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2
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为,本气先虚,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伏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皆因本气虚,如果本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论病因,则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湿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之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肾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微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傅青主有一段话讲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治疗,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这个关一定要把好!
再下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后天无先天不立,先天无后天不继。《内经》云“五脏皆禀气于胃”。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云“大哉坤元,万物滋生”。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由以上几点可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于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出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刻骨铭心,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是我们长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又怎么治疗?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病、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还有一句话,这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即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病从太阳来,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发出去就好了。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脏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光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这就是病的来路。所以无怪乎现代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每次得病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得病又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说“上工取气,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疾病最初进人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太阳经,所以太阳经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所以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