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老师”,有没有道理?
不知道何年何月起,市面上的“老师”,一下子多了起来。
当然,你可以说,孔子他老人家都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凭啥老师就不能多起来?话是不错,但,好像,确实多了那么一点点。
走进一栋稍微体面一些的写字楼,里面就好像人均“老师”。走廊里迎头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只要对方不是特别没形象,先叫一声“老师”,然后再打听事情。甭管能不能得到你要的信息,至少不会得到冷眼对待。反过来,哪怕你看上去嫩得很,也会有人尊你一声“X老师!”一般情况下,你也就微笑着接受了。大家都这样,又不会伤到谁一根毫毛,你也没必要跳出来反对。
除了写字楼里的“老师”,我们还能在更多的场合遇到“老师”。剪个头发,你得去找你的托尼老师小伟老师。追个电影追个剧,甭管你是一线的主角,还是十八线的配角,上台宣传,抬头都是某某老师。这些老师,至少还是有技能在身,叫一声老师也说得过去。但也有一些人,啥啥本事都没有,就敢站在台上,接受“老师”的称呼。
怎么就,人均“老师”了呢?
原因之一,大概是“师傅”不再流行。小时候,不管是在工厂还是机关,或是其他什么单位,不清楚对方头衔的时候,大多会叫一声“师傅”。这个称呼,透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朴实和亲切。要办什么事情,要走什么手续,只要你态度好一点,“师傅”们一般都会指点一二。
但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楼房越盖越高,离地气儿也越来越远。接地气的朴实,渐渐地没那么受待见了。很多人更加喜欢用文化来包装自己。但要真的补充点文化,也不容易。又得看书,又得学习,多费精神啊。轻轻巧巧换个称呼,不就简单多了?也许还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职位,但和“师傅”比起来,“老师”听上去就文雅多了。
原因之二,可能是花样太多搞不清。这个世界越来越缤纷,叫人眼花缭乱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公司和行业,各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职位抬头,也变得花样繁多,叫人摸不清分量。名片拿出来一看,这位是分公司的CFO,那位是总公司的财务经理,该怎么称呼?
总不好事事学人家,叫一声杰克和玛丽。过于洋气的称呼,总透着点水土不服。初次见面,也不兴叫小张小李。什么,老张老李?你这是在讽刺发际线吗?特别是一些跟文化或是财务方面沾边的职位,都叫“某某总”吧,万一正好戳到人家心窝子了,该有多尴尬啊。不如统一叫“老师”,至少透着一个尊重,是不是?
这样看来,人均“老师”似乎也不是毫无道理。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点道理,就认为“存在及合理”,完全没问题。人均“老师”,这个“老师”,还是“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