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夹湿”型胃病——脾湿+胃火,同时调理
“阴虚夹湿”型胃病——脾湿+胃火,同时调理
今天,我来和你说说老胃病。什么样的老胃病呢?这就是所谓“阴虚夹湿”,说白了,就是这个患者,既有阴虚有热的一面,还有脾虚有湿的一面。两件事儿,混在一起了。
这个,在诸多胃病患者里头,是多见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1岁,曾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有这么一回,他犯病了。胃里头发胀,肚子里头都是气儿,而且胃中灼热隐痛,到了夜里加重。食欲,几乎完全没有了,肢体沉重乏力,形体也日益消瘦,大便还不成形、不爽快。看舌脉,发现是脉沉细而缓,舌红,苔白腻。
这时候,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石斛15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乌梅10克,制半夏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
结果,6剂以后,患者食欲得到改善,胃痛胃胀胃热的现象缓解。这时候,原方加入白术10克,继续服用6剂,患者食欲大好,大便如常,舌苔由白腻转为薄白,胃中不适完全消失。
这张小医案,记载于1998年的《中医杂志》上。我看到以后,加以收藏。对文中的配伍,我偶有应用,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辨证的关键,就是胃阴不足,加上脾虚有湿。
那到底什么是胃阴不足,脾虚有湿呢?
此人胃中灼痛,这就就是胃阴不足,虚热灼伤脉络所致。在萎缩性胃炎患者里头,此类胃阴虚灼痛的患者,比比皆是,是主要证型。胃阴不足,胃气不降,所以纳差、胀。到了夜里,阴虚的问题加重,故而胃痛明显。胃和脾,互为表里。胃病日久,必然损及脾。脾气受损,则运化失常,于是水湿的代谢运化就出问题。水湿不化,变成痰湿之邪。因为有痰湿,所以患者的舌头,在发红(为阴虚之象)的基础上,舌苔白腻,大便也不成形。脾主肌肉。脾气亏虚,肌肉失养,所以患者浑身乏力、肢体沉重。脾胃衰弱如此,气血生化不足,所以患者消瘦、脉沉细而缓弱。
这个时候怎么办?只去补胃阴吗?那势必加剧湿邪。只去健脾燥湿吗?那势必加重胃阴虚的局面。所以说,必须滋胃阴和去脾湿两件事儿一起做。
好,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石斛15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乌梅10克,制半夏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
这里头,石斛、麦冬、白芍、乌梅,养阴止痛,滋补胃体,清解虚热。半夏、黄连、砂仁,则善于清热燥湿、行气导滞、消痞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是治疗胃痛的要药。后期加一个白术,用于健脾燥湿。就这样,患者的胃阴得到滋养,脾湿得到化散,虚热得以清解,他胃部的不适当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其实,这个配伍所体现出来的治疗思路,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胃阴虚日久的患者,很有可能伴随脾虚有湿的问题。两者看似对立,水火不容,实际上却常常伴随发生。
面对这个复杂局面,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好。患者自己也搞不清,我到底是有湿气,还是有胃火。
我借鉴这个思路,就帮助过不少人。我希望我的中医同行们,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将来好帮助更多人。一般的普通患者,您也多个见识,日后有机会,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经专业辨证,不要贸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