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从神秘久远的河套人到民族交融的土默川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境内的秦长城烽燧(2020年10月16日摄)彭源摄/本刊

  ◇黄河几字弯一带,有着诸如萨拉乌苏文化和河套人的考古发现,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如今,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成为华北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交通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几字弯一带,远古时期就滋养哺育着人类文明。

  徜徉历史的滚滚长河,这里既印刻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传承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沃土、中国早期畜牧文明的摇篮和北方马背民族纵横驰骋的辽阔舞台。珍藏在黄河几字弯一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将中华文明史书写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河谷里的人类文明摇篮

  鄂尔多斯市南部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地上,有一条深深下切的河谷。这条河名为萨拉乌苏,蒙古语意为黄水,是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萨拉乌苏河将所经之处切割成七八十米宽的弯曲峡谷。湍急河水侵蚀河岸,随着河岸塌落,原本深埋地下的各类物质被撩开神秘面纱。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物专家白庆元说,1922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牧民旺楚克的带领下,来到萨拉乌苏峡谷,采集了许多哺乳动物化石、人工打制的石器和3件人类股骨化石。1923年,桑志华邀请学术上更胜一筹的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萨拉乌苏进行更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发掘,清理出200多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制品,特别是发现一枚幼儿的左上外侧门齿。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古人类学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首先使用“河套文化”和“河套人”这两个名词。“河套文化”由在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和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共同构成,而“河套人”就以那颗牙齿为代表。

  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甄自明说,多位地质学家研究认为,河套人生活年代应为14万年至7万年前,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即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之一。

  在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中国专家细致研究河套人狩猎、用火、石器和骨器制作等,发现狩猎不但是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活动,而且是人类最早改变全球环境的开始。

  长城与黄河的握手

  位于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因为拥有宜居富饶的环境,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黄河北岸的阴山岩壁上,远古人类磨制凿刻出千姿百态的岩画,有象征天体崇拜的太阳神、月亮神,有人物舞蹈、穹庐毡房,还有记录战争的骑士列队、刀枪旗戟。而数量最多、凿刻最精致的当属虎豹龟蛇和骡马牛羊。给今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岩画,蜿蜒在阴山主脉上的秦汉长城也蕴藏着黄河几字弯的历史沧桑。巴彦淖尔市文物专家胡延春说,全市境内有4条长城,最南侧的阴山山脉乌拉山段南麓一带土夯长城是战国赵长城;向北至阴山主脉上有几段用石料垒砌的长城为秦长城,后被汉代加固、修缮和延伸;再向北延伸至广袤牧区,有两条并行的长城,均为汉代修筑,称为“汉外长城”。这4条长城的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

  记者前往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的阴山腹地时,看到整段长城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条状和长方体石块,间杂少量自然石块,采用层层交错叠压的方法垒砌,内外壁面规整。

  依托长城,巴彦淖尔市境内还分布着鸡鹿塞、高阙塞、受降城等重要遗址,曾是连接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关键纽带。在鸡鹿塞,隋炀帝杨广留下诗句:“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黄河几字弯和阴山一带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之一。在阴山以北的草原牧区与阴山以南的农耕地区之间,人们常常商贸往来,以满足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

  黄河几字弯和阴山一带还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隋唐时期,阴山山脉大青山段是突厥牧产品与中原农产品的交易地点,并形成一定规模。一直到清末民初,这里还是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交通要道。

  如今,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成为华北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交通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头的城市建设疏朗大方、气度不凡,包钢集团产出的高铁钢轨长度超过1万公里。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政治文化中心,正在用汇集大数据、智能应用等技术手段的“城市大脑”为各族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民族交融的前沿

  在呼和浩特,常见以“板”命名的村庄。比如,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的和林格尔新区,就有公布板、姑子板等村庄。事实上,“板”是“板申”的蒙古语音译简称,含义是房屋。这些村庄名称体现了蒙汉民族交融的特点。

  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土默川游牧并崛起。为发展农业生产,他招纳汉族从事农耕,当地出现许多蒙汉杂居的村庄和集镇。数年间,土默川上开田万顷,数百板申相连。到万历初年,进入土默川开荒种田的汉族达10万人。他们聚居于板申,在生产生活、文化、医药等方面广泛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1572年,阿拉坦汗和王妃三娘子在土默川主持修建一座城池,明政府提供了部分建筑材料。城池建成后,明政府赐城名为“归化”,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前身。修建归化城时,阿拉坦汗老病缠身,筑城之事主要由三娘子运筹谋划,因此,许多当地人亲切地把归化城称为“三娘子城”。当时,三娘子一直维护着土默川的和平局面,当地出现各民族“醉饱讴歌,婆娑忘返”的景象。

  古老的归化城如今成为日新月异的草原现代新城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拥有伊利、蒙牛等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乳都”。当地还依托气候冷凉、地质稳定、电价优惠等优势,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吸引数百家大数据应用企业,在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领域进行深度应用开发。

  对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的汉族而言,他们的先人有不少是通过走西口来到这里的。走西口人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曲艺和美食等特色文化。在内蒙古沿黄河两岸农家做客,常会吃到用糜米制作的酸粥。相传,酸粥最初流行于山西河曲,不少走西口人把它引入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走西口对晋陕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影响。晋西北人爱喝砖茶,煮砖茶时加点咸盐,大碗喝烈性酒,大块吃牛羊肉,多是从生活在西口之外的蒙古族那里习得的。

(0)

相关推荐

  • 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

  • 神秘久远的河套,人类文明在这里被孕育…

    黄河几字弯一带,远古时期就滋养哺育着人类文明. 徜徉历史的滚滚长河,这里既印刻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传承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沃土.中国早期畜牧文明的摇篮和北方马背民族纵横驰骋的 ...

  • 瞭望丨少数高校“一把手”为何腐败

    ◆ 高校"一把手"在人权.事权.财权等方面有较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直接介入教育.学术.基建等事务,廉洁风险较大 ◆ "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需加强监督高 ...

  • 瞭望丨即将点亮非洲

    2050年非洲跨洲跨区电力流示意图 ◇ "非洲国家未来10年.15年的电力发展整体道路,我们基本都规划到位了." ◇ "我们的规划是站在整个非洲的角度,是为他们的发展凝聚 ...

  • 瞭望丨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王恩科: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师范性和综合性并不矛盾,要培养高水平师范生,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有坚实的综合性作为基础 ◇深入推进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和体制机制改革,服务粤港澳教师人才培养 三个"人"字交叠,这是 ...

  • 瞭望丨忻州古城新韵 创文文明花开

    忻州市云中河景区 郝智摄 ◇忻州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些许拮据,三年创文为何能够一举成功? ◇以创文为契机,忻州为老百姓解决了最为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实现了全民齐心共济 文明之花在忻州华丽盛开. 镶嵌 ...

  • 瞭望丨贺东久:写一曲军人魂

    ◆为人民代言,为战士代言,为部队写歌,是贺东久"终始不渝的使命" ◆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贴近了人心.<自豪吧士兵>被战士抄下来带在身上,后来甚至成了当年 ...

  • 瞭望丨丘成桐:中国一定要成为数学强国

    ◆ 我希望中国在10年内,能够在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科学上,与世界强国平起平坐 ◆ 中国一定要成为数学强国,这是根,是整个科学跟科技养分的来源 ◆ 做第一流的学问要走出大路,要因为你的这个发现影响到很多 ...

  • 瞭望丨煤电将成为基础性电源

    大型车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内作业(5月26日摄)贝赫摄 / 本刊 ◇随着能源系统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新型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更加受营商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电网连接能源生 ...

  • 热评丨“最神秘的星辰”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正陆续呈现出来.青铜大口尊.神秘木箱.首次发现的精美鸟型金饰片--专家考古的过程,是揭秘的过程,也是解谜的过程--随着一批批珍宝重见天日,一个个不解之谜或将一一揭开谜底. 这 ...