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3年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小的时候,她感慨于宇宙中时间、空间的博大,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脆弱、渺小到令人不忍卒睹的东西”。
但当年轻的李银河,读到加缪,她深深地沉迷其中,似是终究解开了困扰于心的种种。
这个法国历史上杰出的作家和思想者,真的太过迷人。
而且,“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文学批评家李劼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中写:
最早进入中国的20世纪现代派文学,不是后来风靡的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而是卡夫卡和加缪等人。
作家孙甘露在《此地是故乡》中回忆道:
我依稀记得那个下午,工间休息时,坐在邮局的折叠椅上读加缪的书……
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谈到加缪的时候说:
他有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中盛赞加缪:
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这样的加缪,即使和最杰出的人站在一起,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该给自己一次走近加缪的机会。
借此倾听他对人类的孤独与爱的低沉呓语,见证他在荒诞与虚无中对真理、正义的不懈追寻。
今天要推荐的《加缪手记(精装版)》,全面记录了他长达25年以来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和写作灵感。
从23岁踏上写作之路,到1960年1月突发车祸,加缪始终笔耕不辍。
在《加缪手记》中,他将自己最隐秘的内心想法,和盘托出。
金句遍地都是,就跟不要钱似的,密密麻麻的,哗哗往脑门上撒。
阅读他的手记,我们不再由低处仰望顶着诺贝尔光环的加缪,而是——如同他所希望的——与他齐肩。
仿佛在看一个天才的朋友圈和微博。
这本书,让我们得以旁观到这位伟大的法国人最真实的思考过程。
并且,将之前的三册平装版“合三为一”。
函套封面的加缪照片采用手工贴制,书的封面采用仿皮材质。
制作更加精美,阅读手感更舒适,也更适合收藏。
《加缪手记》,
一部杰作是怎么诞生的?
1935年,当年仅廿三岁的加缪在小学生练习簿上写下两行简短的字,一本名著注定诞生。
1935年5月。
我要说的是:……
此后25年,他用智慧和哲思写满了9本簿子、共2500余条目。
他给自己定下近乎苛刻的规则:
规律记录,而且不准多话。
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为任何外在眼光或为满足自身虚荣而书写,并要专注于身(行动)心(思考)之修养且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这份坚持,不仅缘于加缪的创作理念,也来自他对自己的深刻了解。
而这一切,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幼年时的加缪,父亲很早去世,他和一大堆人挤在一个昏暗的小房子,祖母的鞭子抽打伴随他长大。
他那半聋的母亲,一名清洁女工,永远只是旁观。
青少年时期,加缪又不幸患上肺结核。
尽管如此,加缪却深爱他生活的那个“赤裸、安静的世界”,并对此始终保有归属感。
当日后回想起儿时的贫困,他在弗洛伦萨市郊的修道院回廊写下:
极端的贫困可以通往这个世间的华丽和丰富。
而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阴影,则令他使尽全力拥抱生命的每分每秒。
他竭尽所能地燃烧生命,又渴望如修士般宁静专一的生活。
如同世界有白昼,有黑夜;生命有诞生,亦有死亡。
正与反,贯穿加缪一生的意念。
他一生,无论是行为、思想还是创作,都在勉力维持各种相对引力间的平衡。
但加缪不愿为了简化挑战而懦弱地躲避:
我一定会努力将这场和自己的面对面一直延续到底,让它照见我在今生今世中的每一张脸,即使必须付出难以负担的寂寞代价亦在所不惜。
如此,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加缪的写作工具,到后来却更像是他的日记。
甚至,为他更为丰富、成熟的创作,提供了不尽的灵感源泉。
而其中所蕴含的勇气与决心,读来至今让人备受鼓舞。
读《加缪手记》,能得到什么?
与此同时,《加缪手记》的层次之丰富,又远不止于此。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加缪怎么度过他的一天:
11月7日,45岁。一如我所愿整天在孤独和反省中度过。
从现在起开始超脱,50岁须达成。到了那一天,我就能主宰了。
令人惋惜的是,他最终只活到47岁。
以及,他是怎么看待孤独的:
我无法和别人长久生活在一起。我需要一点孤独,那份永恒。
和我们对“孤独”的忌惮和担忧不同,加缪对孤独可谓甘之如饴,甚至还非常享受。
所以孤独一点,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还有,他写小说的一个独家窍门:
在写一部小说之前,我会让自己进入无声无息的状态。试着每天专心,在知识上禁欲并极其地清醒。
写字时“在知识上禁欲”、放空大脑,特别地受用。
再升华一点,到人生观方面:
非赢不可的心态,表示这人的精神层次很低下。
这句话,简直太可以用来宽慰现实中那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了。
关于婚姻和爱情的关系?加缪最能帮我们指点迷津:
人们一方面固执地认为婚姻就是爱,另一方面又将爱与幸福混为一谈。其实他们毫不相干。 在大部分的婚姻里都没有爱的情况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婚姻可以很美满。
再到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机器世界的矛盾:它生产快速因而创造了富足,但它又需要缺乏才得以繁荣。
换句话说,掌控了人的欲望就能左右购买的需求。
意外地发现,加缪对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日记的有趣归纳与总结:
托尔斯泰日记。三个魔鬼:
(1)赌博(可以抗拒)。
(2)性欲(很难对付)。 (3)虚荣心(是最可怕的敌人)。 “我认为,”他在一封给姑母的信里写道,“人没了宗教就不可能好也不会快乐……但我没有信仰。” 同时,“真相是丑陋的。”
不管正确与否,是否能指导你的三观,总之是,干货满满。
有趣,且值得细品。
“读加缪,就像生活中找到了拐杖”
读《加缪手记》,是“年度最佳消遣”
而阿尔贝·加缪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至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今日,当我们回头审视加缪的文字,我们看到是桂冠花环底下,那个自始至终都未曾悖离其创作初衷的加缪。
精装版《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
第二卷是加缪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
在这卷中,读者可以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
同时,他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加缪人生的精华时期。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去世后不久即出版。
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