝后患。
在这些大臣的劝说下,忽必烈见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于是,忽必烈放弃了,他颁布了一道圣旨,让这些大臣得偿所愿。
第二天,即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一队人马来到了文天祥的囚所。文天祥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在被囚禁了3年后,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文天祥甚至高兴地对狱卒道:“吾事了矣!”
在这些士兵的押送下,文天祥来到了柴市刑场(今北京西城区菜市口)。
临刑前,行刑官道:“丞相今有甚言语?回奏尚可免死。”
文天祥回答道:“死则死尔,尚何言?”随后,文天祥问周围百姓,哪边是南方。确定后,文天祥面南而拜,口中道:“我宋列圣在天之灵,愿使天祥早生中原,遇圣明之主,当剿此胡,以申今日之恨!”
言毕,文天祥索要纸笔,书写《绝笔诗》两首: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写完,文天祥掷笔于地,他对行刑官大吼一声:“吾事已毕,心无怍矣。”说完,面南而坐,从容就义。
文天祥慷慨赴义时,年47岁。
屠刀落下的那一瞬间,有一快马飞驰而来。原来,忽必烈后悔了,他下令赦免文天祥。结果,晚了一步。当然,这到底是忽必烈后悔了,还是忽必烈为了彰显仁义而上演的一场戏,我才疏学浅,留给大家去评。
一天后,文天祥的夫人欧阳氏奉旨来到柴市给他收尸。在文天祥的衣服内,欧阳氏发现了文天祥书写的《衣带赞》,这是文天祥真正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29年前,18岁的文天祥在游览三贤祠时,立下了一个誓言,“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如今,经过了29年的千锤百炼,虽然文天祥的最后结局仍以失败而告终,但英雄不论成败,他最终还是履行了当年的誓言。
国已不存,但一片磁心,依旧指南;英雄虽死,但一身正气,千古永存。
至此,伴随着文天祥的慷慨赴义,宋朝终于灰飞烟灭,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