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与关节结核

结核病是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对人体的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骨与关节结核是一种局部表现或继发病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95%的骨与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其次是消化道结核、淋巴结结核,或由邻近结核病灶蔓延腐蚀而引起。结核杆菌一般由原发病灶通过血流到达骨或关节,少数通过淋巴系统,个别病变系由邻近的结核病灶直接侵袭所致。结核杆菌可在骨与关节组织内长期潜伏,伺机发作。病变的发生与卫生条件、生活水平、身体抵抗力、病人免疫力、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病变部位的局部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也与积累性劳损、终末血管、肌纤维等局部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不但病程很长,而且容易破坏骨骺和关节,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影响发育或造成残废。在部位分布方面,以脊柱结核最多,占47%;膝关节结核次之,占12%;再次为髋关节结核,占10%;肘关节结核占5%0在四肢结核中,关节结核最多,手足的短骨干结核次之。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阴疽”、“骨疽”、“附骨疽”、“咬骨疽”、“环跳疽”、“穿骨疽,’以及“流痰”、“痰注”、“附骨虚痰”、“龟背痰”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寒痰凝滞

(l)主症形体消瘦,面色咣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畏寒肢冷;患部隐隐作痛,而肿胀不明显,皮色不变,表面不热,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处方熟地15g,当归、鹿角胶、茯苓、白术、桂枝、麻黄、白芥子、百部、甘草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化热酿脓

(1)主症局部肿胀明显,按之应指,皮色微红,或透红一点,肌肉萎缩,身热朝轻暮重;舌红,苔黄或微黄,脉细数。

(2)处方生黄芪、枸杞子各15g,当归、赤芍、玄参、山茱萸、皂角刺、百部、茯苓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阴虚火旺

(1)主症溃破后脓流稀薄,夹有败絮样物,伴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痰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2)处方银柴胡15g,生鳖甲、秦艽、青蒿、地骨皮、知母、百合、麦冬、生龟板各10g,炙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气血两虚

(1)主症溃后脓液稀薄,淋漓不尽,久不收口,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

(2)处方炙黄芪30g,党参、云苓、熟地、白芍、金银花各15g,白术、川芎、鹿角胶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史济柱诊治经验

(1)补肾药的运用流痰的生成最根本的原因是肾亏髓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推动。故史老在治疗骨关节结核时,最注重补益肝肾,以促进骨髓的充盛和骨质的修复。常用药有熟地、川断、补骨脂、骨碎补、牛膝、鹿角类、杜仲、功劳叶、龟板,其中最常用的为鹿角类、补骨脂、骨碎补。如患者舌质偏红,则不用鹿角类药物,以免伤阴;肾阳虚者常用鹿角类药、肉桂、菟丝子、桂枝、补骨脂、骨碎补;如出现阴虚火旺之症,常选用熟地、山萸肉、天冬、麦冬、龟板、鳖甲之类。

(2)补益气血药的应用流痰生成的病因之一即气血不和,使风寒湿痰之邪乘隙而人。故气血旺盛则不易受邪致病,且疮疡也易于起发、破溃,易于生肌长肉,促进愈合。况且此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日久耗伤气血,脓血泄后,气血更伤。所以说:“气血是疮疡之本”。史老在治疗流痰溃后很注意气血的调养,给予大剂量的黄芪、党参、当归、黄精等补养气血。由于长期服用中药,史老也很注意顾护胃气,在处方中酌情给予健脾和胃药,如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使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食欲旺盛,口味正常,有充足的食物营养全身,促进伤口愈合。

(3)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结核杆菌侵犯骨关节间所致,而中医认为是感受外邪所致。故史老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有葎草和泽漆两味,认为此两味药物有抗结核作用,其中葎草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清虚热利尿之功,现代医学药理报道葎草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泽漆性微寒,有清热利尿、化痰散结之功,常用于瘰疬结核与肺结核的治疗。史老将此药引申到流痰的治疗,两昧药的用量均为30g.

(4)祛痰化湿药的应用  由于本病的成因之一是寒痰注于筋骨关节之间,因此化湿祛痰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史老常选用白芥子、白芷、胆星、白僵蚕、薏苡仁、茯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白芷和白芥子。白芷性温,有消肿排脓,化湿止痛之功,白芷治疗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是外科的一味常用药;白芥子性温,有祛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疗痰注肢体、流注、阴疽等证。

(5)外用药的应用因来诊者多是脓肿已溃,并已形成瘘管,故史老给予白降丹化痰拔毒,轻者用红升丹或黄升丹祛腐,或做成药线插入瘘管,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应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等抹疮口,以拔毒生肌,待脓将尽时用生肌散外抹或玉红膏外搽,以生肌敛口.

2.许履和诊治经验

(l)从“骨”治,补益肝肾  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肾精血充足,则骨坚强,关节活动灵活。骨痨之病,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以致肝肾亏损,精血匮乏,骨骼空虚,关节薄弱;偶有外伤,或稍感风寒,则血脉瘀滞,久成骨痨。治当补益肝肾。许老常以六味、二至地黄汤滋养肾阴,或以斑龙丸温肾填精。各随其病之属阴属阳而定之。方中酌加怀牛膝、续断、桑寄生、金毛狗脊、杜仲等味,并佐膳猪排骨、猪脊髓、猪蹄、牛筋等。

(2)从“痨”治,养阴清热历代医家治骨痨,多用阳和汤温经通络。而许老却认为本病初起为寒,续而化热。且其证既有肾亏骼空之虚,又有气血凝滞之实,病情极其复杂o但演变日久,阴证多转阳,常见阴虚火旺及热毒蕴蓄之证。临床多见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而数,舌红苔少或有剥骼苔,或有龟裂等。局部病灶活动,甚或形成脓疡、溃疡或瘘管。许老治此证,常用骨痨汤(青蒿、鳖甲、银柴胡、丹皮、地骨皮、怀牛膝、续断、杜仲、忍冬藤、紫花地丁、桃仁、红花、苏木)加减,每每取得较好效果。

(3)从“骨痨”治,杀虫解毒骨痨乃“瘵虫”侵人人体,留于骨骼所致。故许老自制五味龙虎丸(参三七、血竭、地鳖虫、全蝎、蜈蚣等份,研末,水泛为丸)和拔毒药(红升、黄升、血竭,共研末),治某些抗结核药无效或术后复发的顽固病例,获效甚显。五味龙虎丸为内服药,每服2g,每日2次。功能活血化瘀,解毒祛腐,适用于病灶活动期。拔毒药为外用药,拌于纸捻上,插入伤口内,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拔毒,腐蚀管壁,适用于瘘管形成者。

许老治疗骨痨的又一特色是善用秘方巴蜡丸和马鞭排骨汤。巴蜡丸(生巴豆去壳,投于熔化之虫蜡、蜜蜡内,迅即捞出即成),每晨空腹吞服7粒,连服3—6个月。巴豆属剧毒峻攻之品,故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药:生巴豆要完整无缺;②制药:巴豆一定要完全包于蜡中;③发药:一定要发到病人手中;④服药:只许吞服,不许咀嚼,只能在清晨空腹服用,使药丸在上消化道一经而过,至小肠吸收药性,再从大肠排出;⑤禁忌:孕妇及血证患者绝对禁服。马鞭排骨汤:每次两昧各250g,隔日煮服1次,连服3—6个月。

3.刘文炳诊治经验

(1)辨病位,脊柱病变责督肾刘老认为,督脉行人脊中,为肾所主,总督一身阳气,为奇经八脉之首。脊柱与督脉紧密相关,脊柱病变,症虽多端,但总不外乎督肾,脊柱结核亦然,病位责在督肾。

(2)论病因,督脉空虚为根本督脉行人脊中,主一身阳气,与卫气卫外功能亦密切相关。若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加之受寒、劳累等诱因,易致外邪入侵,着入脊柱。若肾精充足,督脉充盛则邪不为患。故在脊柱结核病变中,督脉空虚为本,结核杆菌只有在肾气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时,才能侵入脊柱为患。

(3)立治法,补肾填精通奇经病位既责之于督肾,病因又以督脉空虚为本,治疗则当以补督肾为主,但其补远非寻常滋肾补肾之法,督脉属奇经八脉,前贤如叶天士等早已届定奇经治法宜通补。刘老亦善宗其法,认为忌呆补,而贵在通补。

(4)精选药,鹿角一味贯始终脊柱结核的治疗刘老强调要补督肾、养精血、通奇经。其遣方用药很有特点,不循常规,摒平常滋肾类药物不用,独选一昧鹿角。除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其他兼夹症状则辨证施治外,一般以一味鹿角贯彻病程始终。此举大有见地,一味鹿角既无滋阴药之滋腻牵制,又不似其他壮阳药之燥烈,味专而力宏,直达病所。鹿角既能益肾填精,温阳补虚,通补奇经,又能治血散瘀消肿。主治肾虚精亏,虚劳内伤,腰膝酸痛,疮疡肿毒,善治阴疽及寒性脓疡。能温通督脉,治疗督脉空虚所致诸症。尤为可贵的是,鹿角为血肉有情之品,久服能补肾壮骨,益精养血,能修复脊柱结核病灶。刘老用鹿角很有讲究,早期用生鹿角挫末,淡盐水送服,意在化瘀解毒消肿。后期则挫末炒熟,亦用淡盐水送服,重在发挥其补肾壮骨强脊之功。疗程一般为10个月左右,最少也须半年以上,因至虚之证,须缓图其功,切忌操之过急,频繁更方。一般每天服药2次,每次10g,总量达5~6kg。服鹿角同时,刘老也不废西药抗结核之所长,链霉素、异烟肼也同时选用。

4.王德泉诊治经验

(1)以扶正祛邪为主王老治疗骨结核其主导思想重在扶正祛邪,治疗大法常用补肾健骨、补养气血。同时,王老特别重视补脾胃后天之本,协调脾、胃、肾之间相互滋生的关系。王老常说,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伤,诸病由所生。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而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肾气强反过来又可以助脾胃以运化水谷。肾的先天之本与脾胃的后天之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滋生的。

(2)重用乌梅王老治疗骨结核,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用药重用乌梅。乌梅是近年来中西医研究比较多的一种药物。《本经》记载:“乌梅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日华子本草》记载:“乌梅除劳,治肾蒸。"乌梅还有收敛生津,健脾开胃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乌梅对人型及牛型结核菌有显著抗菌作用,对其他一些细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用药量为40~60g.

(3)善用麦芽王老在健脾胃补后天之本用药中,善用麦芽。麦芽性味甘,微温无毒,入脾胃经,有消食和中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麦芽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消化功效,对食积不化、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有明显疗效。临床用量为30~50g..

5.孙楚江诊治经验

(l)重视外治,开户逐贼骨结核的治疗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孙老则独推陈实功之《外科正宗》,并受陈氏影响,首重外治。如用陈氏之“蟾酥饼”贴敷病变部位2~3天,局部表皮即起一大水疱,挑破放出黏液后,症状也常随之减轻。孙老受此启发,在“蟾酥饼”的基础上,研制出“流痰膏”(由轻粉、蟾酥、信石、冰片等组成),发疱疗法治疗脊椎结核。孙老认为,痰浊深在着骨,无论内消外达均不易使湿浊外出,而发疱疗法水疱中流出的黏液,是一种毒邪外达之象,通过发疱为毒邪的外达开了方便之门,也可作为陈实功“开户逐贼”疗法的延伸。

(2)取长补短,融汇中西孙老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医生临证应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应囿于门户之见,而自设藩篱。孙老最初研究治疗脊椎结核并发截瘫,很长一段时间苦于无法搞清楚脊椎结核引发截瘫的机理,曾使中药疗效一直难有提高。孙老查阅大量资料,最终认识到脊椎结核并发截瘫与冷脓肿、死骨和坏死的椎间盘等压迫脊髓,或脓的毒素刺激脊髓神经有关。由此打开了中医药治疗脊柱结核的思路,治疗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3)着眼内治,托里消毒手术切除冷脓肿、死骨和坏死的椎间盘,对尽快解除脊髓压迫、减少毒素对脊髓神经刺激,是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孙老受其启发,另辟蹊径,认为脓毒的刺激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采用中医传统的补排脓法,托毒外出,可使脓毒之邪由深居浅,解除脓毒的压迫症状。孙老拟定基本方:生黄芪、当归、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皂刺、守官\地龙、猫抓草、乌梢蛇、甘草。

(4)顾护脾胃,甘温除热陈氏在《外科正宗》中指出“此属体弱者有之”,治疗应“内兼补剂”,而在补法中尤重视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常致蕴湿生痰,是造成流痰的病因。治疗时,不忘顾护脾胃,喜用补中益气汤。孙老认为此方不仅益气健脾,而且能甘温除热,对于脊椎结核之发热、病程较长、久卧伤津耗气、气虚者十之七八,阴虚者间也有者。有扶持脾胃,补益元气之功。可以籍脾气升浮之力,使血中伏火得以消散,从而达到“阴生阳长”的目的。

(三)内服效验方

1.骨痨汤

(1)处方补骨脂、黄精、乳香、没药各10g,羌活、地骨皮、海藻、白及、百部各15g,黄芪、夏枯草、丹参各30g.咳嗽等肺部有结核者,加紫苑、冬花;湿热甚者,加黄连、黄柏;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气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胃脘胀痛者,加枳实或枳壳;阴虚者,加玄参、玉竹。本方有补虚杀虫,化痰软坚之功。

(2)方法每2日1剂,水煎取汁,饭前服用。

2.克骨汤

(1)处方鹿角胶、天葵子、仙灵脾、白芥子、骨碎补各10g,猫爪草20g,炮姜、肉桂各8g,醉鱼草根6g,天龙、蜈蚣各l条。肾虚血亏者,加熟地20g,当归10g;午后低热者,加山萸肉10g,玄参20g;若发于胸腰者,加杜仲10g,川芎6g;发于上肢者,加姜黄、桑枝各10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0g。寒湿化热、肉腐成脓者,去肉桂、鹿角胶、仙灵脾、炮姜,加枸杞子、山萸肉、焦白术、白茯苓各10g,玄参15g,生黄芪20g;红肿热痛甚者,加金银花20g,蒲公英30g,炮山甲10g.气血两亏、阴毒未尽者,加党参20g,炙黄芪、焦白术、酒白芍、当归各IOg;若有五心烦热者,加生牡蛎、鳖甲各20g,地骨皮10g.本方有补肾壮骨,清热解毒,活血散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温服。

3.抗痨汤

(l)处方抗痨草根、金树叶、五加皮各30g,抗痨草茎叶、毛中华、全荞麦、五爪龙、夏枯草、大青叶根、清热草、钻骨龙、黄芪、松黄各15g,人参3g,蕲蛇(或乌梢蛇)末10g,甘草6g. 16岁以上患者,方中甘草加至10g;病程日久,或破溃不敛,或体弱无神,脉细缓者,倍用人参、黄芪,加五味子、麦冬各10g;阴虚潮热久而不退者,加地骨皮、柴胡、鳖甲各10-15g;初期患者不用蕲蛇、松黄。本方有清热解毒,补益抗痨之功。

(2)方法诸药除人参另炖早晨1次连渣服、蕲蛇末与松黄末分3次饭前开水送服外,其他药均水煎2次,分3次温服,小儿可随时服。 5岁以下每日半剂,6-7岁每日2/3剂,8~15岁每日l剂,16岁以上每日1剂半。

4.抗骨痨汤

(l)处方鹿角胶12g(烊化兑服),龟板16g(碎,先煎),山茱萸、猫爪草、百部、白及各15g,川断、骨碎补各18g,白芥子10g.寒象明显者,加炮姜、肉桂(后下)、麻黄;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阴虚火旺者,加鳖甲(碎,先煎)、地骨皮、知母、黄柏;出现湿热征象时,重用金银花、黄柏;脓肿形成者,宜加皂剌、炮山甲、白芷;腰背酸痛者,加川杜仲、狗脊;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便秘属寒者加肉苁蓉,属热者加玄参。本方有补肾壮骨,散结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月为1个疗程。

5.流痰复原汤

(1)处方黄芪、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猫爪草各30g,熟地、夏枯草、威灵仙各15g,丹皮12g,鹿角胶9g,白芥子、甘草各6g,麻黄3g,延胡索10g.疼痛剧烈者,加全蝎6g;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30g;厌食者,加焦三仙13g;消瘦者,加山药19g;五心烦热者,加五味子10g.本方有温通经脉,祛瘀消肿,渗湿和水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中、晚2次饭后温服。

6.骨痨复元汤

(1)处方当归、生地、丹皮、女贞子、骨碎补、枸杞各12g,黄芪、熟地、川续断、龟板各15g,金银花30g,地鳖虫10g,伴有阴虚潮热者,加黄柏、鳖甲各12g,柴胡log;脓肿形成者,加白芷、皂刺各12g,炮山甲lOg;关节漫肿,脓肿平坦,肤色白或暗淡者,加肉桂、白芥子各10g,麻黄6g;瘘管久不愈合,脓汁色淡,清稀量多,患者清瘦乏力,气血双亏者,加阿胶、首乌、党参各12g,白术10g;病变关节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10g,或田三七粉3g.本方有补益肝肾,解毒祛痨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

7.扶赢秦艽汤

(1)处方人参、银柴胡、炒鳖甲各9g,当归、秦艽、紫苑、地骨皮、炙甘草、黄柏、钩藤各魄,半夏5g.病变初期证属肾虚血亏、寒凝气滞者,治宜温补散寒通滞,上方去地骨皮、黄柏,加炮姜、肉桂各6g,鹿角胶(烊化)10g;中期证属寒湿化热、肉腐化脓者,治宜扶正托毒,上方加黄芪24g,黄芩9g,白芷6g;后期证属气血两虚者,治宜大补元气,上方加熟地、白术;证属阴虚火旺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上方加白及6g与六味地黄汤兑服。本方有扶正益气,滋阴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调中大成汤

(1)处方党参、白术(土炒)、白芍(酒炒)、茯苓、丹皮各15g,生黄芪、怀山药(炒)各30g,当归12g,肉桂(分冲)、附子(制)各3g,山茱萸18g,陈皮4.5g,金银花9g,黄精24g。白肿酸痛者,可加制川草乌各6g;脓水清稀、脓出不畅者,可加皂刺、炮山甲各9g,白蔹、乌药各12g;咳嗽夜烦者,可加南北沙参、玉竹各15g,川贝6g;肾虚腰痛者,可加川断、枸杞、骨碎补、仙灵脾各12~15g;阴虚火旺者,可加鳖甲(先煎)30g,地骨皮15g.本方有健脾益气,温肾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9.活血补气汤

(1)处方阴虚火旺、肿痛化脓之中、后期骨结核药用当归12g.赤芍、乳香、没药、炮山甲各4.5g,鳖甲、龟板、金银花、连翘各15g,山药30g,甘草3g;气血两虚、脓肿难破难敛之后期骨结核药用党参、黄芪、鳖甲、龟板、茯苓各15g,焦白术、川断、杜仲、鸡血藤各9g,山药30g,乳香、没药、炮山甲各4.5g,甘草3g.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骨痨消散方

(1)处方鹿角胶99,熟地、生黄芪、生薏苡仁、葎草、泽漆各309,白芥子、桑枝、党参、大枣各I5g,炮姜、桂枝、佛手、陈皮各69,生甘草1090初期:脊柱结核加炙龟板、杜仲、续断和炙狗脊等;伴痉挛掣痛者,则加蚕砂、蜈蚣粉、羌活、独活等;伴四肢不温者,加熟附片、仙灵脾、仙茅、山萸肉;伴胃纳欠佳者,去大熟地,加制首乌、制黄精、炒白术、茯苓、砂仁等。中期:伴阳虚症状者,加熟附片、肉桂、补骨脂、当归、皂角刺等;伴阴虚证者,去鹿角胶、炮姜、桂枝,加当归、制黄精及知柏地黄汤等;如胸椎结核伴有截瘫者,加当归、皂角刺、蚕砂、络石藤、木瓜、骨碎补、白僵蚕和陈胆星等。后期:以气虚为主者,加四君子汤;以血虚为主者,加四物汤等。本方有益肾温经,化痰败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髋结核四方

(1)处方  I号方为夏枯草l OOOg,白及末、蜜糖各250g;Ⅱ号方为麻黄、白芥子各10g,赤芍15g;Ⅲ号方为生黄芪30一40g鳖甲20g,百部、黄柏各lOg;Ⅳ号方为生黄芪30-40g白术15g,红参、巴戟天各10g,鹿角胶(烊化)20g.其中Ⅱ号方用于虚寒凝聚期,Ⅲ号方用于痰热脓毒期,Ⅳ号方用于溃破流脓期。

(2)方法  I号方加水(头煎1 000g,2煎600g)久煎2次,合并2次药液,过滤,加热浓缩,然后加白及末和蜜糖,熬成流浸膏,候冷,用瓷缸收藏。用肘每次10-15g..Ⅱ一Ⅳ号方均为每日l剂,水煎,分2次(分别)兑服以上流浸膏。同时外用木芙蓉膏(用木芙蓉根皮晒干,研末,加麻油适量调成软膏)敷于患处,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虚寒凝聚期加冰片少许,痰热脓毒期加红升丹1.5~2g,溃破流脓期加血余炭、百草霜、鸡内金炭各5g.

12.分期抗结核方

(l)处方  I号方(阳和解痨汤):鹿角胶、白及、仙灵脾、制南星各10g,杭芍15g,金银花、夏枯草各30g,蜈蚣1条,砂仁、甘草各6g,熟地18g,炮姜3g,炒白芥子、陈皮各9g;Ⅱ号方(清解抗结核汤):生地、赤芍各12g,皂角刺、白芷、甘草各6g,黄芪15g,术、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3g,贝母、百部、夏枯草各9g;Ⅲ号方(固本抗结核汤):鹿角胶、龟板胶、川芎、甘草各6g,人参、金银花各30g,黄芪15g,当归、山药、丹参各10g,熟地24g,白术、白芍各9g,蜈蚣1条。病情演进期为痨毒内攻型用I号方;化热成脓期属寒凝瘀热型用Ⅱ号方;病久蚀筋伤骨常阴阳俱损用Ⅲ号方。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温服。同时口服炼蜜制成的消核丸(去头肢翅斑蝥5个,炮山甲、天花粉、乌梢蛇、白芍、仙灵脾、夏枯草各30g,山慈姑、制附子、骨碎补各10g,蜈蚣1条,肉桂、砂仁各209,地鳖虫15g),每丸9g,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下。

13.攻补兼治方

(1)处方  I号方为大蜈蚣150条,全蝎、炮山甲、乳香各150g,使君子仁、槟榔、白及、乌梢蛇、山慈姑各200g,白芥子、麻黄各50g,麝香3g;Ⅱ号方为夏枯草3 000g,白头翁、泽漆、苦楝皮、葎草、生地、当归各900g,黄芪1500g,鹿角胶、玄参、知母各300g,砂仁200g,肉桂100g.

(2)方法  I号方以攻为主,抗结核杀虫,控制骨质破坏。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每日3次吞服。Ⅱ号方攻补兼施,解毒杀虫,补气血,益肝肾。诸药制成浓缩水丸。每服5g,日3次。

14.抗结核扶正丸

(1)处方百部、猫爪草、黄精、陈皮、甘草、黄芪、当归、生地、何首乌、蜈蚣、白及、茯苓、覆盆子、枸杞子、黄柏、大贝壳、金银花、焦三仙、玄参各适量。本方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水泛丸,每次6g,每天3次口服。

15.蝎子核桃丸

(1)处方全蝎100g,蜈蚣10条,核桃仁120g。本方有解毒杀虫,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先将全蝎、蜈蚣晒干研细末,再加核桃仁碾均,制成药丸,每丸重6g.成人每次l丸,每日服用2次。儿童用量酌减。必要时配合外科治疗。

16.消骨痨丸

(1)处方紫河车1副,熟地120g,党参、枸杞子、白术、肉苁蓉、狗脊、何首乌、乌梅肉、骨碎补、白芥子各60g,当归、黄芪、黄精、仙灵脾、茯苓、炮姜、龟板、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各30g,鹿角胶、肉桂各15g,青盐9g,全蝎3g.本方有温肾健脾,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细末,制成水泛丸或蜜丸。初、中期患者每次6~9g,每日2次,破溃期患者每次9~11g,每日1次,小儿酌减。 3个月为1个疗程。截瘫病人如服药3周后无明显效果,应给予手术治疗。

17.新骨痨丸

(1)处方牛膝、灵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没药各9g,川断12g,补骨脂、骨碎补、萱草根、羌活、当归、熟地各15g,黑木耳150g.本方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按比例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6g.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8.骨痨丸

(1)处方熟地24g,当归、人参、鹿角胶、白术、山药、山楂、建曲、五谷虫各10g,麻黄、炮姜、白芥子、猫爪草、百部、龙骨、全蝎、守官各6g,珍珠lg,黄芪30g,地鳖虫12g,蜈蚣3条,红娘子、斑蝥各3g.本方有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散寒解毒之功。

(2)方法诸药经传统炮制,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3个月为1个疗程。

19.硇砂丸

(1)处方紫硇砂6g,皂角子100粒,米醋500ml。本方有散瘀消肿,祛腐生肌之功。

(2)方法将两味药入醋内浸泡3日,入砂锅内熬至将干,将锅底硇砂拌于皂角子上,焙干备用。每次4^8粒,早晚各1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儿童药量酌减。因皂角子过硬,碾末服亦可。忌羊血,药不可过量(如服药过量引起头痛,用生绿豆研汁,饮500~1 000ml即解)。药量酌减后,可继续服用。服药3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

20.结核丸

(1)处方龟板、菟丝子、鹿角、女贞子、黄柏、黄芪、制乳香、木香、牡蛎、连翘、紫花地丁各适量。本方有育阴清热,解毒杀虫之功。

(2)方法诸药研细末,加蜜制丸,每丸重1090每次1丸,每日早、中、晚饭前温开水送下。 2个月为1个疗程。本丸连续服用不产生抗药性,但在妊娠期忌服;对湿热壅盛,正气不虚的患者慎用。

21.  抗结核丹

(1)处方黄芪、党参、紫河车、田三七、当归、炮山甲、血竭、金毛狗脊、蜈蚣、全蝎、桃仁、红花各等份。本方有扶正祛邪,活血消肿,解毒止痛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装入l号胶囊内,每粒0.5g。每日服2次,每次4粒,小儿用量酌减,饭后温开水送下。同时配合内服许氏骨痨汤(青蒿、银柴胡、鳖甲、丹皮、地骨皮、杜仲、怀牛膝、川断、桃仁、红花、苏木、金银花、紫花地丁。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分服)。

22.结核散

(1)处方白及50g,川贝15g,炒大麦面20g,砂糖275g,异烟肼5g.本方有化痰,解毒,抗结核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细为末,每次服用3g,每日2次。同时加服加味犀黄丸(乳香、没药各50g,麝香3.5g,汉三七13g,犀牛黄1.5go用大黄米面50g制粥与上药面为丸,每丸重2.5g,每晚睡前1丸用温黄酒化服)及治漏丸(大黄75g,去勾全蝎、地丁草、地鳖虫各25g,蛇蜕、白花蛇各30g,蜈蚣12条,黄连100g.研为末,水泛为丸,每丸重2.5g,每次1丸,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口服。小儿均酌减量),并主张患者病灶关节适当轻度活动。局部脓疡明显,欲溃难破者,宜早期穿刺抽脓或排脓..

23.骨痨散

(l)处方黄芪、白术、熟地、白芥子、连翘、玄参各15g,当归20g,赤芍、乳香、没药、骨碎补、三七、鹿角、蜈蚣、全蝎、甘草各10g。本方有益气补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细为末备用,每次5~7.5g(年龄小及高龄体弱者可酌减),用适量温开水搅匀,每日服用2次。对单纯滑膜结核、骨结核和全关节结核以及多发型骨结核或久病年老体弱及其他原因不宜施行手术者,则单纯服用骨痨散;凡窦道经久不愈,有大块死骨,寒性脓肿较大不能自行吸收,脊柱结核合并截瘫者均配合手术治疗。

24.蜈蚣散

(1)处方蜈蚣、全蝎各40g,地鳖虫50g.本方有解毒杀虫,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诸药研成细粉末,均匀混合后分成40包(每包重3.25g),每日晨起5点、晚9点各服药1次。服药方法是每次将1包药粉放人鸡蛋搅拌后蒸蛋糕或炒或煎内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3—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l周。治疗期间停用所有抗结核药。

25.乌白散

(1)处方蜀黍炭(高梁全株,煅存性)2.5g,乌梢蛇3.5g,乌木屑、珍珠各0.05g,血余炭0.5g,百草霜7.5g,白花蛇1.5go本方有祛风通络,解毒祛邪之功。

(2)方法先将白花蛇、乌梢蛇用滑石粉烫之微黄,凉后粉碎(白花蛇去头、皮);再将珍珠研细水飞。将以上7昧药研细过筛,调匀即可。每日晚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冲服。对有窦道久不愈合者,除内服乌白散外,当配合外用药条或药粉分别放于窦道或创面上以引流通畅,祛腐生肌。

【四】中药外治方

1. 马蟹膏

(1)处方地鳖虫、川芎各20g,生马钱子9个,螃蟹骨、羌活、菖蒲各15g,胆南星、血竭、红花、没药、防风、升麻、白芷各2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蜂蜜调成膏状。用时摊在纱布上,贴敷局部肿痛处,每日换药1次。

2.蟹墨膏

(l)处方海螃蟹或淡螃蟹4个,古墨粉60g,元寸1.5g,土炒地

龙30g,蜈蚣10条,全蝎15g.

(2)方法先将螃蟹全体捣成泥状,其他几味研磨成极细粉,过筛去渣,然后将药粉搅拌于螃蟹肉,加香油适量调匀成软膏,装瓶备用。用时取麻纸2张,适量药膏平摊于纸上,敷于患处,再用绷带包扎,4天换药1次。若皮肤过敏者,可在敷药前在膝部先放一层薄纱布,然后敷上药膏。

3.消核膏

(l)处方制甘遂60g,红芽大戟90g,白芥子24g,麻黄12g,生南星、僵蚕、藤黄、姜半夏、朴硝各48g.

(2)处方用真麻油500g,先投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捞出,次下僵蚕,三下大戟、麻黄,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黄,逐次熬枯,先后捞出,六下朴硝,熬至不爆,用绢将油滤净,再下锅熬滚,徐徐投入炒透之铅丹,随熬随搅,下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热倾入水盆中,扯拔数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摊贴,宜厚勿薄。此膏妙在不用毒烈之药,虽好肉贴之无损。已溃者不可贴o

4.琥珀膏

(l)处方琥珀30g(细研),丁香、木香各22.5g,桂心、朱砂、白芷、当归、木鳖子(去壳)、防风(去芦)、木通各15g,铅丹210g,垂柳枝90g,松香60g,麻油540g.

(2)方法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细末。其余锉碎,浸油内7日,人锅内慢火熬至群药焦黄为度;绢滤净油,徐下铅丹,以柳枝不住地搅,候至膏成,滴入水中,软硬得中,掇下锅来,以盆顿稳,搅至烟尽,方下群药搅匀,瓷器盛之。临用取少许摊贴患处。

5.地黄膏

(1)处方生地1 000g,藤黄15g,红粉9g,冰片3g,铅丹12g。

(2)方法上述后4味药共研细末,备用。先将生地洗净,放砂锅内煮30分钟左右,取出捣烂,再放入原汤煮20分钟,过滤取渣。将渣再煮再滤,然后将滤出的药液放砂锅内,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丝为度。放人罐内待冷后,将备用药粉搅入即成。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或温水洗净疮面,用无菌敷料摊贴上药膏(不宜太厚),敷在疮口上,隔日或3日换药1次。

6.辛木膏

(1)处方麻黄、南星、白僵蚕、藤黄各30g,甘遂、大戟、白芥子各60g,生半夏、朴硝各45g,菜油1000g,铅丹(冬季180g,夏季240g)。

(2)方法将油放入锅中煎熬,煎至油不扩散,但未滴水成珠,冷却,将麻黄、甘遂、大戟、白芥子、南星、白僵蚕、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3~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冬季7天)再熬,煎至药枯,滤去药渣,直至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黄,待藤黄完全溶解,离火加入朴硝,加入时水汽、泡沫增多,立即搅拌至泡沫消失。待朴硝全部溶解再煎,用铅丹收膏即成。用时,将膏薄涂纱布上敷患处,5—7天换1张。

7.神品膏

(1)处方香油500g,铅粉75g,黄蜡60g,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各12g,胡椒1豫。

(2)方法先将香油熬至滴水不散,下铅粉熬成膏,下黄蜡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方入药。疮久者胡椒加半,捣匀,人瓷器内收贮,退火毒,用单油纸摊贴。用时先以葱须、花椒、艾、槐条熬水洗疮,净后再贴此膏。

8.消化膏

(1)处方炮姜30g,红花24g,白芥子、南星各18g,生半夏、麻黄、黑附子各21g,肉桂15g,红芽大戟6g,红娘虫2.4g,芝麻油2500g.

(2)方法  以上诸药用麻油炸枯后,每500g药油加入铅丹(夏季256g,冬季225g)熬成膏,每500g内兑入麝香4.8g,藤黄面30g.将膏药熔化后,摊于布或纸上外贴患处,必要时可加麝香少许。

9.玉红膏

(1)处方紫草、象皮、乳香、合欢皮各60g,全当归90g,生地120g,没药30g,甘草15g.

(2)方法上药用麻油750g,煎枯去渣,再入黄蜡120g,白蜡60g,血竭15g,共煎至滴水不化成膏,摊布及油纸上外敷患处。

10.生肌膏

(1)处方制炉甘石50份,滴乳石、琥珀各30份,朱砂10份,滑石100份,冰片l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煮油膏外敷,其中冰片可待用时掺撒在膏药的表面。

11.拔毒膏

(1)处方  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蓖麻仁、赤芍、生栀子、大黄、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各1400g,蜈蚣270g,乳香(醋炙)、没药(醋炙)、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粉各180g.

(2)方法  以上方药熬制成膏,用时微火化开,贴敷患处。

12.千捶膏

(1)处方蓖麻子肉150g,嫩松香300g(在冬令制后研末),轻粉30g(水飞),东丹、银珠各60g,茶油40g(冬天须用75g).

(2)方法本方须在三伏天配制。先将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捣烂,再缓入松香末,俟打匀后,再缓入轻粉、东丹、银珠.最后入茶油,捣数千捶成膏。隔水炖烊,摊油纸上贴患处。

13.铁箍膏

(l)处方大青叶60g,大黄、黄连、黄柏、五倍子、乳香、没药、芙蓉叶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清油或香油300g,下花椒炸枯捞出,下黄蜡熔化,离火待凉冷却,为软膏基质。每用基质120g,加药粉90g,充分搅拌均匀即得。用时外涂局部。

14.蜂房膏

(1)处方蛇蜕皮、玄参各15g,黄芪22.5g,露蜂房、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各30g,乱发鸡蛋大一团,黄丹150g.

(2)处方以上方药细锉,用麻油500g煎沸,先入发及杏仁,候发消尽,即以棉布滤去渣,另倒入锅中,将前药煎令焦黄,又滤去渣,下黄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熬成膏,即倾于瓷盆中盛。旋取涂于布上贴疮上,每日1换。

15.白降丹

(1)处方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

(2)方法将诸药共研细末制成丹剂。用时从瘘管或寒性脓肿切开处插入,直至药捻不能继续进入时为止,上敷黑膏药或用纱布包扎。每周更换药捻1次,一般5~7次。

16.八宝丹

(1)处方珍珠3g,牛黄、冰片各0.9g,制象皮、琥珀、龙骨(水飞)、轻粉各4.5g,炉甘石(水飞)9g.

(2)方法将象皮研末筛细,与诸药混合,共研极细末,用时将药粉撒于创面,外盖软膏。

17.温煦丹

(1)处方香附、甘草各120g,羌活、独活、安桂、生南星各90g,川乌、草乌、高良姜各60g,公丁香30g,急性子1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和匀用无灰酒加连根葱3~5根煎滚调稠,热敷患处。

18.拔毒散

(1)处方血竭、阿魏、雄黄、僵蚕,蜂房各6g,炮山甲、硫黄、冰片各9g,蜈蚣l条,全蝎、蛇蜕各3g,斑蝥0.6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创口洗净,上药捻粉或药捻条后外撒拔毒散,再贴膏药甚效。

19.二青散

(1)处方青黛、黄柏、白蔹、白薇、白及、白鲜皮、朴硝、水龙骨各30g,芙蓉叶、天花粉各90g,大黄1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细箩过筛备用。用醋或蜂蜜调敷患处。

20.捻粉散

(l)处方三仙丹(水银、白矾、火硝各30g,用升丹炼制法炼成丹药)18g,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份,与灯草同炒去净油,共研极细末)12g,硇砂15g,煅石膏9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拌成药捻备用。将疮口洗净,以此捻条插入疮口,外撒拔毒,再贴膏药。

21.生肌散

(1)处方梅片、麝香、龙骨、硼砂各1.5g,血竭、珍珠母各9g,制象皮15g,熟石膏30g.

(2)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冰片外,其余药各研细,混匀,再研极细,加入上两味再研均匀,用时掺撒于疮面。

22.香脂散

(1)处方麝香5g,冰片3g,赤石脂6g,红花、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时将药散撒于破溃处,药布包扎,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23.桂麝散

(l)处方麻黄、细辛各15g,肉桂、丁香各30g,牙皂10g,半夏、生南星各25g,麝香1.8g,冰片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掺撒膏药上贴患处。

24.三七散

(1)处方红粉15g,煅石膏35g.

(2)方法 以上两味共为末,亦可用米面糊调搓成香样药条晒干备用。用时清洗疮面,撒散后上贴拔毒膏或油纱布包扎,每日或隔日1次。有瘘孔或腐肉,清洗后插药线。

25.紫金散

(1)处方枯矾15g,砒霜3g,石胆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入铅丹6g.每用纳入疮口内,以膏贴之。如未破者,灸一二炷,用津唾旋调一豆许,安疮上,以膏贴之。

26.结核灵

(1)处方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各250g,黄柏300g,川贝母20g,蜈蚣10条。

(2)方法将上药洗净,置于盆内泡3—5天(一般夏季3天,冬季5天)。然后放人药锅内,加口水至3 500ml,文武火煎40分钟,滤出药液;第2次加水2 000ml,煎30分钟,滤出药液,去渣。 2次药液混合,浓缩至1 300ml,加95%乙醇2 600ml,沉淀去蛋白,2天后水浴回收乙醇,加蒸馏水2 500ml,分装瓶并加盖,高压消毒备用。另将无菌干纱条置于消毒铝合金饭盆或消毒带盖搪瓷杯内,结核灵液浸入纱条备用。外用插管以结核灵液冲洗,插管采用直径0.5~lcm橡胶管,长度根据窦道深度制定,橡胶管周围剪直径0.3~0.5cm圆孔,间距1.5cm一个,消毒后用。对窦道较浅者,切开引流。外敷纱布条,有死骨者摘除死骨。

27.红粉纱条

(1)处方红粉3g,朱砂12g,生肌玉红膏60g.

(2)方法先将红粉、朱砂共研极细末,调入生肌玉红膏中,化开药膏搅拌均匀后,投入纱布浸透,制成纱布备用。以此纱条换药用。

28.解毒生肌膏

(1处方当归、白芷、紫草、生地、黄芩各15g,蜂蜡90g,麻油360g.

(2)方法先将上药5味入麻油内炸枯去渣,再入蜂蜡熔化过滤,待冷即成。据疮口大小,摊于纱布上外贴。或加纱布经高压灭菌,制成解毒生肌膏油纱布,换药用。

29.脊柱外敷膏

(1)处方轻粉、月石、银珠、樟丹、铜绿各5g,松香15g,炙巴豆1枚,生杏仁7枚,炙木鳖子1枚,红蓖麻仁40粒。

(2)方法  以上方药共捣烂成膏状,以均匀细致为宜。用3%过氧化氢将瘘口冲洗干净后,把药丸做成与瘘口大小相似的小丸,塞入窦道,待小药丸自动脱落后,再进行下次换药,方法同上,直至瘘口愈合为止。用药期间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如无鳞鱼、有生殖能力的猪肉等。

30.生肌玉红膏

(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甘草36g,紫草6g,血竭、轻粉各12g,麻油500g.

(2)方法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加入油内浸3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再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人白蜡,微火化开,将膏倾人预放水中的盅内,候片刻,把研细的轻粉放入,搅拌成膏。用时将膏均匀地摊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可根据溃疡局部情况,掺散提

脓、祛腐药在膏的表面上外敷,效果更佳。

31.紫色溃疡膏

(1)处方轻粉、红粉、琥珀、血竭、青黛各9g,乳香45g,黄连30g,蜂蜡90g,香油500g,煅珍珠面0.3g。

(2)方法  以上药物前8味共研极细末待用,将香油置于火上见数开后,加入蜂蜡搅匀,离火冷却再加药粉,搅匀成膏。直接涂抹在疮面部位。

32.紫色疽疮膏

(1)处方轻粉、红粉、琥珀粉、乳香粉、血竭各9g.蜂蜡30g,香油120g,冰片、煅珍珠粉各0.9g.

(2)方法锅内盛油,在火上数开后离火,将前5种药粉人油内溶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珍珠粉搅匀成膏。贴敷患处。

33.万应紫金膏

(1)处方赤芍、当归、红花、黄芩、连翘、黄柏、僵蚕、蝉蜕、白芷、甘草、胎发、大黄、金银花、蜈蚣、川乌、草乌、羌活、苍术、细辛、川椒、秦艽、乳香、没药、骨碎补、首乌、蛇床子、木鳖子、大枫子、生南星、生半夏各15g.

(2)方法用猪油、麻油、桐油各250g,将上药浸入油内,如春夏浸3日,秋冬浸7日,倾入铜器内,文武火熬至药色焦黑,取起滤渣,再熬,加炒铅丹300g,用槐枝不住搅动,熬至滴水成珠,再加白蜡15g,随即起取,用槐枝搅匀,收入瓦罐,浸水中,拔去火毒。用时以布摊贴患处。

34.月白珍珠散

(1)处方煅石膏309,寒水石4.5g,煅珍珠I.5g,轻粉9g,硼砂1.8g,冰片3g,_薄荷霜0.15g,麝香0.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撤于疮面。

35.三品一条枪

(l)处方明矾60g,白砒45g,雄黄7.2g,乳香3.6g。

(2)方法先将砒、矾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已尽,旋起白烟,片时,待上下红彻住火,将罐放地上一夜,取出约有砒、矾净末30g,再加入雄黄、乳香,共研极细末,用米汤调成厚糊,搓成如线条状,阴干。用时插入疮孔内。

(五)针灸治疗法

1.脊柱针灸法

(1)取穴  以病变脊柱华佗夹脊穴为主,配三阴交、足三里、中脘、气海、肺俞、膏肓俞等。

(2)操作夹脊穴浅刺5分,用艾条灸治20分钟,配穴针刺不留针.同时用艾条灸治20分钟,每天治疗1次,上述诸穴轮流选用。12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再行第2个疗程。

2.火针火罐法

(1)取穴以阿是穴为主;膝关节选配穴血海、梁丘、内膝眼、外膝眼,踝关节选配穴商丘、照海、昆仑。

(2)操作每次选配穴3-4个。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右手持中号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至发白亮时迅速刺人穴位0.5~1寸,留针3—5分钟,使积液在针孔处流出口待水不流时,加拔火罐5~10分钟,然后用无菌纱布敷盖,并用胶布固定,以防感染。3~5天为1个疗程。

3.雷火针

(1)处方艾绒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炮山甲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2张,一张平置桌上,一张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末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用时将一头在乙醇灯上燃着,以粗布数层包裹,趁热按熨于病变局部:待冷后再烧再熨,每次灸5~7次。

4.药灸法

(1)处方川乌、草乌、肉桂、乳香、没药、白芷、天南星、白附子各10g,细辛7g,硫黄、山柰各5g,艾叶400g.

(2)方法将上药粉碎成细末,过60目筛。艾叶粉碎成绒,与药粉混匀,搓揉成绒,薄纸卷成艾条。用时将艾药条一端点燃,距离皮肤3cm左右,由内向外徐徐旋转熏炙,至患处皮肤红润为度。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5.隔姜灸

(1)处方生姜、艾炷。

(2)方法切取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病变局部上施灸,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0)

相关推荐

  • [中医临床经验]通脉活血汤—《名医治验良...

    [中医临床经验]通脉活血汤-<名医治验良方> 作者:中医刘先生 [组成]当归,黄芪.丹参,泽兰叶.赤芍.杜仲,金毛狗脊,鹿角片(另包),地龙.苏木. [用法]方中鹿角片另包,先煎30分钟,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约占90%,且常为育龄妇女.我国患病率高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硬皮病

    硬皮病又称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是以皮肤变紧.变硬.纤维化,并导致肺.食管.心及肾等脏器病变的一种疾病.根据皮肤增厚的程度和范围而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为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由于全层血管炎症,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是一种独立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波及其他关节及内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湿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该病在我国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显著下降,但在广大农村仍是影响人们劳作和生活的顽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关节炎和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本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类.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骨髓炎感染途径有:①血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质疏松症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全身骨含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即称为骨质疏松症.目前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本病的90%,它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