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监测不同时段的血糖有何意义?一天要测几次?多少才算达标?

糖尿病患者由于作息不规律、多吃少动、烦躁失眠、情绪变化以及受凉感冒等原因,不少人会出现血糖波动及病情反复,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和处理,有可能导致严重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不过,只要家中备有血糖仪、血压计、体温表、体重秤等,患者完全可以开展居家监测。

一、监测不同时段血糖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的项目很多,血糖监测乃其中的重中之重。理想的血糖监测应当是全天候的,但家用血糖仪显然无法做到这点。为此,我们可以选择一天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来反映全天的整体血糖状况,主要包括:

1、三餐前(包括空腹)血糖:

有助于发现低血糖,尤其适用于低血糖风险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如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也应关注三餐前血糖的监测。

2、三餐后2小时血糖

有助于让患者了解进食及用药是否合适,科学指导合理进餐及调药。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是HbA1c没有达标的患者,要重点监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

3、睡前血糖

可以指导患者加餐,如患者的睡前血糖<5.6mmol/L,则建议加餐以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对于睡前注射中、长效基础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监测睡前血糖。

4、监测凌晨(3点前后)的血糖

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一定要监测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有助于明确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苏木吉反应”,还是“黎明现象”,为正确调整药物提供证据。

(1)“苏木吉反应”:是先有凌晨低血糖,而后出现反跳性空腹血糖升高。常发生在夜间,是由于用胰岛素过量后引起低血糖,机体为了调整血糖,便产生了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特点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于3.9mmol/L。

(2)“黎明现象”:即为无凌晨低血糖发生,血糖从夜间到早晨一路上升。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达 1.0mmol/L以上者可诊断。

尽管两者均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但临床处理截然相反。

二、血糖监测频率应当个体化

血糖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但我们很难、也没必要每时每刻去检测,自我监测血糖的频率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控制目标。

  • 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差,正处在药物调整阶段,例如:刚开始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应该每天监测4~7次的多点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 血糖控制达标以后可以改为每周监测1~2天,每天监测2~4次。

  • 糖尿病孕妇对自身血糖控制要求较高,也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次数。

  • 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口服降糖药或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2~4次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即可。

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就可以了。

  •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4.4~6.0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 糖尿病孕妇餐前血糖≤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为安全起见,应适当放宽要求,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mmol/L即可。

对照上述标准,如果没达标,需要查找原因,是进食过量或是不规律?是否存在运动不足?是否按时打针服药?是否有情绪波动或睡眠不好?有没有感冒、发热、外伤等诱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