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杀魏忠贤、重用袁崇焕,明朝还会灭亡吗?
大明王朝实在是承载了太多人的理想和梦想,毕竟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话听起来总是那么的激动人心。
所以明朝亡了之后,很多人都在总结经验,经常会有人讨论这样的话题,如果怎么怎么样,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了呢?
比如说,如果当初崇祯没有杀掉魏忠贤,没有杀掉袁崇焕,并且委以重任的话,那么明朝还会灭亡吗,我的答案很简单,依然会的。
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看看,明朝为什么灭亡,只有看懂了明朝为什么灭亡,才能知道,他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避免灭亡。
几乎所有的王朝危机,到了最后,都会转化为财政危机,明朝也不例外,搞不好的经济是明亡的一大原因,不过明朝有点特殊,他的经济危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
明朝一直都是白银大量流入,但是随着西班牙内战,日本政变等事件的发生,流入中国的白银大幅减少。
从1632年到1639年,松江地区的米价上涨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价更是翻了4番。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这就等于说,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你的资金链断了,这还怎么活呢。
明朝末期经济基本上处在崩溃状态,朝廷已经严重的入不敷出,官员们为了维持生计,就要想办法在合理俸禄之外,增加收入,于是出现了各种腐败贪污,这种腐败和贪污,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办事效率,甚至有些事你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腐败这种事在崇祯朝有多严重,1643年,崇祯帝决定检查一下军队供给系统的可靠性,遂遣人暗中查核拨给兵部的4万两军饷究竟有多少发到了驻守辽东的士兵手中。结果他得到的报告是:全部军饷均未到达目的地,都在下发过程中无影无踪了。
可怕不可怕,朝廷为了打仗,已经额外增加了许多税收这个辽饷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每次增加新的收税科目,崇祯都会悲痛地说,这是朕的万不得已之策。
就如此艰难之下,饷银居然还是会被层层盘剥,最后居然就没能到达前线将士分毫,这样的朝廷办事效率和态度,想不亡都难。
领兵打仗你没有军饷,换成谁都不成,不要说是袁崇焕了,你就是换上孙武来了没有用,没钱就没法打仗,明朝的经济崩溃最终导致了一切的自救手段,最后都行不通。
明朝末期不但是经济不行,这连老天也为难明朝,天灾不断,熬不过去的小冰期,让明朝末期,流民四起饿殍遍野。
这里肯定有人说,那同时期的女真人怎么没事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过得完全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生产条件落后,完全没有融入到世界的体系之中,可以说是落后保护了他们,没有受到全球变冷带来的影响,再加上东北地区,本来他们的生存也不依赖与农业的种植,他们主要是以渔猎的方式生存。
经济崩溃,天灾不断,这多少还有点外部因素的话,那么明朝内部的党争不断,则完全就是人祸,明朝的党争严重到什么程度,只要是不同阵营提出的意见,不管好坏,统统反对,朝廷上下全部都把心思花在了吵架上面。
1627年崇祯皇帝登基,很快办了魏忠贤,阉党垮台。本来崇祯在即位之初还是很有抱负的,认为天下弊病的根源就是阉党,清除了魏忠贤,再重用跟阉党敌对的东林党之类的清流,就能实现天下大治。然而跟复社成员的接触让他发现,这伙人既难驾驭,又不像想象得那样纯洁无私,也不会为自己谋求利益,同样的靠不住。
1634 年以后,崇祯用人就不再考虑是哪帮哪派,而是希望通过不断换人来防止朋党做大。崇祯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这么频繁地换人,政策的连贯性就无从谈起了。而内阁官员,今天还是高官,明天可能就被拿下,甚至被杀,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也没有谁愿意实心做事,都是混日子。
于是,朝廷陷入了分裂和极度低效的运转中。这样的局面虽然不能要东林党和复社来负全责,但他们一切以党派出发的思维方式,确实是起了负面作用,这也消解了他们思想上的进步性,导致他们在后世也有很大的争议。
直到崇祯死的那一刻,他都高喊群臣误我,并且是用非常恶毒的语言说,朕非亡国之君,诸位皆是亡国之臣,足见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完全无法调和的地步,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有效的组织抵抗。
明朝之亡,亡在了崩溃的经济,熬不过的天灾,躲不掉的党争,内有李自成,外有女真人,这样的局面,就算有魏忠贤和袁崇焕也解决不了问题。
魏忠贤解决不了明朝的经济,解决不了明朝宗室吃垮大明的事实,袁崇焕无法避免陷入党争,尤其是你作为在外领兵的将领,你必须要听命于内阁的,一个人再牛,没了军饷,你啥也干不了。
这些因素,在南明朝廷看得最明显,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而没钱的问题,直接让南明的军队变成了军阀,很多老百姓甚至不怕土匪,反倒是怕官军,因为官军没钱他们也会抢,左良玉的部队,那劫掠起来,比土匪还凶悍,没办法,朝廷不给军饷,弟兄们要吃饭,除了抢还能做什么呢。
总之明朝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实际上除了这最后一根,其他的重负也是骆驼最终倒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