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
原雷士德工学院位于商丘路的东长治路505号。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由德和洋行鲍斯惠尔(E. F. Bothwell)设计,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Y”字形,形似一展开双翼的飞机。入口有一排尖劵门廊,中央为五层,两侧降为四层与三层,呈阶梯状。该建筑为英国哥特式与装饰艺术派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东长治路505号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东长治路505号是根据雷士德遗嘱在上海建立一所医工学院,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在虹口(今长治路505号海员医院)建成开学。次年,雷士德医学院(今北京西路1314——1320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落成开学。雷士德工学院主建筑的平面与立面酷似一架展翅迎风的战斗机,而飞行的方向为正东北方,这确实是一个大胆明确的设想。而建筑的细部及窗架多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装饰,显示这是一所工学院,堪称上海众多建筑中建筑形态与用度结合得最好的建筑。从雷士德基金会开始工作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几年里,基金会投资兴建了仁济医院新楼,所以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投资在虹桥路兴建的上海聋哑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
亨利·雷士德(HenryLester,1840-1926)在上海,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于1926年在上海去世。亨利·雷士德1840年出生于英国的南安普顿,弟兄四人,他是老么。他在一所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学士学位后返回家乡。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患上了一种不知名的病而先后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无限的恐惧。一位医生指点他——离开家乡,离开英国,离得越远越好。于是,雷士德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惆怅,于 1867年与他的另一位同胞马立师搭乘一条货轮来到上海。
上海开埠之初,进入上海的侨民主要为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总数只不过百余人,其中极少专业的或职业的建筑师或工程师。雷士德成为进入上海最早的建筑师之一。
雷士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但根据他的遗嘱,学校不设宗教课程与教育,不使用其他学校教材,以教师的讲稿为教材,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雷士德工学院于1934年开学,1944年停办,培养出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全部沦陷,1942年12月,雷士德工学院被日本同文书院强行接管,改名叫东亚工业学院,日军宪兵队驻扎过这里。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停办。胜利后,国民党海军接管,后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航务学院迁并大连海运学院,这里一直是上海海员医院。
大楼主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墙的底层勒脚石砌,上部贴的是浅色的面砖。底层前边有一排尖券门的外廊,上边是阳台。而至五层贯有券形装饰框。大楼的外观是英国哥特式与装饰艺术派结合。大楼前面有座庭园,内有亭台、喷水池和假山,楼后是大礼堂。
-
(2015-11-03 16:25:48)
-
(2015-11-02 15:37:04)
-
(2015-11-01 16:34:09)
-
(2015-10-26 15:28:57)
-
(2015-10-24 19:12:42)
-
(2015-10-23 15:28:52)
-
(2015-10-21 15:54:03)
-
(2015-10-20 16:31:08)
-
(2015-10-19 16:45:15)
-
(2015-10-18 15: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