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寻根之地山东枣林庄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田姓支系
   据现存两本咸丰七年(1857年)田氏族谱记载,先祖原居山东 枣林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一世祖田淮、田贵兄弟二人奉王命,携家谱,由鲁迁居来太,一居沙河岸(今 阜阳 市颖泉区闻集镇后田寨),一居细水(茨河)西(今太和县马集乡排楼),各立门户,耕读传家。先祖怀、贵临别故乡时,伯叔兄弟约定,凡我同宗,皆以三官庙为记。相传十余世,崇祯末年,闯王涿鹿中原,家谱焚失。清咸丰七年(1857年),田族人访诸父老,考之神主,互相参稽,修成新谱,以备后世之昭穆。
   《王氏宗谱》一套六卷。太和龙口王氏一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东 枣林庄 迁徙至太和 。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谢氏支系,该谱叙述其源流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庠生谢上略偕侄谢魁顶自山东 枣林庄 迁居太邑西北之李兴集谢老家光武庙。此为太和、界首、郸城、沈丘、淮阳、鹿邑等县、皖豫边境谢氏宗支之始。上略公有八房,分居立业时比以大春臼为后世记。后又有分迁于河北卫辉府及南丰寨,张册店,汲家,石槽,纸店集等处 。 又据新蔡一老人手抄谱本说一世祖杨友才字同心,系山东济南府 枣林庄 人,兄弟三人,因元未之乱,于顺帝至正二年迁居河南,一流寓河南颖州府,阜阳县宋家集 。
   长清县今属山东济南市,今山西省却没有青平县,元末明初也没有这么一个县。仔细分析,发现青平县当是青平 镇 之误。元代中书省的河间路在济南路辖境旁有一块飞地,其中有一个青平 镇 ,是青城县的治所。洪武二年(1369)青城县废,十四年(1381)恢复,直到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为高青县。因此,所谓“原籍山西青平县”的梁姓实际上也是来自今山东高青县的移民,与李姓是同一来源。
   据《史氏千秋 记 》 载,城南、城北的丁姓,其始祖丁齐原籍山东阳谷县,元末迁居蒙城坛城集,四世后分迁至濉溪。濉溪的移民后裔,除了原籍不详者外,能够追根溯源的,祖籍大多是山东,其中在明初迁人的又大多来自济南府。 据《项城 县志 》记载:“马氏为陈巨族,始自洪洞,又迁南顿、槐坊诸处。”此李、马两宗为今槐坊回族中的多数,他们先在南顿安身立足,其后裔支派逐遂槐坊,故为陈(时沈丘、项城属陈州)巨族。
   清人是回民迁入槐坊之盛期,据《重修清真寺碑记》载:“清世祖顺治十年,山右 枣林庄 及河北荆结瘩回民又相继迁来,以李、马、庞、海、刘姓居多,散居槐坊 镇 及东郊,共30余村落,多以姓氏命村名,以经商耕田为业”。
   由此可以看出,槐坊回族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1、元代,波斯人在此“随地入社,与编民等”。2、来自北京及西北洪洞。3、一是由洪洞 枣林庄 移民经怀庆桑家坡迁入。二是经黄河北封丘荆结瘩村迁入;槐坊回族目前有李、马、庞、海、刘、倪、唐、陈、郭、杜、高、蒋、方、苏、吴、穆、陶、洪买、虎、龚、吕、朱、胡、张、杨、王、许、巴、常、段、姚等33姓组成,其中李姓分4宗,马姓分3宗。另外,高、杨、张(部分)、吴(部分)、李(部分)姓回民,是清代及民国期间汉民入教而随改回族的。
   回族卜居豫东与汉族没有客主之分,因为其先民均不是中原早期原住居民,正所谓“姓啥从那百家姓里查,祖籍在那黄土高坡大槐树底下。”中原民谣有“问我祖籍在何处,来自洪洞(tong)大槐树”。从汉民家谱及 县志 中更可以得到佐证,汉族除从西北、华北迁入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山左(山东) 枣林庄 。 河南内黄邢固《王氏祖碑》称“ 县枣林村,乃余家祖居也”。秦履安,清末直隶省滦州开平(今河北唐山市)人。祖籍山东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秦氏祖先由 山东 枣林庄 移居开平镇河沿庄落户,而后此地名秦庄,即今唐山市东缸窑。 安徽颍上段氏源于山东枣林庄于明朝洪武四年迁于颍上段老台孜,今此地有光绪十一年皇清例增段氏碑,民国二十三年所立段氏祖坟碑:碑文为 证。 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 临泉张氏 始祖张铎自 山东 枣林庄 (今枣庄市)野草窝迁址。 阜阳 司氏族人自明初,从山东 枣林庄 (现山东兖州安邱王镇古移民集散地)徙居古颖州。另据阜阳当地 老人们讲,在明代移民时,官府原本把重点放在人烟密集的大庄大户,至于 枣林庄 因其在偏僻的山沟沟,只有几户人家,决定放弃。人烟密集地区的百姓热土难离,就纷纷逃到 枣林庄 。官府移民扑空,得知都逃到山沟里的 枣林庄 ,便把 枣林庄 也纳入移民的范围,一举把民众押赴到冀东大地,故移民过来的百姓,都说来自山东枣林庄 。 界首枣林古村落遗址 ,位于枣林乡枣林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90米。据传明洪武初年,山东枣林庄 居民迁居于此,为不忘祖籍,故取各 枣林庄。濉溪已是明朝凤阳府的北边, 原以为山东移民只是因距离较近而就近迁人,但从濉溪折向西南山东移民的分布并不限于凤阳府的北部。
    今利辛县明初属颖州,也是凤阳府辖境。这一带关于山东移民的传说更多,如一部《纪氏族谱》称其先祖于洪武八年(1375)由山东莱芜县迁来。莱芜县在明初也属济南府,看来迁人凤阳府西部的移民也是以济南府为主要来源。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民间传说中保持着一个共同的移民出发地名。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尽管这次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调查质量不高,形成的资料难以运用,但调查中众口一词的说法却特别引人注目—祖先于明初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祖先来自山东“ 枣林庄 ”。需要说明的是,“ 枣林庄 ”并未见到书面记载,“枣林”二字只是按照发音记下来的,而一部分人将第二个字读为'Lian',而不是''Lin'。至于 枣林庄 在山东哪里,却谁也不知道。
    南下寿县,这里也到处是山东移民的后裔。1989年编纂的<<寿县志>>(初稿)记录了当地23个氏族,其中21族都是明洪武年间迁人的,大多迁自山东,几乎所有的口碑记录都说是来自 枣林庄 。 霍丘县的情况也是如此,《霍丘县志》(1989年评议稿)说:“据孟集区《孟氏宗谱》、叶集 镇 《台氏宗谱》、岔路乡《田氏宗谱》、长集镇《张氏墓地碑记》,明初到明中叶,霍丘接受了大批的山东移民。”不同的只是,寿县、霍丘一带的山东移民大多迁自济宁,而不是济南。明初济宁属兖州府。 再往南就到了皖西的六安市,已经出了明凤阳府的范围,进人了明朝的庐州府境。这里山东移民后裔依然很多,并且都以 枣林庄 为祖先的来源。一位姓田的山东移民后裔说,他家老宅中还挂着一副对联:“薛国名臣第,临淄哲学家”。他家来自山东自然确实无疑,但他也不知道枣林庄究竟在山东何处。不过,六安一位山东移民后裔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以前看过自家的族谱,记得枣林庄似乎在兖州。
    目标缩小了,遍阅兖州方志,最后在康熙十一年(1672)《滋阳 县志 》上查到了“东大南社, 枣林庄 ”这个地名。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1989年)上找到了这样一条材料:
    安邱府,位于县城北3. 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169户,686人,汉族。耕地1005亩,以农为方,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种棉花。
    此村历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 枣林庄 ,明 鲁 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照初年又称枣林庄 ,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 鲁 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1435),延续至明亡。所以从1435年开始, 枣林庄 这个地名已成历史,虽然清朝有200余年又恢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不足为奇了。但明初的 枣林庄 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或集 镇 ,离兖州府城又只有七里,所以才会作为郡王的封地。 枣林庄是不是明初山东移民的出发地呢? 枣林位于西营以东5.75公里处,锦绣川上游北岸,东为白炭窑,南邻赵家庄,西为坔窝。设枣林村民委员会,为枣林办事处驻地村。农历三、八逢集。
    明代,曾名枣林庄 。因枣树林子满山而得名。明崇祯《历城 县志 》记载:“锦绣川路:枣林”。清乾隆《历城 县志 》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 枣林庄 ”。民国《续修历城 县志 》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 枣林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王氏从曲家庄又迁入,后沿称枣林。从元末的人口分布看,山东境内的济南、青州、莱州、登州等府相对密集,东昌府(治今聊城市)人口最稀少,兖州则仅次于东昌府。但兖州辖境广大,东部和西部差别很大。西部是黄河泛滥区,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决口,这一带成为一片泽国,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贾 鲁 治河堵塞了决口后才使黄河恢复故道,但兖州西部依然荒无人烟。兖州东部属丘陵山区,既未受河决影响,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损失也较小,到战后就成为人口相对密集的移民输出区。而 枣林庄 方面地处充州府治城郊,充州府东部的移民先集中到这里出发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又处于由济南府各县南下的交通要道上,来自济南府的移民也大多会经过这里,可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成为他们心目中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名符号。
    从山东移民不见于明初官方的文献记载看,这些移民基本都是自发的、分散的,所以他们大多分布在官方主要的移民安置区之外,即凤阳府的西部 、南部 与相邻的庐州府西北。由于并非出于官方安排,所以多数移民没有能够顺利人籍,成为合法的定居民户,多年后才得到官府承认,被编人当地户籍。
    据正德《颖州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颖州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年(1442)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年(1482)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但这并不意味着颖州到正统七年才接受外来移民,只是说明从洪武初开始迁入的移民,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获得合法的居留权,被编人户籍。在《明英宗实录》卷89中正好有一段正统七年凤阳府收粮监察御史胡鉴的奏章,可以证明这种做法:本府太和等县,地土宽广,荒闲者多,以致各处人民逃来趁食。先是,御史金敬给与勘合,暂编居住,以待原籍来取复业。今经年久,原籍差人来取,有发遣起程至中途逃回者,有聚众打伤来人而回者。展转在彼居住,又不入籍当差,至有窃人财物肆为不法者。合行禁止。朝廷作出的决定是重申都察院以往的规定:“凡逃民离乡年久,产业已成,不愿回还者,许就所在官司报籍,三年一体当差,敢有不遵者,治罪不饶。”并命令巡视凤阳等府通政司参议王锡负责调查实施。已在凤阳府西部居住很久的山东移民显然都符合就地人籍的条件,所以他们从正统七年开始就陆续人籍了。当然,山东移民并不都是在洪武初年就迁人的,有的可能迟至正统七年以后 ,还有部分是明万历六年随湖广移民朝迁入的 。
    明初迁入凤阳府西部的山东移民的数量并不很多,估计不过数万,但由于当地土著人口稀少,移民在总人口的比例很高,并且有较高的增长率,百余年后山东移民及其后裔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他们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移民后裔念念不忘山东故乡的原因所在。
    当然,与前面提到过的麻城孝感乡、江西瓦屑坝、苏州间门外、南雄珠现巷 、南京竹子巷 一样,山东 枣林庄 也是一个移民的出发地或集散地,并不是在淮北的山东移民的真正故乡。但它在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它同样凝聚着移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在庆幸枣林庄被重新发现时,我们又面对着新的疑难,在漫长的中国移民史中,需要我们寻找的移民发源地还有很多。另外据息,相传在过去的兖州府有一个叫枣连庄的地方,一次皇上下诏移民,老百姓都不愿意离开故土、离开自己的亲人,官员来到的兖州府一个叫枣连庄的地方,发现这个村庄里有两户人家,其中一家的一棵大枣树接满了大枣,树枝伸到的另一家院内,可在邻居家院里的这些树枝上红枣悠然是满枝硕果。官员由此认为这家邻居品行很好,为人憨厚。就告知这家人就不用外迁了。官员召集民众开会,宣称,除大枣树下的居民不用迁移外,其他的百姓统统外迁。次日官府开始带迁移民,发现这些民众都来到了这颗枣树下,其实这些人都是不愿意迁移。官府一看这场景最后改口说:大枣树下的移民都得要迁移,民众一定这话就纷纷逃离,官府这时就强行把这些民众抓回来捆上,就这样被整个的迁移了,唯有大枣树这家居住的邻家未被迁移。一路上民众要是方便的话就给官员说:我要方便给我解手(因为手被捆着),后来这些移民一说解手官员就明白了。这批移民后来就迁居到了皖北地区阜阳一带定居下来了,就这样一代代繁衍生息。现今阜阳一带的人们走路时仍然有着背手的习惯,上厕所说是“解手”,相传就是那时留下来的。在后来人们的记忆里也因此把大枣树下的这家居民当着自己家的亲人怀念,问其故土都说是山东枣连庄。就这样一代代的流传至今。但当初的这次迁移到底是什么年代? 大多人都不清楚,也只有“枣连庄”这几个字流传甚广旧县名,秦置峄县,鲁南三大县之一,建国后一直沿用到1960年,现为 枣庄市 峄城 区。峄地设县,历史悠久,《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史记》有“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之语。当时,兰陵县已纳入楚国版图。据考证,兰陵县治在今峄城城区东三十公里之苍山县兰陵镇,兰陵县是峄地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一个县。秦灭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初始全国分为36郡,后逐渐增至48郡。秦时,峄地分属薛郡之薛县(今滕州市东南),泗水郡之傅阳县(今 台儿庄 区张山子镇候孟村。《公单传》 逼阳 即作傅阳。逼、傅音同也),东海郡之缯县(今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元《通志》曰:鄫,亦作缯)、兰陵县(今苍山县兰陵镇)。在苏鲁交界如此狭小的区域内,设置了众多的郡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鲁南苏北地区,在当时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文明程度较高,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其军事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西汉时期,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峄地除南部属楚国之傅阳县、西部属鲁国之薛县外,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兰陵、缯、阴平、建阳、都阳、新阳、昌虑、合乡等县。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西汉初年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承作为一个古县名,在峄之名未出现之前沿用了上千年。清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其地西不及阴平,南不及逼阳,东北不及缯、兰陵。疆域之狭,仅得今境十之二三。”承县,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今峄城大沙河。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故城在县西北一里。”即今峄城大沙河西,徐楼至岳台子一带。现在峄城的城区在尔后的历史中作为县、州、郡的治所也拉开了序幕。东汉时期,峄地属东海郡之承县、阴平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彭城国之傅阳县、琅琊国之缯县等。光绪版《峄县志》载:“峄为缯、承、兰陵之旧疆,匡、疏诸贤之故里。”缯、承、兰陵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缯,古国名。夏帝杼封其仲子曲烈于此。其故城位于今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缯作为县、州之名,兰陵作为县、郡之名,此二者之辖区、治所多与现之峄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国时期,峄地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其余大部属东海国之承县、兰陵县、阴平县、昌虑县、都阳县等。西晋时期,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等。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绪版《峄县志》载:“晋初,立兰陵郡,治承,县地始大。”自此,承县城在历史上首次成为郡、州之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变动频繁,峄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东晋末全部属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之后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外,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县,置缯州,又析置兰陵县,峄地属缯州之承县、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入承县,峄地为彭城郡承县。不久又改承县为兰陵县,移治缯州故治所。唐时,峄地初属沂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承,《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光绪版《峄县志》载:“唐承县仍理缯州城,至宋移理今县。”唐末五代十国时(公元907—960年),峄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沂州承县。北宋时,峄地属沂州承县(望)。望是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划分,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承县是个比较大的县。金时,峄地初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仍治承城。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县治移至土娄村。治所在今吴林街道办事处后土楼河村。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峄之名沿用至今。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葛峄山“四周峭绝不与群山伍”,又称 天柱山 ;一说因峄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绎”与“峄”同。元时,峄地属益都路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民国初,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达傅阳,据皇邱之阻;而东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扩,十倍于汉、晋。”故民间有邹、滕、峄为鲁南三大县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峄县人民政府驻峄城,隶属台枣专署。1950年5月,台枣专署撤销,峄县隶属 滕县 专署。是年,撤销麓水县,其所辖庄头区划归峄县。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署,峄县改属济宁专署。同年7月,白彦县撤销,其所辖北庄、东凫山、西集三个区划归峄县;于1948年2月设立的兰陵县撤销,其所辖底阁、兰城店、马兰、唐庄、涧头集、台儿庄六个区重新划归峄县。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基础上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清光绪年间,山东省领 10 府。原滕县、峄县隶属兖州府。
   滕县统 72 社。县城西北为仁五社: 仁一社(鲁家寨)领 30 村;仁二社(赵新街)领 39 村;仁三社(东桥头)领 21 村;仁四社(大坞)领 17 村;仁五社(奎子)领 11 村。城东北义五社:义一社(董家沙土)领 36 村;义二社(龙阳店)领 35 村;义三社(小寨)领 11 村;义四社(界河)领 21 村;义五社(焦村)领 39 村。又城东北为礼七社:礼一社(前洪村)领 25 村;礼二社(东郭) 领 18 村; 礼三社(城头)领 8 村;礼四社(别庄)领 10 村;礼五社(傅家庄)领 47 村;礼六社(老虎窝)领 26 村;礼七社(城前)领 102 村。城东为智五社:智一社(贺家庄)领 23 村;智二社(周家村)领 35 村;智三社(桑村)领 28 村;智四社(荒沟)领 90 村;智五社(徐庄)领 79 村。城东南为孝九社: 孝一社(陈家庄) 领 26 村;孝二社(南古石)领 19 村;孝三社(木石) 领 30 村; 孝四社(羊庄)领 8 村;孝五社(庄里)领 18 村;孝六社(土城)领 21 村;孝七社(老君院)领 30 村;孝八社(大官庄)领 27 村;孝九社(苗堌堆)领 30 村。城南为悌二十二社:悌一社(南沙河)领 30 村;悌二社(时家店)领 25 村;悌三社(官桥)领 19 村;悌四社(张家庄)领 28 村;悌五社(前掌大)领 19 村;悌六社(张汪)领 18 村;悌七社(纸房)领 19 村;悌八社(五所楼)领 25 村;悌九社(兴仁庄)领 20 村;悌十社(夏镇)领 13 村; 悌十一社(前八里屯) 领 18 村;悌十二社(临城)领 12 村;悌十三社(西万)领 5 村;悌十四社(三官庙)领 6 村;悌十五社(常家庄)领 17 村;悌十六社(前留庄)领 34 村;悌十七社(郗山)一个村;悌十八社(后阁庄)领 11 村;悌十九社(吕孟庄)领 13 个村;悌二十社(唐家庄)领 7 个村;悌二十一社(阎季村)领 13 村;悌二十二社(大泉)领 18 个村。城西南为忠七社:忠一社(前洪绪)领 32 村;忠二社(吕家坡)领 25 村;忠三社(高庙)领 20 村;忠四社(大宗家村)领 16 村;忠五社(前后寨)领 32 村;忠六社(两岔河)领 17 村;忠七社(田家奋)领 32 村。城西为信十二社:信一社(大彦)领 23 村;信二社(级索)领 14 村;信三社(休城)领 34 村;信四社(满家庄)领 11 村;信五社(东洋温)领 4 个村;信六社(前王晁)领 9 村;信七社(望冢)领 15 村;信八社(前留庄)领 7 个村;信九社(徐家楼)领 9 村;信十社(东盖村)领 11 村;信十一社(南羊庄)领 4 个村;信十二社(马家口)领 4 个村。光绪年间,滕县除辖 72 社外,为加强统治,并设临城驿、沙沟营、界河营、夏镇氶。当时滕县总辖 1649 个自然村。
   峄县清光绪年间,统 4 乡、 31 社。 4 乡:东曰企彭,南曰坊厢,西曰兰陵,北曰邮城。坊郭社为首社(即城关由县直辖)领 38 村。企彭乡领 7 社:里仁社(七里店)领 47 村;税郭社领 55 村;新河社领 23 村;金河社(南洛)领 31 村;王下社(兰城店)领 35 村;王上社(台儿庄)领 45 村; 后孟社 领 27 村。坊厢乡领 8 社:王谭社(土楼河)领 54 村;坊下社(泥沟)领 42 村;阴平社领 65 村;古邵社领 31 村;涧头社领 40 村;高上社(小山子)领 35 村;高下社(黑山村)领 35 村;马头社(崔家楼)领 29 村。兰陵乡领 8 社:曹马社领 61 村;南常社领 36 村;香城社领 12 村;于里社(南于)领 11 村;遵依社(武穴)领 10 村;柳庄社领 35 村;秦埠社(曹庄)领 27 村;陡沟社领 38 村。 ?? 城乡领 7 社:山阴社领 31 村; 郭南社领 40 村; 郭北社领 43 村;陈上社(邹坞)领 24 村;陈下社(中陈郝)领 20 村;西南社(齐村)领 22 村;西北社(西集)领 56 村。当时峄县总辖 1098 个自然村。

(0)

相关推荐

  • 从山东枣林庄到安徽界首市芦村镇枣林庄

    从山东枣林庄到安徽界首市芦村镇枣林庄 作者:刘亚非.宋凯林 界首市枣林没有成片的枣树林,为什么叫枣林呢?这个地名有一段史实. 元朝末年,刘福通(现界首市沙颍河南岸人氏)在颍州起义,号称红巾军,他联合各 ...

  • 一叶岂能遮华夏?

    近年来,网上疯传"山东人迁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尤其某省级官网一篇<山东人如何从大槐树迁来的?-->更是推波助澜,说洪洞县老鸹窝迁来的小脚趾都是两半的,小脚趾畸形成了& ...

  • 中国十大文化大省:山东河南江西……

    关于文化大省的排法多种多样,各说各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认为比较合理的排法.欢迎提出各自见解,欢迎理性讨论. 山东 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 ...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你没见过这么全的高清图,建议收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牛图.百骏图.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步辇图.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 ...

  • 中国十大线香品牌,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线香?

    作为入门香品,线香品香容易,价格实惠,通过线香入门香道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不过怎样找到比较合适的线香呢?市面上谁都说自己是纯天然的线香,有没有比较好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线香品牌值得推荐?下面这篇文章跟大家 ...

  • 四川必去的景点: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免门票

    今天,浅语就带大家来看一看这个特别的景点--金口大峡谷. 关于金口大峡谷 金口大峡谷又名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属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管辖,系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被评为&qu ...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秦宣太后芈月(中国十大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 ...

  • 中国十大摆拍演员:你们把中国人骗的好惨!

    TOP10 福建杨家溪的老牛 这是杨家溪一个平静的清晨,老王牵着他的老牛,再叫上老伴,一如往常的来到他们的工作场地,准备开始忙碌. 他们没有走下农田,而是来到大榕树下,旁边是一群等待已久的摄影师. 看 ...

  • 汉朝历史人物——阴丽华(中国十大皇后)

    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此言出自<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 ...

  • 中国十大国宝级名画,你知道几幅?

    中国十大国宝级名画 温馨提示:观看作品时 (1)把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最大 (2)把手机横过来观赏更佳 [1]<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 ...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惊艳世界

    惊艳世界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那么这些名画都包括哪些呢? 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