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讲究逻辑思维


一、作文要讲究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把握具体对象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逻辑思维是论述文写作的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逻辑会导致一篇文章立意虽好,却表述不清;布局虽好,却不够连贯;文采虽好,却含混不清。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运用逻辑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深远,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写作必须体现逻辑性,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它要求说话要严密,要无懈可击,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否则,文章的说服力就弱。就论述文写作来说,这种逻辑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各分论点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只有逻辑性加强了,议论才能言之成理。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必须真实、确凿,足以证明论点;论据必须典型、充分、全面;论点与论据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即有必然的、内在的、合理的联系。如果论据不充分、不全面,论据证明不了论点,那么论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材料如此,对材料的分析也应该如此。否则,论点就不能得到充分证明。
优秀范文
那么,如何寻找“中国味”呢?有人认为“中国味”要从过年吃饺子、清明扫墓、端午节吃粽子等文化习俗里寻找。这些看法固然没错,但都太片面了。从辛丰年老先生的原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寻找“中国味”,需要把中华文化的优点和异域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才是寻找“中国味”的最佳方式。
我在很多电影中都能够寻找到“中国味”。不久前上映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除了酷炫的电影特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传达的中国人对家园不离不弃的情感。这部影片让我明白,科幻电影不是好莱坞专属,中国电影人一样可以拍出独具特色的科幻片,这种特色正是“中国味”的体现。
我们不仅可以在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中寻到“中国味”,还能在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中寻到“中国味”,例如获得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动画片《包宝宝》。该影片虽然是由外国电影公司制作的,但讲述的是关于中国亲子关系的故事,用的是中国题材,其中传递出的浓厚亲情,西方观众一样可以感同身受。
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的融合,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可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精彩的碰撞。
——2019年高考上海卷《我眼中的“中国味”》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味”。围绕这一论点,作者以典型论据进行推理、演绎,一开始从“面”上笼统地论述“中国味”要从过年吃饺子、清明扫墓、端午节吃粽子等文化习俗里寻找,然后从“点”上例举《流浪地球》的“中国味”元素,接着又从“面”上综述“还能在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中寻到'中国味’”,然后又从“点”上例举《包宝宝》的“中国味”元素。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中国味”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逻辑思维非常严密。
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议论文确定好中心论点固然重要,但设置好分论点进行深入论证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证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一篇文章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设置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证明或论证无力。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要有合理的联系。总论点可以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它统率着分论点。换句话说,分论点支撑总论点。总论点和几个分论点之间必须要有逻辑联系,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设置分论点。
优秀范文
浙江大地,哺育了无数杰出人物,也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浙江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伴随着浙江的变化与发展,不断成长,也深刻感悟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干在实处”是根本……
浙江精神,“走在前列”是方向……
浙江精神,“勇立潮头”是风采……
浙江,一片神奇的土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地诠释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浙江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继承浙江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
——2018 年高考浙江卷《浙江精神永相传》
这篇文章按“总—分—总”的思路写作。开篇确立总论点“深刻感悟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然后,在下面三个主体段落中,以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分别阐述“'干在实处’是根本”“'走在前列’是方向”“'勇立潮头’是风采”。这三个分论点正是在总论点的基础之上对总论点进行了有机分解,从三个侧面论证了总论点,使总论点显得无懈可击,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思维。
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从总论点切分而出,但分论点之间并非油水分离,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各分论点之间要有合理的联系,无论是采用并列式结构还是层进式结构,各分论点之间都必须有合理的联系,不能是同一关系,也不能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更不能相互矛盾,要有一定的统一性。
优秀范文
勤劳可以磨炼意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我们难免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但这种辛苦让人充实,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当你克服巨大的困难时,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些正是劳动带给我们的益处。
勤劳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生而为人,勤字当先,只有手脚勤快起来,脑子转动起来,做事才会有效率。当手头的事情完成之后,勤劳的人会迅速地寻找下一个目标。由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我们的能力自然会在这个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
勤劳是成功的关键。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绝非是偶然的,最重要的是辛勤的劳动。演员孙俪是《甄嬛传》和《芈月传》两部大型古装历史剧的女主角。在拍摄《芈月传》时,《甄嬛传》已经广受好评,她因此感到压力巨大。在《芈月传》开拍前专门找台词老师给自己上训练课,还到复旦大学请历史系的教授讲解先秦历史。孙俪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述说着勤劳与成功的紧密关系。
——2019年高考全国卷《生而为人,勤字当先》
这篇文章的三个分论点之间不是常规的并列关系,而是呈现出思维层次的递进关系——从“勤劳可以磨炼意志”到“勤劳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再到“勤劳是成功的关键”,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多角度、多层次地证明了“生而为人,勤字当先”的中心论点,条分缕析,逻辑思维严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议论文所用的材料不是随意堆积,而需要精心组合,材料和材料之间要有合理的联系。各论据之间必须要有合理的逻辑联系,包括材料使用的顺序、对材料的分析、材料和材料间的过渡,其因和果之间、其类比的相似点之间、其正和反的对比之间,等等,都必须有合理的联系,不能重复,不能互相矛盾,不能此材料包含彼材料,各材料必须统一在中心论点之下。
优秀范文
着眼当下,有德有识之人在劳动中定义人生。改革开放四十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中国人民能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以汗水换取的骄人成果。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让饥荒与贫困与我们渐行渐远;景海鹏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在劳动中编织人生的辉煌。“天眼之父”南仁东十年扎根大山深处,为国造望远镜;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最后一天仍坚持工作;还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对劳动精神做了最美的诠释。
放眼未来,新一代青年人在劳动中放飞梦想。港珠澳大桥成为“海上长城”;国产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神舟九号”与“蛟龙”号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劳动精神使中国人的梦想不再遥远。当代青年就应学习这种劳动精神,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梦想,展现青年风采。
——2019年高考全国卷《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紧扣“在劳动中奉献、逐梦”这一主旨,在材料的运用上体现出很强的逻辑思维,先从“点”上列举袁隆平、景海鹏、南仁东、林俊德、王继才等劳动者的风采,突出老一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再从“面”上概述新一代青年人在劳动中放飞梦想的情景,两种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不但富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更凸显了承继性,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堪称佳作。


二、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导语: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原创“逆行者”主题多情境、多任务材料作文为例,跳过学生的创作环节,对教师主导作用更充分的命题、审题、阅评三个教学环节进行了逐一解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谓“思维发展与提升”,即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是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其思维发展的内在标志。
思维能力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也居于主导地位,它主导并贯穿于写作的全程: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谋篇、表达运用,无不需要具备相当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是一次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一.   命题:逻辑思维能力培育之起始
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比较重视作文教学实践的结出的果,即考场高分作文,从中总结写作套路和得分技巧,通常会忽视作文实践的“育种和播种”,即作文的命题:比如,用陈旧老套的题目训练学生,作文题本身成束缚学生思维能力的枷锁,成为让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的祸根;对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及特点认知不足,研究不透;盲目崇拜历年高考作文命题,或一味儿训练或模仿当年高考作文题;偏好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作文题,而缺少通过作文题来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
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要特别注重研究作文题命题,在笔者看来,作文题目突出如下因素,才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符合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趋势,尤其是其“三贴近”原则,贴近时代、贴近时政、贴近高中生实际。
2.通过题目考查学生的选言思维、假言论思维、联言思维等复合逻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定义”“划分”“概括”“比较”等逻辑思维点。
3.作文题命制,要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注意体现“四翼”之思维的“创新性”。
下面我们以2020年5月郑州市统一测试原创“逆行者”主题多情境、多任务作文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中央到地方,从医护人员、专家团队到每一个普通人,他们主动请缨,无畏“逆行”,紧急驰援,同心战“疫”。一道道“逆行”的身影中,有老骥伏枥、无畏前行的医疗专家,有不顾安危、坚守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有勒痕累累、却依然坚守的白衣天使们,有齐心协力、昼夜鏖战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们,还有公安干警、媒体记者、心理咨询师、物资运输者、基层干部、志愿者、清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逆行者”!
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中国在继续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尽最大努力向国际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外派出医疗专家“逆行”驰援。“中国逆行者”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无畏和担当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全球战“疫”作出贡献。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身份完成写作。
作为学生,为“齐战'疫’,'逆’ 最美”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作为记者,给某省级报纸“共同战'疫’ ”专栏写一篇评论文章。
作为市民,给我市驰援武汉归来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
作为同龄人,给湖北省的高中学生写一封倡议书。
作为同胞,给我国正在驰援海外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作文命题要符合“三贴近原则”。
时代:作文命题贴近时代,命题求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动笔的兴趣,产生新鲜感,激发其思维活力。
时政:2020年,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时政热点。而普通人的责任担当、各行各业的齐力抗疫以及世界人民风雨共担等成为主旋律。贴近时政,在作文命题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我国社会焦点,有利于考查学生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高中生实际: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中创作者的5种身份,都是在校高中生不同维度的身份(学生、市民、同龄人、同胞)或有可能兼有的身份(记者)。贴近高中生实际,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命制作文,才有利于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其次,此题意在考查选言思维,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让其结合自身之际选择其中一种身份完成写作任务。为此需要对原材料加以取舍,划定所写文章概念范围,明析发言稿、倡议书、感谢信等不同实用文体的边界等。
还有,原材料相同,任务不同,要想任务的顺利达成,就需要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开篇,怎样结尾,中间选取哪些素材,怎样达到慰问效果、感谢效果、倡议效果等。
二.审题:强化“五位一体”之意识
优秀作文题的考查目标全方位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复合。其考查要求立体化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轴联动。它是符合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因此,基于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优秀作文题在审题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有效引导:分析原材料、推敲情境限制、分解驱动任务、参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读常规要求。只有从以上五个维度对材料作文进行立体化审题,才能得出稳妥结论,确定最佳立意。
下面我们仍前文提及的“战疫”主题原创多情境、多任务作文为例,着重谈如下三点。
 首先,要注意原材料所属类型。
这是一则时政类材料作文:原材料第一段罗列中国抗疫英雄谱,致敬最美逆行人;第二段礼赞驰援世界各地的为全球战疫做贡献的逆行者。时政类材料作文是让学生对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在写作上往往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材料中提及的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展开分析,进而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等。从原材料出发,这类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是:理性述评,激浊扬清。
其次,注意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
文章为什么事而写,在什么场合用,写给谁看,选用哪种文体,有无代际沟通、联系几个关键词(句),引用不引用,联不联系实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等。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高考题目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新高考命题的导向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尤其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就作文命题而言,对新课标的落实往往表现为:创设出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和设置比较明确的任务要求,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该命题模仿2019年全国卷二作文,设计5种不同的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
情境和驱动:作为学生,为“齐战'疫’,'逆’ 最美”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情境和驱动作为记者,给某省级报纸“共同战'疫’”专栏写一篇评论文章。最好写成只褒扬性时评,对最美逆行者进行讴歌赞美。
情境和驱动作为市民,给我市驰援武汉归来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
情境和驱动:作为同龄人,给湖北省的高中学生写一封倡议书。
情境和驱动:作为同胞,给我国正在驰援海外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慰问信。
第三,要有“核心”意识
作文审题时,要主动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追求立意高格。最基本的要求是作文立意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另外,其最佳立意往往要渗透作者多元和良好的素养,表现出作者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该作文要点赞“逆行者”爱国、敬业、友善等美好品质,体现出高中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意识。另外,该命题也涉及到了对学生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的考查。
顺便提醒的是,不要忽视作文题中的“常规要求”,在拟题、文体、字数和原创度不要出现差错。
三.阅评:在“找茬”游戏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在作文批阅和讲评环节,教师唱独角戏的时候多,学生主体地位通常会被弱化,或者完全不被体现。往往是以应试得分为目的,老师挑选出优秀考场作文,总结写作套路,传授得分技巧,甚至花费极大心血去打造高分模版。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作文越发写作模式化、思维套路化、内容趋同化倾向,进而会严重妨害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是通过“以批代讲,学生找茬”游戏,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纠正写作中存在的逻辑思维问题。完成学生作文的批阅与讲评的:合作探究,质疑交流,评讲结合。
下面我们再以前文提及的“战疫”主题原创多情境、多任务作文为例,说说具体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老师依据本次考场作文,把学生作文中主要的思维问题总结出来。共有三点:
一是,审题立意方面,表现出思维和思考的浅层化。
比如,不少学生看到了作文中反复出现的“逆行者”“最美”等关键词,就将写作对象和议论核心锁定于此,没有对“学生”“班会”“发言稿”“记者”“时评”等题目中的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足够重视,对材料渗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畏和担当精神”等解读不深,更没有深刻领会该命题所涉及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情怀”“生命意识”等元素,致使文章停留单一的表扬赞美层面。
二是,构思行文中,作文写作思维顺序混乱。
多数学生作文,不管是表扬信、慰问信,还是时评、感谢信,结构层次通常是先表扬(慰问)某个人,再夸赞某群人,最后歌颂我们的国家,甚至有的不忘鼓舞一下世界人民携手抗疫的必胜决心。这样的作文看似有条不紊,其实忽略了不同文体最基本的章法逻辑要求,恰恰是行文混乱,没有章法的表现,更缺乏内在事理的严谨性。
三是,作文语言中,出现不少逻辑错误。
议论文是最注重逻辑思维的一种文体,但高中生的议论文在表达概念、判断推理、举例分析时往往会出现逻辑错误。
比如,有学生对“逆行者”的定义是:逆行者是默默无闻,为他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这就犯了“定义不当”的逻辑错误。原材料中的“逆行者”,指的是:面对巨大灾难(新冠疫情),用自己宝贵生命及专业技术去拯救他人和社会的人。
再如,有同学写道“在疫情中发灾难财的企业主,他们的财富只是表面的,他们的心灵是寂寞的,爱情是虚伪的,亲情是虚假的,他们每天活在争名夺利的争斗中。”,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除此之外,学生还经常犯混淆概念、前后矛盾、张冠李戴、等逻辑错误。
第二步,以4—6人为单位组成作文逻辑错误“找茬”小组,互相阅读组员习作,阅读过程中直接在试卷上直接标注有(或貌似有)逻辑错误之处,小组之内交流研讨。
第三步,每组推荐代表,对小组交流研讨成果进行总结汇报。
最后,学生课下完善习作,老师做好反馈复检的再评改工作,及时指出上次评改存在的优缺点,逐步使评改走向自主规范的新台阶。
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来表达观点、提出主张、发表意见、显示态度以说服他人,目的的达成,建立在对事物的剖析、事理的评论上;剖析得全面、深入,评论得道理充足,观点、主张、意见、态度等就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议论文写作在提出明确的观点、摆出充分的论据以进行合理的论证中,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或考场作文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都缺乏说服力,观点含糊不清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议论单一、狭窄者有之,颠三倒四者有之,推理时强加逻辑者有之;甚者,在行文时只求不断出现关键词即可,管它出现得是不是地方,出现得有理无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文中所谓的关键词即是)的辨析出现了问题。
概念是什么?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莎士比亚笔下热恋中的朱丽叶曾轻视并质疑罗密欧的姓氏:“啊!换另外一个姓吧:姓算得什么?我们所谓的玫瑰,换个名字,还是一样的香……”(梁实秋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景)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她才意识到姓名很重要。这里的“姓名”,可以作“概念”的类比。概念中隐含着思想,包容着自然或社会中的联系,能触发并影响使用者的思考。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明,则论述进退维谷。辨析概念,就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含混,外延模糊,论述的对象则不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一定的方法去界定,这其实是概念展开的过程,方法单调或缺失,论述的条理则不清:对象不明,条理不清,论述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说,辨析概念是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一、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写作保持航道
议论文写作很少需要对具体的客观存在再作概念界定,通常需要界定的是这些客观存在在社会历史范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认识等。有的概念主观性比较强,对它们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如果将概念笼而统之,不作明确的界定,那么论述和论证就会含混错杂,乱麻难理。比如自由这个概念,从约束与否的角度讲,可以区分为任性意义的自由、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和自律意义下的自由;从权力的角度讲,法国的《人权宣言》认为它“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美国罗斯福总统从表达、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四个方面去表述;从欲望强弱与否的角度讲,伊赛亚·伯林将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如果以自由为写作对象,就必须明确文中讲的自由是哪一种自由,否则就容易混淆,乃至张冠李戴。即使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物,对它的认识也可以是比较主观的。比如2017年高考江苏作文有篇文章这么给“车”定义:车,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炫耀权力的工具。那么文章自然就围绕“权力”这个车的社会历史属性摆道场了,车的其他属性就不属于论述的范围。这些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如果其内涵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好,自然能够形成一种论述的逻辑层次,从而表达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比如2017年全国高考卷的范文《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中剖出“考”是择人之道,是人才流通的渠道,是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层次,形成了由古到今、由表及里的论述,也表现出了“考”的价值和意义应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的过程。
有些概念主观性不强,内涵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如果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内涵中包裹着的特点,就能在论述中缩小范围,有利于集中笔墨而不旁逸斜出。2017年高考上海作文材料已对预测这个概念给出了具体意义——预先推测。那么,在论述中对预先推测的条件、方法、特点及运用的场境等信息的选择和补充,就会决定论述的走向。《预先与推测》的写作者是这样来界定“预测”的:
“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显知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是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
为了让论述的方向更明确,有必要对预先推测这个词作概念的二次界定:既然是推测,自然要有可用来“推”的依据,而“推”的过程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既然预先指在知道答案之前,那么在推测和答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变数。之后文章就是围绕“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一步步论述作出预测的条件,并用预测因存在变数而会有误差来完善行文的逻辑。
二、辨析引入的相关概念,让立论走向深刻
有一种情况在议论文写作中也普遍存在着:即使在论述中对概念作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之后的论述还是会出现在一个层面打转或似是而非等问题。为什么?因为对概念以及体现概念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识,写作者作出的是未经打磨的整体性理解,里面包裹着一些误解。如果不及时剔除这些误解的话,概念所具备的特点就无法准确的呈现出来。比如说2015年高考江苏作文,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智慧”,很多考生所论述的具体表现其实是和机智混同起来的。2017年高考江苏作文材料所包含的概念是车,有些考生觉得只要写称谓中带“车”字的事物都是合题的,所以“纺车”“玩具车”“摇摇车”“水车”等就成为了写作的对象或情感生发的由头。但材料中的“车来车往”就决定了时间的“变迁”和空间的“迁移”是界定“车”这个概念的重要维度:车本身必须呈现出变化性。
如何辨析概念不容易被挖掘的内涵,甄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现象,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引入相对或相似的概念来让可感觉到的不同区分得更明显,让不易察觉的同中之异显现,从而更准确地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对生命姿态作玄思“'坚强’,你想吧,希特勒也会赞成。世间的词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就用坚强和柔弱作对比,并区分软弱和柔弱的看似细微、实则迥异的分别。如果说史铁生的这段文字具有较强的散文笔调,那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界定“拿来”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议论笔法了。他为了挖掘“拿来”的实质,先分析了与之相对立的“送去”的含义,又在获得东西这一层面引入与“拿来”看似相同的“抛来”和“抛给”(“送来”),在对比中剖析,在区分中甄别,在批驳中确立,在误解不断被指出然后被消除后,“拿来主义”实质的提出就水到渠成,立论也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刻。
不妨来看一下2017年高考浙江卷的优秀作文《善读心灵之书》中涉及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概念界定的文字:
……“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
……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摈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
大多数考生对这三个概念一般内涵的理解是大同的,只存在表述的不同。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之后的论述中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浅层理解上。他通过前两“书”的对比,区分出了两者的不同特点以及存在的优劣。又用前两“书”和“心灵”之书的比较,概括出了前两“书”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显示出其本身的巨大缺失,而这个缺失必须由“心灵之书”来弥补。然后消除前两书和“心灵之书”之间互相对立的误解,提出可以通过前两者走向“心灵之书”,并指出解决之道。思考严谨,概念关系清晰,逻辑推进严密,立论也摆脱了空泛和庸常,显得充实、深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明析概念使用的情境,让思考趋于辩证
议论文作为说理文,要求通过一定的逻辑来对自己秉持的观点自圆其说。但有的时候一篇文章论证的前提正确、每一个论证层次也是正确的,结论却未必正确。因为概念是有场境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在论述人必须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如自强、自信、乐观、热情、理想、希望、自省时,总是为它们设置在艰难、挫折、磨难等情境中来立论,但平淡的生活中就不需要这些品质吗?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人生就可以忽视这些品质吗?某种场境的缺失,就会导致论述的不完备,使论述存在重大的逻辑漏洞。还有一种错误是场境的错置。正如牛顿三大定律作为经典物理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在微观世界和天文宇宙中并不完全适用一样,我们所议论的很多概念也有其适用的情境。比如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将“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和“啰嗦”作了辨析,但简笔和繁笔在所有的写作中都需要且适用吗?未必!周先慎在第一节中就提出:“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明确告诉读者,他是在文艺创作领域议论的“简”和“繁”,应用文写作不在他论述的范围。
概念适用情境的补全或排除,在行文中间使用的话,是对论述思路的一种校正,可以让思考带有辩证色彩。上面提到的《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这篇文章在层层递进地诠释“考”作为择人之道、人才流通的渠道、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价值意义后,马上转笔写到:
然而,“考”亦非万金油。事无圆满,有盛有衰。高考的绝对公平,引起了社会“唯分数论”的副作用。高考的本义不在于“只求分数”,但其作为制度所引发的社会“病态”,不得不说仍待改善之处。一味“反高考”自是荒谬,但制度下的阙漏和人事上的流弊又焉有忽视之理?
我们常常将这种写法笼统地称为反面论述,但仔细分析,在之前的论述中,作者其实是在制度完善、人事增益的情境下来谈“考”的价值意义的,这样的情境是一种理想环境。而在真实的历史过程和生活经历中,这种理想环境是不存在的,制度总是有阙漏的,人事总会产生流弊,所以必须补全这种情境,将“考”的价值意义置于其中思考、衡量,才具有思辨力。
曾有学生对几年前“杜甫很忙”的P图事件进行评论,发掘出看似有趣的表象下“恶搞”的实质:“所谓'恶搞’就如同东施效颦一般,终是掩不住'恶俗’的内里,甚至逼仄出一丝恶劣来。”然后将思考“恶搞”的笔触深入到美术界尚塞的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通过对尚塞创作的超现实主义、自由思想、解放艺术的本质的评析,将艺术领域富有深厚生活情趣、体现创作者真性情的艺术尝试和革新排除出“恶搞”的范畴,也就意味着“恶搞”不存在于真正的艺术创作中。这种概念情境的排除,也会使思考显得透彻,具备逻辑的力量。
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细致地辨析所需论述的概念后,中心论点随着概念的界定清晰了,议论的内容随着概念的展开完善了,议论的条理随着辨析方法的运用明了且严密了。突破了怎样辨析概念,也就突破了议论文写作最难的一道关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