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有样学样——一个小学生题目引发的思考
一年级小朋友这照样子,写句子,写的我不知怎么做才好。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发在朋友圈的文字和配图)
在《我的世界观》一书中,记录了1936年爱因斯坦在庆祝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因此,当爱开玩笑的人将教育定义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他的说法大致不错。”
爱因斯坦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这句话的正确度,但也要关注到这句话是“爱开玩笑”的人对教育的定义。
结合图片中的一年级孩子的题目“照样子,写句子”让我对教育,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
照样子,即模仿。这是对学习者,尤其是初次接触新知识的学习者最好的方式方法。很多的大家对于模仿都给出了相当客观的评论。胡适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鲁迅说“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英国的切斯特菲尔德说,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以此观之,模仿确实可以为学生(如前文中的一年级孩子)带来很多,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但是,孩子给出的答案却引人深思。
学校本来是教育人的地方,应该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快乐,是留恋。但是,学校教育幻化成了具体的作业就让很多孩子并不那么喜欢了。比如,图片中孩子给出的答案“我一到写作业就生气”,这背后藏着什么呢?因为我没有能亲自跟他交流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自我从教开始到现在的十六年里,从我看到的所有学生的表现中,从我亲身经历的和学生的交流中,从我亲身参与的批改的学生作业里我却可以说点什么。
试想,一个刚上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一到写作业就生气,很显然,孩子对写作业是不喜欢的,对写作业这件事是不感兴趣的,对写作业过程中的感受不是享受的。因为,越小的孩子表达出来的越真实,就像《皇帝的新装》里最后说出真相的那个孩子一样。
对此,作为父母(成人)的我们关注到其中的缘由了吗?作为老师(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关注到其中的原因了吗?我们反思了自己吗?有想过要去了解其中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了吗?
那,更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管怎样就是不愿意写作业,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那么多的“学困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造成这样的后果到底是谁的原因呢?
再者,如果我kao一百分,妈妈就dei(dai)我出去玩。孩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是否又能看出一些问题呢?如果不考一百分是不是就不带出去玩了呢?是不是每次必须都要考一百分才会有奖励,考不到就得不到奖励(表扬)甚至还要被批评呢?从这个答案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来孩子最在意的是分数,在他的认知里必须要考满分(高分)才能换来自己该有的玩的权利呢?
这其中的逻辑也间接的看出来孩子对于学习是没有兴趣的。学习不是孩子喜欢的事,孩子喜欢的玩必须要用相应的付出(得到认可的付出)换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错误的认为他本该有的权利必须都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换来,自然就会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还会产生抵抗的心里,甚至会厌恶会讨厌学习了。
我们一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的学校却只让学生写作业,且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必须写(完)作业才能换来他本来喜欢(大人们都知道的本属于他们的权利)做的是(比如玩),我们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不是钻进了死胡同呢?在直接利益的驱使下连孩子的本性都忘了呢?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难道就是简单粗暴的强制和用写完作业和考一百分来做等价交换吗?
真的,如果真的把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去掉),我们为孩子(学生)留下了什么呢?
更何况还是一个刚上学不久的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呢?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省,不值得我们反思了么?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孩子(学生)所有的表现难道不是我们家长(老师)先做出来的的样子孩子模仿的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